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石(并引)

至扬州,获二石,其一绿色,冈峦迤逦,有穴达于背;其一玉白可鉴。
渍以盆水,置几案间。
忽忆在颍州日,梦人请住一官府,榜曰仇池。
觉而诵杜子美诗曰:“万古仇池穴,潜通小有天。
”乃戏作小诗,为僚友一笑。
梦时良是觉时非,汲水埋盆故自痴。
但见玉峰横太白,便従鸟道绝峨眉。
秋风与作烟云意,晓日令涵草木姿。
一点空明是何处,老人真欲住仇池。

作品评述

《双石(并引)》是苏轼在宋代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该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至扬州,获得两块石头,一块是绿色的,山峦起伏,背面有洞;一块是晶莹如玉的白石。我将它们浸泡在盆水中,放在桌案之间。突然想起在颍州的日子,梦见有人邀请我去一官府,门上写着“仇池”。醒来后背诵杜子美的诗句:“万古仇池穴,潜通小有天。”于是我开玩笑地写了一首小诗,逗得朋友们哈哈大笑。梦境时是真实的,醒来后才觉得不真实,于是我拿水埋了盆,自己发呆起来。只见玉峰横亘在太白山上,便从鸟道走,绝尘峨眉。秋风和烟云交织在一起,晨光照耀下的草木姿态美丽。那一点空明是哪里,老人真想住在仇池。

诗意:
这首诗词通过描述苏轼获得的两块石头,引发了他对过去的回忆和对未来的向往。他在扬州获得了一块绿色的石头和一块晶莹如玉的白石,他将它们放在水中,回想起自己在颍州的时光。他梦见有人邀请他去一个名叫仇池的地方,醒来后写了一首戏谑的小诗,逗得朋友们开心。然而,他意识到梦境与现实的不同,于是将水埋了盆,自己陷入了沉思。他看到太白山上的玉峰横亘,于是选择了鸟道,走向峨眉山。秋风和烟云交织,清晨的光线照亮了美丽的草木。他思索着那一点空明的所在,渴望能够真正住在仇池。

赏析:
这首诗词以苏轼的典型风格展现了他的情感和对自然的感悟。苏轼通过对获得的两块石头的描写,引发了他对过去和未来的思考。他以梦境为线索,表达了对理想境地的向往和对现实的反思。诗中的景物描写充满意境,玉峰、鸟道、峨眉山等形象都给人以美的感受。同时,通过与秋风、烟云、草木的交织描写,诗中透露出一丝禅意和超脱尘世的情感。最后,诗人表达了对那一点空明的渴望,表明他愿意追求更高的境界和理想的归宿。

整首诗词通过具体的描写和抽象的意象,展示了苏轼丰富的情感和对人生的思考。它融合了自然景物、梦境、回忆和对未来的向往,给人以广阔的想象空间。这首诗词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苏轼对自然、人生和理想的独特感悟,同时展现了他的幽默和玩世不恭的一面。读者在欣赏这首诗词时,可以感受到苏轼深邃的内心世界以及对人生的思考和追求。

作者介绍

苏轼(一○三七~一一○一),字子瞻,一字和仲,自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仁宗嘉祐二年(一○五七)进士。六年,试制科,授签书凤翔府节度判官厅事。英宗治平二年(一○六五),除判登闻鼓院,寻试馆职,除直史馆。三年,父洵卒,护丧归蜀。神宗熙宁二年(一○六九),服除,除判官告院兼判尚书祠部,权开封府推官。四年,通判杭州。歷知密州、徐州。元丰二年(一○七九),移知湖州,乌臺诗案狱起,贬黄州团练副使。四年,移汝州团练副使。八年春,得请常州居住,十月知登州。寻召除起居舍人。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迁中书舍人,改翰林学士。四年,知杭州。六年,除翰林学士承旨,寻知颍州。歷知扬州、定州。绍圣元年(一○九四),贬惠州。四年,再贬儋州。徽宗即位,赦还,提举玉局观。建中靖国元年,卒于常州,年六十六(按:轼生于仁宗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时已入公元一○三七年)。孝宗时謚文忠。有《东坡集》四十卷、《后集》二十卷、《和陶诗》四卷等。《宋史》卷三三八有传。 苏轼诗,卷一至卷四六,以清道光刊王文诰《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爲底本,卷四七、四八,以清干隆刊冯应榴《苏文忠诗合注》爲底本。校以宋刊半叶十行本《东坡集》《东坡后集》(残,简称集甲)、宋刊半叶十二行本《东坡集》《东坡后集》(残,简称集乙,集甲、集乙合称集本)、宋眉山刊《苏文忠公文集》(残,简称集丙)、宋黄州刊《东坡先生后集》(残,简称集丁),宋刊《东坡先生和陶渊明诗》(简称集戊)、宋刊《集注东坡先生诗前集》(残,简称集注)、宋嘉泰刊施元之、顾禧《注东坡先生诗》(残,简称施甲)、宋景定补刊施、顾《注东坡先生诗》(残,简称施乙,施甲、施乙合称施本)、宋黄善夫家塾刊《王状元集百家注分类东坡先生诗》(简称类甲)、宋泉州刊《王状元集百家注分类东坡先生诗》(残,简称类乙)、元务本书堂刊《增刊校正王状元集注分类东坡先生诗》(简称类丙,类甲、类乙、类丙,合称类本)、明成化刊《东坡七集》(简称七集)、明万历刊《重编东坡先生外集》(简称外集)、清查慎行《补注东坡编年诗》(简称查注)、清冯应榴《苏文忠诗合注》(简称合注)。参校资料一爲金石碑帖和着录金石诗文的专着的有关部分;一爲清人、近人的苏诗校勘批语,其中有何焯所校清康熙刊《施注苏诗》(简称何校),卢文弨、纪昀所校清干隆刊查注(分别简称卢校、纪校),章钰所校缪荃孙覆明成化《东坡七集》(简称章校)。卷四八所收诗篇除《重编东坡先生外集》外,还分别採自《春渚纪闻》、《侯鲭录》等书,亦据所采各书及有关资料进行校勘。新辑集外诗,编爲第四九卷。起仁宗嘉祐四年己亥十月,公按:谓苏轼还朝,侍宫师按:谓苏洵自眉山发嘉陵,下夔、巫,十二月至荆州作。

