伐桑

二月起蚕事,伐桑人阻饥。
已伤持斧缺,不作负薪非。
聊给终朝食,宁虞卒岁衣。
月光无隔碍,直照破荆扉。

作品评述

《伐桑》是一首宋代的诗词,作者是梅尧臣。以下是对该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二月起蚕事,伐桑人阻饥。
已伤持斧缺,不作负薪非。
聊给终朝食,宁虞卒岁衣。
月光无隔碍,直照破荆扉。

诗意:
这首诗词描绘了一个伐桑的情景。在二月,养蚕的工作开始了,但伐桑的人们却因为饥饿而受到阻碍。他们的斧头已经受损,无法继续砍伐桑树,也无法供应足够的蚕食。然而,他们仍然努力给蚕继续提供食物,为了能够有饭吃,为了能够有衣穿。尽管月光透过破损的门窗照射进来,但并不能解决他们的困境。

赏析:
《伐桑》以简洁明快的语言描绘了伐桑人的艰辛和坚持。诗中通过描述伐桑人的困境,传达了他们为了生计不得不努力工作的形象。他们的斧头已经损坏,但他们仍然坚持不懈地劳作,聊以维持一日的食物,宁愿穿着破衣服过活。诗中的月光是一种反差的象征,虽然它透过破损的门窗照射进来,但并不能解决伐桑人的困境,突显了他们艰苦生活的现实。整首诗以简约的语言表达出伐桑人的坚韧和奋斗精神,展现了他们对生活的执着和不屈的意志。

这首诗词通过描写贫困人民的生活状态,表达了作者对社会底层人民辛勤劳作和不屈精神的赞美。它展示了宋代社会的现实,强调了人们在困境中的努力和坚持,以及他们对于生存的渴望。同时,诗中运用了对比手法,将伐桑人的艰辛与月光的无情形成鲜明对比,进一步突出了他们的困境和不易。

总体而言,这首诗词通过简洁而生动的描写,展现了宋代社会底层人民的生活状况,表达了对他们坚韧不拔的努力和对生活的渴望的赞美。它在形式上简洁明快,情感上深沉而真挚,具有一定的社会批判意味,同时也传递出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作者介绍

本卷作于皇祐五年(一○五三),是年秋作者丧母,解监永济仓官,扶榇归宣城守制。《宛陵文集》自《和吴沖卿元会》始,原编卷一七;自《依韵和原甫省中松石画壁》始,原编卷一八;自《韩子华遗冰》始,原编卷三九;自《宁陵阻风雨寄都下亲旧》始,原编卷四○。

诗词推荐

八珍一箸千金价,往往精疱贱惠文。莫道形模大刚拙,剖珠也解献殷勤。

独伴羝羊海上游,相逢血泪向天流。忠贞已向生前定,老节须从死后休。不死未论生可喜,虽生何恨死堪忧。甘心卖国人何处,曾识苏公义胆不。

一雨浃辰外,乍晴如酒醒。临豀照净绿,陟巘到高青。翠霭俯深樾,黄云迷远坰。超然信尘表,风袂龙冷冷。

剑门天设险,北乡控函秦。客主固殊势,存亡终在人。栈云寒欲雨,关柳暗知春。羁客垂垂老,凭高一怆神。

阴旄载旋,鼓车其鞭。间神安归,冥然而天。皇有正命,祀事孔蠲。其临其归,亿万斯年。

帘幕无风起泬寥,谁悲精铁任飘飘。随商应角知无意,不待歌成韵已消。

甚年年、心事占秋多,芳洲乱芜生。正小山已桂,东篱又菊,秋为人清。肠断洞庭叶下,倚西风、谁可寄芳蘅。袅袅愁予处,欲醉还醒。为问素娥饮否,自谪仙去后,知与谁明。耿盈盈如此,分影落瑶觥。步高台、夜深人静,有飞仙、同跨海山鲸。归来也,远游歌罢,失却秋声。

呼风忙趁鱼,一片如掌大。且等后船来,过船犹早在。

维亲与朋,杂然满坐。华屋连甍,红紫毓移。半世重游,雾迷烟锁。慨然抚膺,谬悠老我。

平生我解量人品,元亮真成晋伯夷。我欲招魂无别物,剩将洒酒菊花枝。

着眼看山不见山,徒劳终日对孱颜。偶然境意相迎处,只在寻常俯仰间。

散发避炎暑,炎暑苦相寻。云何对大宾,不见汗沾襟。

岁月蹉跎发已丝,埋头自笑有书痴。故人倘解怜清好,归去山记补缺遗。

灵溪非人迹,仙意素所秉。鳞岭森翠微,澄潭照秋景。

灾祸妖祥判立谈,白头犹舞茜衣衫。卖符效速抛农业,治崇年深转法衔。三老赛冬为杀豕,四婆开岁倩祈蚕。暮归舍下分馀胙,不信人间有季咸。

地迥楼堪倚,天长日更劳。何须云渺渺,況自叶骚骚。脱兔横冈远,冥鸿避弋高。四愁休偏咏,俱是一沾袍。

当时无外守,方物四夷通。列土金河北,朝天玉塞东。自将荆璞比,不与郑环同。正朔虽传汉,衣冠尚带戎。幸承提佩宠,多愧琢磨功。绝域知文教,争趋上国风。

嫩脸修蛾,淡匀轻扫。最爱学、宫体梳妆,偏能做、文人谈笑。绮筵前。舞燕歌云,别有轻妙。饮散玉炉烟袅。洞房悄悄。锦帐里、低语偏浓,银烛下、细看俱好。那人人,昨夜分明,许伊偕老。

龙不冬躍,萤能夜飞。小人君子,而皆有时。

渺平芜千里,烟树远、淡斜晖。正秋色横空,西风浩荡,一雁南飞。长安两年行客,更登山临水送将归。可奈离怀惨惨,还令远思依依。当年寥廓与君期。尘满芰荷衣。把千古高情,传将瑶瑟,付与湘妃。栽培海隅桃李,洗蛮烟瘴雨布春辉。鹦鹉洲前夜月,醉来倾写珠玑。

名句推荐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词语查询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