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别蹇道士拱辰

黑月在浊水,何曾不清明。
寸田满荆棘,梨枣无従生。
何时反吾真,岁月今峥嵘。
屡接方外士,早知俗缘轻。
庚桑托鸡鹄,未肯化南荣。
晚识此道师,似有宿世情。
笑指北山云,诃我不归耕。
仙人汉阴马,微服方地行。
咫尺不往见,烦子通姓名。
愿持空手去,独控横江鲸。

作品评述

诗词《留别蹇道士拱辰》是宋代文学家苏轼所作。以下是该诗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黑暗的月亮在浊水中,何曾不明亮。
一小块田地满是荆棘,梨树和枣树无法生长。
何时能够回归真实的自我,岁月如今变得艰险。
多次结交方外的士人,早已知道世俗的缘轻薄。
庚桑送走鸡鹄,却不愿意成为南方的荣耀。
晚年才认识这位道士,仿佛有前世的情缘。
他笑着指着北山上的云,嘲笑我不愿归田务农。
道士是隐藏在汉阴的仙人,穿着朴素的衣服行走在尘世。
虽然距离很近却不曾见面,让人烦恼地问及名字。
愿意空手而去,独自掌控横亘的江河和巨大的鲸鱼。

诗意:
这首诗词表达了苏轼与一位名叫蹇拱辰的道士分别时的情感和思考。诗中描绘了黑暗的月亮在浑浊的水中,却仍然明亮,寓意着道士拱辰在尘世中仍然保持清明的心态。诗人用形象的语言描述了自己的困境,田地被荆棘充满,梨树和枣树难以生长,象征着他在世俗中无法找到自己的归宿和发展。他结交了许多方外的士人,早已了解世俗的浮华和轻薄。诗人对蹇拱辰表达了深深的敬意,称他为仙人,认为与他结缘仿佛有前世的情感。然而,他们并未能见面,只能通过名字和传闻来了解对方。最后,诗人表示自己愿意放下一切,独自掌控江河和鲸鱼,表达了对自由和超脱世俗的向往。

赏析:
这首诗词展示了苏轼独特的思想和情感表达。他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以及对自己与道士拱辰的别离所引发的思考,表达了对清明心态和超脱世俗的追求。诗中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将黑暗的月亮与浑浊的水相对应,凸显了道士拱辰的清明和超然。同时,诗中的田地荆棘和无法生长的梨树枣树,象征了诗人自己在世俗中的困境和无奈。诗人对方外士人的结交和对道士拱辰的情感表达,展示了他对真实和超脱的渴望。最后,诗人表达了放下一切的愿望,掌控江河和鲸鱼,表达了对自由和力量的向往。整首诗词情感深沉,意境独特,是苏轼晚年这首诗词《留别蹇道士拱辰》是宋代文学家苏轼所作。以下是该诗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黑月在浊水,何曾不清明。
寸田满荆棘,梨枣无從生。
何时反吾真,岁月今峥嵘。
屡接方外士,早知俗缘轻。
庚桑托鸡鹄,未肯化南荣。
晚识此道师,似有宿世情。
笑指北山云,诃我不归耕。
仙人汉阴马,微服方地行。
咫尺不往见,烦子通姓名。
愿持空手去,独控横江鲸。

诗意:
这首诗词描绘了苏轼与道士拱辰分别时的情景和思考。诗人用富有意境的语言,表达了对拱辰清明心性的赞叹和对自己世俗境遇的思考。月亮虽然在浊水中,却依然清明明亮,暗示拱辰在尘世中保持着一颗清澈的心。诗中的田地充满了荆棘,梨树和枣树无法生长,象征着诗人在世俗中的困境和无奈。诗人希望自己能够回归真实的本性,但岁月已经峥嵘起伏,这一点成为了一种遥不可及的愿望。诗人曾结交过许多方外的士人,早已了解到世俗的浮华和空虚。庚桑曾送走鸡和鹄(鹅),但却不愿成为南方的荣耀。晚年识得了拱辰这位道士,似乎有一种前世的情缘。拱辰嘲笑诗人不愿归田务农,指着北山上的云笑话他。诗人将拱辰比作汉阴的仙人,他微服出行,游历于尘世之间。尽管距离很近,但却未曾相见,让诗人为此烦恼,急于了解对方的名字。最后,诗人表示愿意空手而去,独自掌控横亘的江河和巨大的鲸鱼。

