偈颂三十四首

金刚宝剑入红炉,煅出杨岐三脚驴。
到处沙场鏖死战,髑髅交衮血糢糊。

作品评述

《偈颂三十四首》是宋代释如净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金刚宝剑入红炉,
煅出杨岐三脚驴。
到处沙场鏖死战,
髑髅交衮血糢糊。

译文:
坚固的金刚宝剑投入炽热的红炉,
铸造出一匹名叫杨岐的三脚驴。
他在各处沙场上英勇战斗至死,
骸骨堆积如山,血肉模糊不堪。

诗意:
这首诗词描绘了沙场征战中的残酷和悲壮。金刚宝剑象征着坚强的意志和勇气,被投入红炉中煅烧,象征着战士们在战斗中的磨砺和锻造。杨岐三脚驴则代表了战场上的战士,他们勇猛无畏,为了国家的利益奋勇杀敌,但最终却只能在沙场上饮马长江,壮烈地牺牲。诗中的髑髅和衮血糢糊形象生动地描绘了战场上的惨状和血腥场面。

赏析:
这首诗词以简洁有力的语言展现了战争的残酷和战士们的英勇牺牲。金刚宝剑和红炉的形象给人以坚韧和锻造的感觉,表达了战士们在战场上的无私奉献和勇敢无畏。杨岐三脚驴的形象则寓意着战士们的坚韧不拔和不屈不挠的精神。诗中的骸骨和血糊形象生动地描绘了战场的惨状,给人以深深的震撼和反思。整首诗以简练的词语勾勒出战争的残酷现实,表现了作者对战士们的敬意和对战争的深思。通过对战争的描绘,诗词呼吁人们珍惜和平,反思战争的可怕和无意义。

作者介绍

释如净,字长翁(《中国佛学人名辞典》),俗姓俞,明州苇江(今浙江宁波)人。初自芙蓉山至明州雪窦山谒智鑑禅师,相侍十五年。宁宗嘉定三年(一二一○)受请住建康府清凉寺。迁台州瑞巖寺、临安府净慈寺、庆元府瑞巖寺,再住净慈寺。晚受诏住庆元府天童山景德寺。爲青原下十六世,雪窦智鑑禅师法嗣。约卒于理宗宝庆间,行脚四十余年,卒年六十六(《语录·辞世颂》)。有《天童如净禅师语录》二卷、《天童如净禅师续语录》一卷,收入《续藏经》。事见《语录》、《续语录》及所附《观音导利兴圣宝林寺入宋传法沙门道元记》。 如净诗,以辑自《语录》、《续语录》者依原卷次编爲三卷,辑自他书者附于卷末。

诗词推荐

夺得犀牛便跺跟,蘋洲玩月角生纹。翻身入海无消息,惊散沙鸥白鹭群。

千万恨,恨极在天涯。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摇曳碧云斜。

才过重阳后,人心已为残。近霜须苦惜,带蝶更宜看。色减频经雨,香销恐渐寒。今朝陶令宅,不醉却应难。

细草穿沙雪半销,吴宫烟冷水迢迢。梅花竹里无人见,一夜吹香过石桥。

潞州别驾年十八,弯弓射鹿无虚发。真龙绝水鱼鳖散,参军后骑凫鸥没。咸原瑞气映壶关,城南书生知阿瞒。解鞍下马日向夕,炙驴行酒天为欢。坐上何人识天意,擫帽破靴朝邑尉。旄头夜转紫垣开,太白光芒黄钺利。万骑齐呼左右分,将军夜披玄武门。鏖兵三窟尽妖党,问寝五门朝至尊。

花里南楼春夜寒,还如王屋上天坛。归山不道无明月,谁共相从到晓看。

名稽汉务,歌参唐宗。往于卿少,乘秋气中。周天而行,行如妹之崇。可飞霞佩,下瑠璃宫。

昔遇高皇起众材,姓名曾得厕邹枚。年踰八十犹赊死,却伴邻翁斸芋魁。

惟岳隆周。生甫及申。天鉴在晋。祚之降神。邈矣遐风。茂德有邻。永言配命。唯晋之镇。

谁取霜禾种,来依郡圃栽。芒随虎掌熟,畦作佛袍开。自应蝉鸣候,应无蟹啮灾。公庖丰甑饭,知免拾颜煤。

双鹿林泉友,新居后我成。角低方长旺,斑嫩未分明。濯濯菰塘晚,呦呦草迳晴。仙畴吾种玉,汝辈耦而耕。

侵晨命仆起随行,滴滴流泉聒耳鸣。遥望君家何处是,白云溪上小桥横。

孔子之文满天下,孔子之道满天下。得其文者公卿徒,得其道者为饿夫。

道之所贵通全体,何暇区区旋较量。惟是纲维无所作,千条万目自分张。

不语焚香坐,心知道已成。流年衰此世,定力见他生。暮雪馀春冷,寒灯续昼明。寻常五侯至,敢望下阶迎。

南园日暮起春风,吹散杨花雪满空。不惜杨花飞也得,愁君老尽脸边红。

云步凌波小凤钩。年年星汉踏清秋。只缘巧极稀相见,底用人间乞巧楼。天外事,两悠悠。不应也作可怜愁。开帘放入窥窗月,且尽新凉睡美休。

衰来知已渐,老去不容迟。居长常先导,徐行且远期。相看飘鹤发,久坐绽乌皮。百岁休嫌短,修名千载垂。

我尝飞过洞庭湖,但有青天地欲无。出峡蜀人趋鼎沣,溯江阃救千巴沦。飘零诗酒全可梦,流落兵戈剩此躯。今日升平归去好,泛洲应有橘千株。

大冠长剑已焉哉,短褐秃巾归去来!五世业儒书有种,一生任运仕无媒。麦经小雨家家下,菊著新霜处处开。自笑闲游心未歇,青鞋蹋踤白云堆。

名句推荐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词语查询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