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荆轲

燕秦不两立,太子已为虞。
千金奉短计,匕首荆卿趋。
穷年徇所欲,兵势且见屠。
微言激幽愤,怒目辞燕都。
朔风动易水,挥爵前长驱。
函首致宿怨,献田开版图。
炯然耀电光,掌握罔正夫。
造端何其锐,临事竟趑趄。
长虹吐白日,仓卒反受诛。
按剑赫凭怒,风雷助号呼。
慈父断子首,狂走无容躯。
夷城芟七族,台观皆焚污。
始期忧患弭,卒动灾祸枢。
秦皇本诈力,事与桓公殊。
奈何效曹子,实谓勇且愚。
世传故多谬,太史征无且。

作品评述

咏荆轲翻译及注释

翻译
燕国秦国势不两立,燕太子丹为这块心病十分忧虑。
决定用樊於期脑袋作信物奉行刺秦王的短浅计谋,让荆轲带上匕首赶赴秦地。
整年里卑词厚礼,奉养荆轲,恰逢人们将受屠戮,军事形势十分危急。
微言大义激起樊氏深怨,献出人头,荆卿圆睁双眼怒气冲冲辞别燕国首都。
北风里一曲悲歌,易水送行场面壮烈,洒酒祭祀天地登车挥鞭长驱。
把密封樊於期首级的匣子送给宿敌秦王,当面打开燕国的地图割让土地。
突然间闪闪电光,图穷匕首见,可惜拿匕首的人不是行家,耳热心悸。
开始行事时锐气何等锋利,到紧要关头他却犹豫无计。
突然间似长虹横贯太阳,匆忙中反而自遭诛杀。
秦王拔剑而起,盛怒伐燕,号呼声似风雷贯耳,秦军向燕地进发。
燕王斩下太子丹头颅讨好秦国,仍被追伐得到处奔跑,没有容身之舍。
秦兵铲平城邑除掉燕王亲姻家族,燕国的官署宫观都被烧毁践踏。
开始行事时指望消除灾祸,最终反而触动了灾祸的机匣。
秦王的兼并靠的是诈力,与讲信义的齐桓公大相径差。
怎能仿效勇士曹沫劫齐桓公的故事呢,实在叫做有勇无谋又愚有加。
世间流传的史事本来就多有谬误,太史公已从秦侍医夏无且那里早有叹嗟。

注释
1.荆轲:战国时著名侠客。战国时期卫国人,好读书击剑,入燕,燕之处士田光亦善待之,后受燕太子丹所遣,入秦刺秦王嬴政。
2.不两立:不能同时并存。《战国策·燕策三》:“燕秦不两立,愿太傅幸而图之。”
3.太子:即燕太子丹,燕王喜之子。虞(yú):忧患,引申为心病。
4.千金:指代秦将樊於期之首级。短计:浅陋的计谋。
5.荆卿:即荆轲。
6.穷年:整年。徇(xùn):顺从。
7.且见屠:将要被屠杀。
8.微言:密谋;暗中进言。
9.燕(yān)都:指燕国首都。
10.朔风:北风,寒风。
11.爵(jué):古代酒器。长驱:向前奔驰不止。
12.函(hán)首:将首级装入匣子。宿怨:指代秦王。
13.迥(jiǒng)然:明亮貌。电光:指匕首。
14.罔(wǎng):没有,不是。正夫:这里指行家。正:一作“匹”。
15.造端:开始;开端。
16.趑(zī)趄(jū):犹豫,不进貌。
17.仓卒(cù):即仓猝,匆忙急迫。
18.“按剑”二句:指秦王发怒攻打燕国事。
19.“慈父”二句:指燕王杀太子丹仍被追逃事。
20.芟(shān):割草,引申为除去。七族:指亲姻家族。
21.台:古代官署名。焚污:谓焚毁玷辱。
22.弭(mǐ):消除、停止。
23.枢(shū):枢纽,机关,关键。
24.诈力:欺诈与暴力。
25.桓(huán)公:齐桓公,春秋五霸之一,齐桓公以信为号召,与秦之并兼诈力不同。
26.曹子:即曹沫,春秋时期著名刺客。
27.故:通“固”,本来。
28.太史:指太史公司马迁。徵(zhēng):证明、应验。无且(jū):指秦王侍医夏无且。

咏荆轲鉴赏

  历史故事“荆轲刺秦王”,历代都有名人歌咏。晋代左思作有《荆轲饮燕市》,借歌咏荆轲以抒发对豪门权贵的蔑视;晋代陶渊明作《咏荆轲》,以诗的形式不仅再现了当年荆轲刺秦王的悲壮经过,而且以“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表明自己的叹惋颂赞之情;而柳宗元作的这首《咏荆轲》内涵更为丰富,作者用具有高度概括性和巨大包容性的语言成功地描述了这一重大事件的错综复杂的情节,精心制造了一个接一个的高潮。特别是绘声绘色地描写了荆轲临行时的悲壮场面和刺秦王的紧张激烈场面,生动体现出荆轲的勇敢、真诚、刚毅、愚狂的性格特征,从而使荆轲的形象跃然于纸上。而此诗的新意更在于诗人对荆轲作出了“勇且愚”的评价。秦国虐待作为人质的燕太子丹,杀戮樊於期的父母宗族,特别是秦军滥施武力,任意侵凌其他国家的种种暴行,引起了人们的强烈不满。对于像荆轲那些抵抗强秦,进行自保的人和事,则应给予一定的同情和颂赞;但是,对秦王采取暗杀等恐怖手段,不能不说是一种愚蠢而又危险的行径。因为这类行径无论如何不会改变历史发展的趋势。诗人对荆轲刺秦王这一愚昧盲动之举,表示了深深的叹惋。燕太子丹错误地将燕国的命运完全寄托在荆轲一人身上,诱使荆轲充当牺牲品,而荆轲却乐于效法古人,铤而走险,终于丧命,这是历史的悲剧。其实,荆轲即使能杀死秦王,也不能迫使秦国退还侵占各国的土地,从而挽救大势已去、行将灭亡的六国。

