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惠寺横翠阁

朝见吴山横,暮见吴山纵。
吴山故多态,转侧为君容。
幽人起朱阁,空洞更无物。
惟有千步冈,东西作帘额。
春来故国归无期,人言悲秋春更悲。
已泛平湖思濯锦,更看横翠忆峨眉。
雕栏能得几时好,不独凭栏人易老。
百年兴废更堪哀,悬知草莽化池台。
游人寻我旧游处,但觅吴山横处来。

作品评述

《法惠寺横翠阁》是苏轼在宋代创作的一首诗词。下面是该诗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译文:
朝见吴山横,暮见吴山纵。
吴山的形态多变,转侧间呈现出君主的容颜。
幽居之人在红楼中起身,空洞内却没有物品。
只有千步冈,东西两边像帘帷。
春天来临,回到故国的日子还未确定,人们说悲伤的是秋天,而我更加悲伤。
我已经漂泊到平湖上,怀念着峨眉山的横翠。
雕栏能有多久的好景?不仅凭倚在栏杆上的人会变老。
百年的兴衰更令人悲哀,悬而未决的是废墟和草莽化为池台。
游人寻找我以前游览的地方,只是为了找到吴山的横处。

诗意:
这首诗以吴山为背景,以寺庙和红楼为象征,表达了作者内心的孤独和迷茫。吴山象征着世事变幻,而红楼则象征着人世间的荣华富贵。诗中的幽人感到空虚和孤独,他思念着家乡和美好的回忆,同时也感叹岁月的流转和生命的短暂。

赏析:
《法惠寺横翠阁》以苏轼独特的笔触,描绘了一个追求自由和纯粹的幽居者的内心世界。诗中的吴山变化多端,折射出人事的无常和世事的变迁。幽人在红楼中起身,但却感到内心的空虚和无物可依。千步冈像一道帘帷,将东西两边隔开,春天的到来并没有带来故国的归期,反而增加了幽人的悲伤。诗中的吴山横翠象征着美好的回忆,而雕栏的凋零和兴废的变迁则展现了时光的无情。最后,幽人希望游人能够找到他曾经游览的地方,以继续寻找吴山的横处,这也可以理解为诗人对美好回忆的追求和对心灵寄托的期待。

整首诗以苏轼独特的意境和抒情手法,表达了诗人对人生变迁和时光流转的思考,以及对自由和纯粹的追求。通过描绘吴山的变幻和幽人的内心感受,诗中融入了对人生意义和存在感的探索,表达了诗人对于美好回忆和真实自我的向往。

作者介绍

苏轼(一○三七~一一○一),字子瞻,一字和仲,自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仁宗嘉祐二年(一○五七)进士。六年,试制科,授签书凤翔府节度判官厅事。英宗治平二年(一○六五),除判登闻鼓院,寻试馆职,除直史馆。三年,父洵卒,护丧归蜀。神宗熙宁二年(一○六九),服除,除判官告院兼判尚书祠部,权开封府推官。四年,通判杭州。歷知密州、徐州。元丰二年(一○七九),移知湖州,乌臺诗案狱起,贬黄州团练副使。四年,移汝州团练副使。八年春,得请常州居住,十月知登州。寻召除起居舍人。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迁中书舍人,改翰林学士。四年,知杭州。六年,除翰林学士承旨,寻知颍州。歷知扬州、定州。绍圣元年(一○九四),贬惠州。四年,再贬儋州。徽宗即位,赦还,提举玉局观。建中靖国元年,卒于常州,年六十六(按:轼生于仁宗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时已入公元一○三七年)。孝宗时謚文忠。有《东坡集》四十卷、《后集》二十卷、《和陶诗》四卷等。《宋史》卷三三八有传。 苏轼诗,卷一至卷四六,以清道光刊王文诰《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爲底本,卷四七、四八,以清干隆刊冯应榴《苏文忠诗合注》爲底本。校以宋刊半叶十行本《东坡集》《东坡后集》(残,简称集甲)、宋刊半叶十二行本《东坡集》《东坡后集》(残,简称集乙,集甲、集乙合称集本)、宋眉山刊《苏文忠公文集》(残,简称集丙)、宋黄州刊《东坡先生后集》(残,简称集丁),宋刊《东坡先生和陶渊明诗》(简称集戊)、宋刊《集注东坡先生诗前集》(残,简称集注)、宋嘉泰刊施元之、顾禧《注东坡先生诗》(残,简称施甲)、宋景定补刊施、顾《注东坡先生诗》(残,简称施乙,施甲、施乙合称施本)、宋黄善夫家塾刊《王状元集百家注分类东坡先生诗》(简称类甲)、宋泉州刊《王状元集百家注分类东坡先生诗》(残,简称类乙)、元务本书堂刊《增刊校正王状元集注分类东坡先生诗》(简称类丙,类甲、类乙、类丙,合称类本)、明成化刊《东坡七集》(简称七集)、明万历刊《重编东坡先生外集》(简称外集)、清查慎行《补注东坡编年诗》(简称查注)、清冯应榴《苏文忠诗合注》(简称合注)。参校资料一爲金石碑帖和着录金石诗文的专着的有关部分;一爲清人、近人的苏诗校勘批语,其中有何焯所校清康熙刊《施注苏诗》(简称何校),卢文弨、纪昀所校清干隆刊查注(分别简称卢校、纪校),章钰所校缪荃孙覆明成化《东坡七集》(简称章校)。卷四八所收诗篇除《重编东坡先生外集》外,还分别採自《春渚纪闻》、《侯鲭录》等书,亦据所采各书及有关资料进行校勘。新辑集外诗,编爲第四九卷。起仁宗嘉祐四年己亥十月,公按:谓苏轼还朝,侍宫师按:谓苏洵自眉山发嘉陵,下夔、巫,十二月至荆州作。