诗词推荐

石榴裙束纤腰袅。金莲稳衬弓靴小。娇騃□羞人。伞低遮半身。恩情如纸薄。方信当初错。邂逅苦匆匆。还疑是梦中。

古寺闲房闭寂寥,几年耽酒负公朝。青山是处可埋骨,白发向人羞折腰。末路自悲终老蜀,少年常愿从征辽。醉来挟箭西郊去,极目寒芜雉兔骄。

翠羽雕虫日日新,翰林工部欲何神。自悲由瑟无弹处,今作关西门下人。

暖风迟日透香肌。春到柳边枝。曾见酒红潮颊,玉人初出罗帏。东坡何处,朱唇翠袖,空想芳姿。争似濡须太守,看花仍赋佳词。

寒池月下明,新月池边曲。若不妒清妍,却成相映烛。

晨登日观峰,海水黄金熔。浴出车轮光,随天行无踪。正视刺我目,攒集如剑锋。照曜万物兴,磨灭万物凶。草木既无命,必闻石间松。当时一避雨,安得大夫封。人而苟不遇,抱简诵六龙。

敬老尊贤大政初,速邮响动报新除。即从光范开门馆,先向文明直殿庐。後日沙堤新宰相,当年革履旧尚书。锋车若向吴中路,应记南山有荷锄。

连天芳草雨漫漫,赢得鸥边野水宽。花欲尽时风扑起,柳绵无力护春寒。

常闻天女会,玉指散天花。莫遣春风里,红芳点袈裟。

蠨蛸网罗遗逸,离留劝课农桑。鸣蜩吸风饮露,反舌吹笙鼓簧。

旧友年来不作疏,华灯乃肯寄蜗庐。宁知此老萧条甚,二尺檠前正读书。

无位真人赤肉团,大千沙界著毛端。明明不借他家事,用处全功只个般。

醉眠全醒病亦醒,虚斋危坐听无声。锦囊欲报清新句,自笑常谈只老生。

华省名郎意若西,相如桥柱旧曾题。已将符节为邦守,不畏关山入马蹄。千里过秦看素滻,三年还蜀度青泥。里门锦绶何为乐,外奉严君内阿{上弥下女}。

藕花深处好徘徊,不奈华筵苦见催。记取南泾茭叶露,月明风熟更重来。

冷艳天然白,寒香分外清。稍惊春色早,又唤客愁生。待索巡檐笑,嫌闻出塞声。园林多少树,见尔眼偏明。

石上原无藕,林间自有莲。开花高似雪,垂实软如绵。不入江妃笑,只令山鬼怜。芙蓉生木末,可证楚人篇。

忆昔封书与君夜,金銮殿后欲明天。今夜封书在何处?庐山庵里晓灯前。笼鸟槛猿俱未死,人间相见是何年?

龙忌殊乡国,鸡栖感岁时。云天沈旅况,风日倍离思。杏雨春城暗,兰烟晚径迟。搴芳欲有赠,淹蹇意空持。

旧邸三乘辟,佳辰万骑留。兰图奉叶偈,芝盖拂花楼。国会人王法,宫还天帝游。紫云成宝界,白水作禅流。雁塔昌基远,鹦林睿藻抽。欣承大风曲,窃预小童讴。

名句推荐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词语查询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