  唐代侠风犹盛,安史之乱后,皇室与强藩之间矛盾剧烈,借刺客之手除掉对方阵营中的要人一时成了热门话题与首选的手段。此诗即反映了柳宗元对这种政治上的短视与盲动的轻蔑,也表达了作者在国家统一上排斥“诈力”的观念。

咏荆轲创作背景

  《咏荆轲》是唐宪宗元和四年(809年)柳宗元在读古书时有感而作,当时柳宗元身处荒僻的永州(今属湖南)且官赋闲职。

作者介绍

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登进士第,应举宏辞,授校书郎,调蓝田尉。贞元十九年,为监察御史里行。王叔文、韦执谊用事,尤奇待宗元,擢尚书礼部员外郎。会叔文败,贬永州司马。宗元少精警绝伦,为文章雄深雅健,踔厉风发,为当时流辈所推仰。既罹窜逐,涉履蛮瘴,居闲益自刻苦。其堙厄感郁,一寓诸文,读者为之悲恻。元和十年,移柳州刺史。江岭间为进士者,走数千里,从宗元游。经指授者,为文辞皆有法,世号柳柳州。元和十四年卒,年四十七。集四十五卷,内诗二卷,今编为四卷。

诗词推荐

枕上初残柏子香,鸟声帘外已斜阳。碧山过雨晴逾好,绿树无风晚自凉。芳岁背人成荏苒,好诗和梦落苍茫。羊求何不来三径,门掩残书满石床。

别馆分周国,归骖入汉京。地连函谷塞,川接广阳城。望迥楼台出,途遥烟雾生。莫言长落羽,贫贱一交情。

垂钓坐盘石,水清心亦闲。鱼行潭树下,猿挂岛藤间。游女昔解佩,传闻于此山。求之不可得,沿月棹歌还。

不立两县令,不坐两少尹。

孤怀入海弥难说,水鸟舟人共此游。束地巨环迎北小,拍天万水尽南流。斜阳大月中宵见,(Midnight Sun为挪威奇景。)故国新声一笑休。(舟人共唱波兰新曲。)忽忆江南黄篾舫,几时归去作遨游。

海浪恬丹徼,边尘靖黑山。从今万里外,不复镇萧关。

吾求一屋逮两月,贫不谋贵何以图。朅栈自放就穷巷,幸得之喜何敢吁。颓檐断柱不相缔,瓦堕散地梁架虚。门无藩闑户不闭,时时犬彘入自居。主人怜我莫自致,为我补葺加垍涂。翻翻匠氏乃谁子,颉颃作气厉叫呼。群庸汹汹助声势,睥睨凌我要我酤。归来叹息无自得,两日财致酒一壼。

沧溟深,未必深。须弥险,未必险。衲僧家险岩机不可挨,深密心不可察。拄杖子忍俊不禁,试与探测看。深无半寸,平如镜面。浩大雷声,全无雨点。只好深云龟六藏,佛眼迷踪寻不见。寻得见,瑞岩点一杯茶,徐徐向伊道,日暮穷途,家乡尚远。

富贵本无根,尽从勤里得。请观懒惰者,面待饥寒色。

十年所闻溢吾耳,去年诵君书一纸。古人三语得奇士,况此磊落数百字。相逢千财万壑里,有客如君请兄事。才高自古人所忌,认缟不售反惊世,好诗取客如券契。我无三者犹至是,如君之贫不可避。如君之贫不可避,呼舟径渡寒潮外。

长大有南北,山川各所之。相逢孤馆夜,共忆少年时。烂醉百花酒,狂题几首诗。来朝又分袂,后会鬓应丝。

雁落苍烟外,蝉吟夕照中。与谁论古道,独自立秋风。远岫青无数,晴波碧四空。故人成久别,不见寄诗筒。

月卿方髻时,公欲东床之。我姑已黄土,公鬓正青丝。忽忽成今古,茫茫问孰谁。但成抱茂子,洒泪读新碑。

春风吹百花,杨花飞恼人。谁家芍药殿春后,花飞杨柳空暮春。春来复春去,春去又春来。阳阿歌白雪,落絮欲成灰。花若有情风引去,拂郎征衣点归路。

心田但使灵芝长,气海常教法水朝。功满自然留不住,更将何物驭丹霄。

天地同根归一指,先生三四已为多。等闲竖起拳头处,数量如何数得他。

一瓮香醪新插刍,双鬟小妓薄能讴。管弦渐好新教得,罗绮虽贫免外求。世上贪忙不觉苦,人间除醉即须愁。不知此事君知否,君若知时从我游。

卷箔群峰暮,萧条未掩关。江流嶓冢雨,路入汉家山。落叶欹眠后,孤砧倚望间。此情偏耐醉,难遣酒罍闲。

斯人晚始识,浪走天下半。既将戟为髯,更用田作面。大材异拱把,劲翮谢笼绊。去年主糟丘,稍厌盆盎乱。忸怩较毫里,踊跃凌汗漫。今年灶产蛙,田里足咨怨。民穷如受围,合遣老将援。医王殊不灵,瘧鬼未即窜。卧念为鱼者,厄运孰与逭。羸马驻刍秣,稚子且葵苋。大似周南留,宁有

平生子程子,此地有精庐。隐几江声在,当窗林影疏。百年心未死,再拜意何如。可忍蹉跎老,长惭案上书。

名句推荐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词语查询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