赏析:
这首诗词展示了苏轼独特的思想和情感表达。他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以及对自己与道士拱辰别离所引发的思考,表达了对清明心性和超脱世俗的追求。诗中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将黑暗的月亮和浊水相对应,突出了拱辰的清明和超然。同时,诗中的田地满是荆棘,梨树和枣树无法生长,象征了诗人自己在世俗中的困境和无奈。诗人与方外士人的结交和对拱辰的情感表达,展示了他对真实和超脱的渴望。最后,诗人表达了放下一切的愿望,独自掌控江河和鲸鱼,表达了对自

作者介绍

苏轼(一○三七~一一○一),字子瞻,一字和仲,自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仁宗嘉祐二年(一○五七)进士。六年,试制科,授签书凤翔府节度判官厅事。英宗治平二年(一○六五),除判登闻鼓院,寻试馆职,除直史馆。三年,父洵卒,护丧归蜀。神宗熙宁二年(一○六九),服除,除判官告院兼判尚书祠部,权开封府推官。四年,通判杭州。歷知密州、徐州。元丰二年(一○七九),移知湖州,乌臺诗案狱起,贬黄州团练副使。四年,移汝州团练副使。八年春,得请常州居住,十月知登州。寻召除起居舍人。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迁中书舍人,改翰林学士。四年,知杭州。六年,除翰林学士承旨,寻知颍州。歷知扬州、定州。绍圣元年(一○九四),贬惠州。四年,再贬儋州。徽宗即位,赦还,提举玉局观。建中靖国元年,卒于常州,年六十六(按:轼生于仁宗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时已入公元一○三七年)。孝宗时謚文忠。有《东坡集》四十卷、《后集》二十卷、《和陶诗》四卷等。《宋史》卷三三八有传。 苏轼诗,卷一至卷四六,以清道光刊王文诰《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爲底本,卷四七、四八,以清干隆刊冯应榴《苏文忠诗合注》爲底本。校以宋刊半叶十行本《东坡集》《东坡后集》(残,简称集甲)、宋刊半叶十二行本《东坡集》《东坡后集》(残,简称集乙,集甲、集乙合称集本)、宋眉山刊《苏文忠公文集》(残,简称集丙)、宋黄州刊《东坡先生后集》(残,简称集丁),宋刊《东坡先生和陶渊明诗》(简称集戊)、宋刊《集注东坡先生诗前集》(残,简称集注)、宋嘉泰刊施元之、顾禧《注东坡先生诗》(残,简称施甲)、宋景定补刊施、顾《注东坡先生诗》(残,简称施乙,施甲、施乙合称施本)、宋黄善夫家塾刊《王状元集百家注分类东坡先生诗》(简称类甲)、宋泉州刊《王状元集百家注分类东坡先生诗》(残,简称类乙)、元务本书堂刊《增刊校正王状元集注分类东坡先生诗》(简称类丙,类甲、类乙、类丙,合称类本)、明成化刊《东坡七集》(简称七集)、明万历刊《重编东坡先生外集》(简称外集)、清查慎行《补注东坡编年诗》(简称查注)、清冯应榴《苏文忠诗合注》(简称合注)。参校资料一爲金石碑帖和着录金石诗文的专着的有关部分;一爲清人、近人的苏诗校勘批语,其中有何焯所校清康熙刊《施注苏诗》(简称何校),卢文弨、纪昀所校清干隆刊查注(分别简称卢校、纪校),章钰所校缪荃孙覆明成化《东坡七集》(简称章校)。卷四八所收诗篇除《重编东坡先生外集》外,还分别採自《春渚纪闻》、《侯鲭录》等书,亦据所采各书及有关资料进行校勘。新辑集外诗,编爲第四九卷。起仁宗嘉祐四年己亥十月,公按:谓苏轼还朝,侍宫师按:谓苏洵自眉山发嘉陵,下夔、巫,十二月至荆州作。

