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南七夕歌忆升庵杨公因寄

锦窠何必夺丘迟,毕竟还他蜀锦奇。
近日锦官空擅巧,博南山下乞蛮姬。

作品评述

《滇南七夕歌忆升庵杨公因寄》是明代朱曰藩创作的一首诗词。下面是对该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诗词的中文译文:
锦窠何必夺丘迟,
毕竟还他蜀锦奇。
近日锦官空擅巧,
博南山下乞蛮姬。

诗意:
这首诗词描述了作者忆起滇南七夕时的情景,并寄托了对南国美好文化的向往和怀念之情。诗中通过描绘锦窠(指南国特产的锦织物)和南国的美丽景色,表达了对南国文化和艺术的赞美与向往。

赏析:
这首诗词以描绘南国滇南地区的美丽景色和丰富的文化为主题,通过对锦织物和南国的描述,展现了作者对南国文化的倾慕和向往。

首句“锦窠何必夺丘迟”,表达了作者对南国锦织物的赞美。锦窠指的是南国特产的锦织物,丘迟是一种地名,这里用作锦织物的代称。作者认为南国的锦织物是如此美丽,以至于不需要去争夺其他地方的锦织物,南国的锦织物已经足够珍贵和独特。

接着,“毕竟还他蜀锦奇”,表达了作者对南国锦织物的归属感。蜀锦是指四川地区的锦织物,这里用作南国锦织物的别称。作者认为南国的锦织物才是真正的奇绝之物,归属于南国的文化和艺术传统。

接下来的两句“近日锦官空擅巧,博南山下乞蛮姬”,表达了作者对南国文化逐渐衰落的忧虑。锦官指的是制作锦织物的官员,这里暗喻南国的锦织工艺已经失去了原有的精湛技艺,空有一技之长。乞蛮姬则指的是向南方的蛮族乞求文化艺术的象征。作者希望南国的文化能够得到保护和传承,不被外来文化所取代。

整首诗词以简洁明了的表达方式,展现了作者对滇南地区文化和艺术的热爱和呼唤。通过对锦织物和南国景色的描绘,诗词传递了一种对南国文化的向往,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对南国文化逐渐衰落的担忧。这首诗词以其深情和思考的方式,给人以深刻的艺术享受和启示。

诗词推荐

气迥神清形骨立,蓝绶纡腰垂四十。年侵运栉发蒙丝,日晚煮藜羹不粒。教司胄子禄方来,日薄西山风已急。平生失意固多端,忽向幽泉犹饮泣。

右军孙子总奇才,一别俄惊秋又来。冠佩正宜朝凤阙,钓竿未许老鳌台。云昏野寺疏钟断,潮落寒汀野鹤回。咫尺相思不相见,渴心吟望欲生灰。

雨歇万井春,柔条已含绿。徘徊洛阳陌,惆怅杜陵曲。游丝正高下,啼鸟还断续。有酒今不同,思君莹如玉。

独立徘徊意若何,羊车声已过銮坡。黄金屋里春风面,不及芭蕉雨露多。

山水千重复万重,少年相别老相逢。春风亭下一杯酒,山色不如人意浓。

盘石山深鸟相呼,常忧草木侵樵苏。子孙存者亦牢落,安得上冢来鸿胪。忆初起家声烜赫,翰林主人嗟莫及。只今若使翁不亡,再试南宫期第一。传郎十四如我长,骨骼已似能文章。阿翁穿杨有旧箭,传乎勉力不可忘。

孔林黄玉花飞埃,一派渊源有自林。具体好时心似谷,厉辞传处口如雷。闻声尽是缁帷客,见色无非古市槐。却讶文公迷圣户,不知灵钥有人开。

馆娃宫殿压云头,自昔登临隘九州。云浪长风三万顷,苍烟古木二千秋。宾僚谁伴作诗苦,父老竞传敷政优。想见归骖穿夜市,月边灯火满西楼。

车轮不可遮,马足不可绊。长怨十字街,使郎心四散。新人千里去,故人千里来。翦刀横眼底,方觉泪难裁。登山不愁峻,涉海不愁深。中擘庭前枣,教郎见赤心。

根苒不自武陵乡,挟暖凌寒独有光。韵过海棠春带露,红羞篱菊晚经霜。宅仙本结千年实,瑞世仍开十月芳。过插一枝谁称面,后堂杨柳舞霓裳。

昔人乘车是常,今见乘车仓皇。既有前车戒慎,岂无覆辙克庄。将出必用茶饮,欲登先须道装。轸边更挂诗帙,辕畔仍悬酒缸。轮缓为移芳草,盖低因碍垂杨。水际尤宜称审,花间更要安详。朝出频经履道,晚归屡过平康。春重纵观明媚,秋深饫看丰穰。五凤楼前月色,天津桥上风凉。金谷

不惜黄金募铁椎,祖龙身在魄先飞。齐田楚项纷纷起,输与先生第一机。

三十羽林将,出身常事边。春风吹浅草,猎骑何翩翩。插羽两相顾,鸣弓新上弦。射麋入深谷,饮马投荒泉。马上共倾酒,野中聊割鲜。相看未及饮,杂虏寇幽燕。烽火去不息,胡尘高际天。长驱救东北,战解城亦全。报国行赴难,古来皆共然。

丘坟满目衣冠尽,城阙连云草树荒。犹有国人怀旧德,一间茅屋祭昭王。

狗吠何喧喧,有吏来在门。披衣出门应,府记欲得钱。语穷乞请期,吏怒反见尤。旋步顾家中,家中无可为。思往从邻贷,邻人言已匮。钱钱何难得,令我独憔悴。

绛幔谈经日,熊丸苦时。屡修堂上拜,亲炙母中师。每羡萱堂乐,今成薤露悲。一生同令共,共泣蓼莪诗。

戛戛复差差,一丛千万枝。格如僧住处,栽得吏闲时。笋自厅中出,根从府外移。从军无宿例,空想夜风吹。

湿侵团扇不能轻,冷逼孤灯分外明。蕉叶半黄荷叶碧,两家秋雨一家声。

山色醉痕边,溪声客枕前。山溪元自旧,人已别经年。

何峰触石湿苔钱,便逐高风离瀑泉。深处卧来真隐逸,上头行去是神仙。千寻有影沧江底,万里无踪碧落边。长忆旧山青壁里,绕庵闲伴老僧禅。

名句推荐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词语查询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