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友人惠牙簪

牙簪不可忘,来处隔炎荒。
截得半环月,磨成四寸霜。
晓辞梳齿腻,秋入发根凉。
好是纱巾下,纤纤锥出囊。

作品评述

诗词:《答友人惠牙簪》

牙簪不可忘,来处隔炎荒。
截得半环月,磨成四寸霜。
晓辞梳齿腻,秋入发根凉。
好是纱巾下,纤纤锥出囊。

中文译文:
回答朋友寄来的牙簪
这根牙簪无法忘怀,是从遥远的地方传来的。
经过截取、磨削,就像一半的月亮,修整成四寸的冰霜。
早晨用来梳理头发,舒适凉爽,秋天渗透到发根,使人感到凉意。
最好的时候是藏在纱巾下,轻轻取出使用。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章孝标写给友人的回信,回答了友人送来牙簪的感谢之词。诗人用简洁的语言将牙簪的来历与制作过程描绘出来,彰显了其珍贵和精良的工艺。牙簪作为一个日常的梳妆用品,但这首诗却赋予了它一种特殊的意义和价值。

首句“牙簪不可忘,来处隔炎荒。”表达了诗人对这根牙簪珍贵性的肯定,并暗示牙簪是从较为荒凉的地方而来,使得这个日常用品更加令人怀念。接下来的两句“截得半环月,磨成四寸霜。”以夸张的形象描述了牙簪的工艺精细,还有它的美感。诗的后半部分描写了牙簪的使用情景,早晨用来梳理头发,给人一种凉爽的感觉。同时,作者提到秋天,透过秋天的比喻,不仅强调了牙簪的凉爽感觉,还暗示了时光的流逝。最后两句“好是纱巾下,纤纤锥出囊。”则将牙簪的珍贵之处表达得淋漓尽致,诗人赞美了牙簪的精致与品质,并以纱巾与囊袋的形象衬托了其独特之美。

整首诗简洁明快,运用了生动的比喻和形象描写,展现了作者对牙簪的赞美和喜爱之情。牙簪作为一个日常的物品,被写得如此具体而美丽,反映了唐代当时文人对工艺的重视和对日常物品的热爱。这首诗写尽了牙簪的精美和珍贵之处,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感谢之情,并通过输送对日常物品的崇敬而有所启示。

作者介绍

章孝标,桐庐人。登元和十四年进士第,除祕书省正字。太和中,试大理评事。诗一卷。 章孝标,桐庐人,登元和十四年进士第,除秘书省正字。太和中,试大理评事。诗一卷。

诗词推荐

半开半合荣枯外,似有似闲淡中。自是一般风味别,笑他红紫斗芳丛。

吐心在君掌,有何不可见。妾持此一心,久已荷君盼。君心不向妾,掌自背君面。在君反掌间,在妾千古怨。

鹦鹉殊姿致,鸾皇得比肩。常寻金殿里,每话玉阶前。贾谊才方达,扬雄老未迁。能言既有地,何惜为闻天。

以南权正,无心应物。威德标宗,不可轻忽。

碧睛蛮婢头蒙布,黑面胡儿耳带环。几处楼台皆枕水,四周城郭半围山。

玉转珠回祖佛言,精通犹是污心田。老卢只解长春米,何得黄梅万古传。

银缸夜永影长孤。香草续残炉。倚屏脉脉无语,粉泪不成珠。双粲枕,百娇壶。忆当初。君恩莫似,秋叶无情,欲向人疏。

王子自少无他娱,求佳山林结草庐。头童齿豁已衰矣,衣弊屡空常晏如。出游耻怀祢衡刺,归卧尽读倚相书。它日叩门倾白堕,要看著句到黄初。

赫赫媪神,稼樯是司。方是藉敛,报本攸宜。嘉坛建祀,玉帛陈香。明灵昭格,以介蕃釐。

秋江清浅时,白露和烟岛。搘筇寂寞中,望断无人到。

口腹相煎亦可羞,饥来欲食饱还忧。一编地下我无用,须学留侯辟谷不。

三星分曜辉宸汉,九禁迎春启令辰。仰奉椒闱宣内治,湛恩鸿庆永如春。

江南无贺老,看万壑、出清冰。想柳思周情,长歌短咏,密与传灯。山川润分秀色,称醉挥、健笔剡溪藤。一语不谈俗事,几人来结吟朋。堪憎。我发EA2AF229。频赋曲、旧时曾。但春蚓秋蛩,寒篱晚砌,颇叹非能。何如种瓜秫,带一鉏、归去隐东陵。野啸天风两耳,翠微深处孙登。

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告归常局促,苦道来不易。江湖多风波,舟楫恐失坠。出门搔白首,若负平生志。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孰云网恢恢,将老身反累。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

墟墓兴哀宗庙钦,斯人千古不磨心。涓流积至沧溟水,拳石崇成泰华岑。易简工夫终久大,支离事业竟浮沈。欲知自下升高处,真伪先须辨古今。

词人各在一涯居,声味虽同迹自疏。佳句传因多好事,尽题稀为不便书。已通戎略逢黄石,仍占星文耀碧虚。闻说朝天在来岁,霸陵春色待行车。

曾约西湖薄主人,只今湖色已知春。会须多载连车酒,绝胜寒仓满目尘。

忽见清明在客边,可堪形影自相怜。忆寻芳草江南好,谩惜余花乱后妍。孤梦月明归夜夜,多情春老恨年年。夕阳王子冈头路,知与谁人共醉眠?

白云深处憨眠好,野菜添油滋味长。千古康庐话头活,山僧笑擘紫泥香。

面面青山不记名,相知宜雨亦宜晴。去来自在云千叠,高下无多屋数楹。晨诵书弦俱乐事,春光秋月总诗情。个中真乐谁能识,不问人间枯与荣。

名句推荐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词语查询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