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仙谣(第二举)

白榆风飒九天秋,王母朝回宴玉楼。
日月渐长双凤睡,桑田欲变六鳌愁。
云翻箫管相随去,星触旌幢各自流。
诗酒近来狂不得,骑龙却忆上清游。

作品评述

忆仙谣(第二举)
白榆风飒九天秋,
王母朝回宴玉楼。
日月渐长双凤睡,
桑田欲变六鳌愁。
云翻箫管相随去,
星触旌幢各自流。
诗酒近来狂不得,
骑龙却忆上清游。

中文译文:
秋日里,清爽的白榆风吹过九天,
王母娘娘依然居住在美丽的玉楼。
这时太阳和月亮的光芒渐渐变长,双凤在睡眠;
古老的桑田渐渐变化,六鳌们感到忧愁。
云彩翻滚,笛子和竖琴相随而去;
星星碰触着旌旗,各自流动。
最近,诗与酒无法让我陶醉,
然而,我却时常怀念上清的游仙之旅。

诗意: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幻想的仙境,美丽而神秘。诗人通过表达王母娘娘在玉楼的宴会,以及自然界的变化,展现了仙境中的美景和神奇。从中可以感受到诗人对诗酒、仙境的热爱以及对过往仙境之行的怀念。

赏析:
这首诗采用了双调五言律诗的形式,韵脚优美,意境高远。诗人通过描绘自然景色与神话传说,展示了对仙境的向往并表达了对过往的回忆。诗中的意象和比喻丰富多样,如将风称为“白榆风”,将六鳌形容为担忧。这些形象生动而独特,给人以强烈的感触。整首诗情感丰富,流转自如,让人仿佛能够感受到诗人对仙境的向往和对逝去的美好时光的怀念之情。

作者介绍

[约公元八五三年至九五七年间在世]字子文,(五代诗话作子美。此从唐才子传)筠州高安人。生卒年均不详,约唐宣宗大中七年至周世宗显德四年间在世,年约九十岁左右。少孤,苦学。应举不策。乾符中,(公元八七七年左右)南游湖、湘,隐云阳山数年。又游岭表,约二十年,始还吴中。与僧虚中、齐己为诗友。时南唐李升镇金陵,旁罗俊逸儒宿。彬应辟,知升欲取杨氏,因献画山水诗云:“须知笔力安排定,不怕山河整顿难”。升大喜,授秘书郎。保大中,以吏部侍郎致仕。归,徙居宜春。时年八十余。李璟以旧恩召见,赐粟帛官其子。彬著有诗集一卷,《唐才子传》传于世。

诗词推荐

一点青灯人千里,锦字凭谁寄?雁来稀,花落东君也憔悴,投至望君回,滴尽多少关山泪。

海燕双飞意若何,曲梁呕嘎语声多。茅檐不必嫌卑陋,犹胜吴宫爇尔窠。

肃肃清庙,奉祠来诣。格思之灵,如在之祭。克谨威度,载严容南。降福孔皆,以克永世。

将星夜落使星来,三省清臣到外台。事重各衔天子诏,礼成同把故人杯。卷帘松竹雪初霁,满院池塘春欲回。第一林亭迎好客,殷勤莫惜玉山颓。

小草在砌,颜色常好。岂无严霜,先彼长栲。寄言青松,斧斤自从。子不在山,真节安庸。

枝干无皮癢有身,朱房翠户演精神。星垣光射开花地,纶阁香侵视草臣。肘肘紫蕤飞烈日,心心黄粟舞晴尘。何从借取麻姑爪,莫厌爬搔此树频。

一帘芳树绿葱葱,胡蝶飞来觅绮丛。雪白荼蘼红宝相,尚携春色见薰风。

几年不见主人归,及见开时又别离。若也有花无分赏,何如休种满园池。

气无所帅任崩奔,东鹜西驰利欲昏。人事才停机械息,天心无间本真存。

祖道暗相传。始信宗风合自然。动静有无宾主穆,坤乾。上下周流日月鲜。光奕满三千。透骨灵华永不迁。空里结成真玉象,升天。宝易童儿

柳条百尺拂银塘,且莫深青只浅黄。未必柳条能蘸水,水中柳影引他长。

孤城铁瓮四山围,绝顶高秋坐落晖。眼见长江趋大海,青天却似向西飞。

天宇澄秋序,凉风夜色微。为怜明月好,不掩白云扉。远火孤村径,邻灯寒女机。砧声欲愁绝,几处赋《无衣》。

灾曜偏临许国人,雨中衰菊病中身。清香一炷知师意,应为昭陵惜老臣。

赠半山翁甚美,责临淄公不轻。大苏肯念旧恶,小宋犹有宿酲。

诗境千梅匝草堂,参军今又课梅忙。悬知句子追群谢,每见乡人说季方。处士骨寒谁得髓,老夫鼻塞尚闻香。诸君摘出惊人语,玉篴横吹入乐章。

几年不上越王台,独立津亭送客回。风卷潮声归海去,云排雨势隔江来。山藏南渡诸陵树,沙涨西兴一岸苔。秋后风光图画里,栏干十二忆蓬莱。

只应王母宴瑶池,宴罢群仙趁醉归。驾凤鞭鸾仍驭鹤,满空风卷羽毛飞。

微月东南明,双牛耕古城。但耕古城地,不知古城名。当昔置此城,岂料今日耕。蔓草已离披,狐兔何纵横。秋云零落散,秋风萧条生。对古良可叹,念今转伤情。古人已冥冥,今人又营营。不知马蹄下,谁家旧台亭。

筑城始议态,寓兵复言攻。二年大江南,兵弋在目中。忧时亦千虑,惟子与我同。诣阙请长缨,终军本儿童。

名句推荐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词语查询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