诗词推荐

笋石清琤入紫烟,陆云题处是前年。苔侵雨打依稀在,惆怅凉风树树蝉。

访古此城下,子房安在哉。白云去不反,危堞空崔嵬。伊昔楚汉时,颇闻经济才。运筹风尘下,能使天地开。蔓草日已积,长松日已摧。功名满青史,祠庙唯苍苔。百里暮程远,孤舟川上回。进帆东风便,转岸前山来。楚水澹相引,沙鸥闲不猜。扣舷从此去,延首仍裴回。

闻道洛阳花正好,家家遮户春风。道人饮处百壶空。年年花下醉,看尽几番红。此拐又从何处去,飘蓬一任西东。语声虽异笑声同。一轮清夜月,何处不相逢。

我生急雨暗淮天,出没蛟鼍浪入船。白首功名无尺寸,茅檐还听雨声眠。

制法精微自帝尧,势如天阵布週遭。沉思迥觉忘千虑,妙诀终须附六韬。急动未分香印匝,一枰初满月华高。御词仍许群臣和,愁杀山中玉兔毫。

石头城下何纷纷,将军疋马气如云。金鼓死兮弓矢休,势失英雄不自由。风淅淅兮月沈沈,荻花满崖江水深。千年江水留明月,一片将军报国心。

白首辞廊庙,投间濑水隈。因亲贞女传,深仰谪仙才,声漂名犹在,沉渊事可哀。请魂招不得,偷俗挽教回。直笔遗青史,□矶锁绿苔。凭将一杯酒,浇向浪花堆。

未仕思从仕,言归盍赋归。世方疎直道,身亦堕危机。旧宅存松桂,春山富蕨薇。渊明觉今是,伯玉悟前非。

昔日狂秦事可嗟,直驱鸡犬入桃花。至今不出烟溪口,万古潺湲二水斜。

为花求偶岂全无,格与山礬姊弟如。我已冥心芗泽观,何须江水对轩渠。

斯文肯空言,经世资实用。分纷谅奚为,义取辄宾送。诚能正其本,谈笑了群动。公身绍前烈,时论倚隆栋。持兹竟安归,引灯相与共。

宝刀截流水,无有断绝时。妾意逐君行,缠绵亦如之。别来门前草,秋巷春转碧。扫尽更还生,萋萋满行迹。鸣凤始相得,雄惊雌各飞。游云落何山?一往不见归。估客发大楼,知君在秋浦。

坐对烟煤冷麝脐,一窗风雨懒幽栖。蚕业国破鹃啼血,王谢堂空燕落泥。华表有时归老鹤,桃都何处听天鸡。十年往事俱尘土,莫上扬州唱竹西。

为病比来浑断绝,缘花不免却知闻。从来事事关身少,主领春风只在君。

绰约群芳里,阳和意,偏向一枝浓。南国骤惊,动人奇艳,未饶西洛,百本千丛。斩新弄,晓来无比格,半坼断肠红。三月洞天,又还疑是,赋情楚客,窥见墙东。朱栏干、遍倚生愁,怕无计、奈雨禁风。别有瑞烟幕幕,时与遮笼。便纵使当日,文忠品第,赵昌模写,难更形容。应念故园桃

丛榆落碎钿,蔓柳扑轻绵。丽畹暗红雾,曲堤横翠烟。嘉树正阴合,好禽新晤圆。东窗日已满,犹托隐囊眠。

天姥山深摇锡杖,野芳春翠共葳蕤。松门过水无重数,石壁看霞到尽时。闲避鸟啼应作观,忽闻人迹自留诗。秦中河朔尝游览,莫恨此方行脚迟。

正是园林花木衰,冰姿玉洁出疏篱。月中瘦影道傍见,江上寒香人不知。时节惊心非故物,簿书满眼欠新诗。碧云暮合关山远,拟折琼英寄所思。

欲问迷津意,都缘别径多。亡羊曾自此,老马欲如何。旁午晨车迈,间关夕盖过。不须贪远客,危恨寄风波。

翼舒层构倚云霞,日下无雙处士家。千叠灵山横琬琰,八分宸笔动龙蛇。趋庭素业皆黄卷,揭版新诗半碧纱。我倦迷津欲归老,赖君曾为指仙槎。

名句推荐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词语查询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