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工部洪尚书上京

南都送司寇,北部迓司空。
船底冰初泮,马头花正红。
班齐丹陛左,朝罢午门东。
谁问考工记,年来尽属公。

作品评述

《送工部洪尚书上京》是明代罗玘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南都送司寇,
北部迎司空。
船底冰初泮,
马头花正红。
班齐丹陛左,
朝罢午门东。
谁问考工记,
年来尽属公。

诗意:
这首诗词描述了送别工部尚书洪世璋上京的情景。南京城里的司寇(指洪世璋)被送出城门,北方的司空(指官职)在城外迎接。在船下,冰刚开始融化,而马头上的花正盛开鲜红。洪世璋离开南京后,在京城东边的午门停步,班师归朝。诗人提到了考工记,指的是洪世璋在工部的职务,他在这个职位上服务了多年。

赏析:
这首诗词以简练而优美的语言描绘了送别洪世璋的场景,流露出罗玘对他的敬重和惜别之情。诗中的南京城、北方、船下的冰和马头上的花等细节描写,增加了诗词的生动感和画面感。第三和第四句以对比的手法,通过描述冰和花的状态,表达了洪世璋离开南京的时节,使整首诗词更富有意境。最后两句点明了洪世璋在工部任职多年的事实,表达了诗人对他的认可和赞美。

整首诗词展示了明代社会中官员的出任和离任的常态,以及人们对官员的送别和祝福。它通过对洪世璋的描述,间接展现了明代官员的忠诚、勤政和功绩。诗中的描写细腻而贴切,使读者能够感受到那个时代官员生活的一瞥,并引发对历史时代和人物的思考。

诗词推荐

人心无度谷,贪求何自餍。徇名膏火熬,徇财刀密甜。受命独也正,取造物者廉。孤竹有世守,范防无乃严。

孤舟行远近,一路过湘东。官属张廷尉,身随杜幼公。公河映湘竹,水驿带青枫。万里思君处,秋江夜雨中。

区囿三百里,常闻驷马来。旌旗朝甬道,箫鼓燕平台。追昔赋文雅,从容游上才。竹园秋水净,风苑雪烟开。牛祸衅将发,羊孙谋始回。袁丝徒伏剑,长孺欲成灰。兴废由所感,湮沦斯可哀。空留故池雁,刷羽尚徘徊。

万里封侯,八珍鼎食,何如故乡。奈狐狸夜啸,腥风满地,蛟螭昼舞,平陆沉江。中泽哀鸿,苞荆隼鸨,软尽平生铁石肠。凭栏看,但云霓明灭,烟草苍茫。不须踽踽凉凉,盖世功名百战场。笑扬雄寂寞,刘伶沉湎,嵇生纵诞,贺老清狂。江左夷吾,隆中诸葛,济弱扶危计甚长。桑榆外,有

远逐胡兵浃夜行,平明深雪陷龙城。重围三日无炊黍,犹突龙骓溃虏营。

小轩愁入丁香结,幽径春生荳蔻梢。若论此诗吟思苦,纵磨铁砚也成凹。

握手河桥柳似金;蜂须轻惹百花心,蕙风兰思寄清琴。意满便同春水满,情深还似酒杯深,楚烟湘月两沈沈。

当年万里龙沙路。载多少、离愁去。冷压层帘云不度。芙蓉双带,垂杨娇髻,弦索初调处。花凝玉立东风暮。曾记江边丽人句。异县相逢能几许。多情谁料,琵琶洲畔,同醉清明雨。

欲寻林屋隐,还过洞庭游。远水初涵夜,长天尽作秋。湖如青草阔,月似白莲浮。万壑风传笛,三更斗挂舟。叶应随鸟散,山欲趁波流。浩荡吾何适,鸱夷不可求。

圣烈谟肇我加邦,钜编诏后总宏纲。立心广大侔天地,行事明通迈帝王。训与六经相表裹,法垂万世愈巍煌。讲帷可但资敷绎,夙夜惟知率旧章。

眉棱棱,眼烱烱。自爱情閒,人嫌面冷。片云出岫之心,孤月濯潭之影。绝怜百亿分身,恰满三千化境。

小桥流水接平沙,何处行云不在家。毕卓未来轻竹叶,刘晨重到殢桃花。琴樽冷落春将尽,帏幌萧条日又斜。回首却寻芳草路,金鞍拂柳思无涯。

迥起来应近,高飞去自遥。映林同落雪,拂水状翻潮。犹有幽人兴,相逢到碧霄。

堪叹世间迷误,转转增隆,怎得*难。被他同等,一例相赞。每每攒头聚复散。总做作、百端缭乱。这鬼使暗里、常常把你细算。待临头,看痴汉。越骋惺惺,伶俐高强,欺慢无惮。大遇尤、罔圣昧神厮玩。此则看看业限贯。怎生躲避,也难逃窜。见追贴、个个添烦恼,共拚尽阴司断。

微官同侍苍龙阙,直谏偏推白马生。(《寄李补阙》,出《诗式》)。

黄河怒浪连天来,大响谹谹如殷雷。龙伯驱风不敢上,百川喷雪高崔嵬。二十三弦何太哀,请公勿渡立徘徊。下有狂蛟锯为尾,裂帆截棹磨霜齿。神椎凿石塞神潭,白马参覃赤尘起。公乎跃马扬玉鞭,灭没高蹄日千里。

道人山北住,乡曲旧知名。语妙初疑简,神藏久益清。夜衾寒楮白,归舄两凫轻。心静皆仙境,何劳款玉京。

新街如拭过鸣驺,芍药酴醾竞满头。十里珠帘都卷上,少城风物似扬州。

枝上叶儿未展。已有坠红千片。春意怎生防,怎不怨。被我安排,矮牙床斗帐,和娇艳。移在花业里面。请君看。惹清香,偎媚暖。爱香爱暖金杯满。问春怎管。大家拚、便做东风,总吹交零乱。犹肯自、轮我鸳鸯一半。

寥天瀛海渺相望,灯烛今宵共此光。十日从来九风雨,一生数去几沧桑。许身落落终无合,投老栖栖有底忙。行止归心悬两地,长看异域是家乡。

名句推荐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词语查询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