诗词推荐

平湖湖畔雨晴新,南北东西不隔尘。映野烟波浮动日,损花风雨寂寥春。山无俗路藏高士,岸泊仙舟忆主人。那得载来都未保,此心离此甚情亲。

白发思家万里回,小轩临水为花开。故应剩作诗千首,知是多情得得来。

野钵归松下,将亲闻道师。风沙不堪寄,霜笴自相宜。

后生如蝟总能诗,骨弱瞳昏俗不治。忽似再生萧德藻,已应突过李之仪。扫红紫阵观黄落,悬万千钧系一丝。精刮洁磨犹未已,直须陶谢与同时。

希代明王。应期圣主。裁成品物。奄有区宇。篇籍芬场。尉书照府。笼猌七十。驱驭三五。

强来便住无禁老,暗去难留不奈春。

九衢尘里一书生,多达逢时拥旆旌。醉里眼开金使字,紫旂风动耀天明。

渺渺荒陂古埭东,柳姑小庙柳阴中。放翁老惫扶藜杖,也逐乡人祷岁丰。

无力严妆倚绣栊,暗题蝉锦思难穷。近来赢得伤春病,柳弱花欹怯晓风。

半破僧庵半补篱,旧题无复壁间诗。秪余手植双桐在,此外仍兼洗砚池。

溪亭拂一琴,促轸坐披衿。夜月水南寺,秋风城外砧。早霜红叶静,新雨碧潭深。唯是壶中物,忧来且自斟。

苑秋凉早,石径幽花小。霜絮飞飞风草草。翠碧斓斑驰道。香沟诗叶难寻。依然绿浅红深。倚竹空歌黄鹄,谁招青冢游云。

冉冉梢头绿,婷婷花下人。欲传千里信,暗折一枝春。

九溪十八磵,冷见帝青苔。洗足僧书石,临流客放杯。案头松叶响,身畔野花开。百六辞歌吹,清游始一回。

频频退礼闱,此去欲忘机。霄汉贫难达,江湖老独归。程遥秋浪叠,村暝夜灯微。应使为儒者,翻悲苦业非。

追怀三五少年时,岁月堂堂两鬓丝。茅屋秋风归未决,障泥能费几熊皮。

贫恨一心多,此心却老婆。打破关南鼓,和起德山歌。

留玉山中数日,今日始晴,相与同坐雪巢,以铜博山,焚古龙涎,酌雪水,烹藤茶,出万壑雷琴,听清癯生陈维允弹石泉流水调,道人复以碧玉箫作清平乐,虚室生白,尘影不动,清思不能已已。道人出所揣卷索和民瞻石先生所制清平乐词,予遂以紫玉池试想花烟,书以赠之,且邀座客郯云

凭虚瞰碧与云浮,只有闲身尽日留。更拟梦回还独上,来看残夜水明楼。

君思曲水嗟身老,我望通州感道穷。同入新年两行泪,白头翁坐说城中。

名句推荐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词语查询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