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日登乐游故墓

四序周缇籥,三正纪璿耀。
绿野变初黄,旸山开晓眺。
中天擢露掌,匝地分星徼。
汉寝眷遗灵,秦江想馀吊。
蚁泛青田酌,莺歌紫芝调。
柳色摇岁华,冰文荡春照。
远迹谢群动,高情符众妙。
兰游澹未归,倾光下岩窈。

作品评述

《七日登乐游故墓》是唐代卢照邻的一首诗,下面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诗词的中文译文:
四季交替,周围的山岭光彩照人,绿野逐渐变黄,日出时山清水秀。太阳蓦然升起,洒下熠熠霞光,四周星星如同地面开花。汉陵附近有英灵的眷顾,秦江上也有深思哀悼。蚁群在绿田上飘浮,黄鹂高歌紫芝之音。柳树的颜色摇曳着岁月的华美,冰雪的文字悠悠洒下春日的光照。远离尘嚣,表达高尚情操是不同凡响的。兰花浮游在闲适的仙境中,倾泻着优美的光芒。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以丰富的意象描绘了一个美丽而宁静的自然景观。作者通过描写四季变换、山水之间、天地之间以及具体景物的变化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感受。

诗中提到四季交替,表现了时间的流逝和自然的变化,使整篇诗充满了生机和活力。同时,山岭的光彩、绿野的变黄、日出时山清水秀等描写也突出了自然景观的美丽和壮观。

诗中作者也表达了对过去的怀念和对英灵和故国的眷恋之情。汉寝眷遗灵、秦江想馀吊的描写表明作者对历史的关注和对英勇先辈的赞叹。蚁泛青田酌、莺歌紫芝调的描写则点明了在自然景观中作者产生的强烈情感。

最后,诗中提到了远离尘嚣、高尚情操等,表达了作者对宁静和高贵境界的追求,倾光下岩窈、兰游澹未归的描写则是对理想境界的形象化表达。

整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优美的表达,展示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对历史的关注以及对高尚情操的追求,使读者在感受自然美的同时也受到了思考和启发。

作者介绍

卢照邻,初唐诗人。字升之,自号幽忧子,汉族,幽州范阳(治今河北省涿州市)人,其生卒年史无明载,卢照邻望族出身,曾为王府典签,又出任益州新都(今四川成都附近)尉,在文学上,他与王勃、杨炯、骆宾王以文词齐名,世称“王杨卢骆”,号为“初唐四杰”。有7卷本的《卢升之集》、明张燮辑注的《幽忧子集》存世。卢照邻尤工诗歌骈文,以歌行体为佳,不少佳句传颂不绝,如“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等,更被后人誉为经典。

卢照邻的轶事典故

  卢照邻小的时候非常聪明,获得赏识,获得提升,一直到都尉。但他患了“风疾”(可能是小儿麻痹症或痳疯病),因此不得不退职。

  孙思邈曾悉心为卢照邻调治风疾,照邻问曰:“高医愈疾,奈何?”思邈答:“天有四时五行,寒暑迭居,和为雨,怒为风,凝为雨霜,张为虹霓,天常数也。人之四支五藏,一觉一寐,吐纳往来,流为荣卫,章为气色,发为音声,人常数也。阳用其形,阴用其精,天人所同也。”

  虽然他还试图做门客,但后来他的病越来越严重,双脚萎缩,一只手也残废了。他买了几十亩地来养老,但终因疾病的痛苦,决定与亲属道别,投颍水自杀。由于卢照邻投江自尽的同一年,他的师父孙思邈逝世,于是也有人认为,卢照邻是为了追随他的师傅而去的。

卢照邻的生平

  卢照邻,唐初诗人。字升之,号幽忧子,“初唐四杰”之一。卢照邻的具体生卒年,史无明载。后人只能据其诗作及联系相关事件等,推测其生卒时间:《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载:“约635-约689年,一说约636-695年后”;《唐诗大辞典.修订本》称:“634-686年,一说635-689年”;《唐诗汇评》则记:“约630-约680年后”。都各有说法。

  卢照邻幽州范阳(今河北涿州)人。出身望族,幼读诗书,曾师从曹宪、王义方受小学及经史,博学能文。

  654年(唐高宗永徽五年),为邓王李裕府典签(据张鷟《朝野佥载》卷六),甚受器重,李裕曾经对别人说:“此吾之相如(司马相如)也。”即是将卢照邻视为西汉文学大家司马相如看待。李元裕是唐高宗李渊的第十七子,是当时皇帝李治的叔父,藏书甚丰,卢照邻利用工作之便(注:唐初典签掌书册簿疏,类似于文书工作),得以博览群书,获益不少。

  663年(唐高宗龙朔末)初,卢照邻调任益州新都(今四川成都附近)尉。另一说,卢照邻任益州新都渭时间为668年(唐高宗乾封三年)。

  669年(唐总章二年)底,卢照邻二考秩满去官。

  卢照邻离开蜀地后,寓居洛阳。曾被横祸下狱,因友人救护得免。后染风疾,居长安附近太白山,入山时间一说是674年(上元元年)秋冬,因服丹药中毒,手足残废。后转少室山中之东龙门山,又徙居阳翟具茨山下,买园数十亩,疏凿颍水,环绕住宅,预筑坟墓,偃卧其中。他“自以当高宗时尚吏,己独儒;武后尚法,己独黄老;后封嵩山,屡聘贤士,己已废。著《五悲文》以自明”(《新唐书》本传)。

  政治上的坎坷失意及长期病痛的折磨,卢照邻最后自投颍水而死。河南省禹州市无梁镇龙门村尚家村的河溪西岸有卢照邻墓位,尚存高大的墓冢。

卢照邻的主要作品

  卢照邻的文学作品,《旧唐书》本传及《朝野佥载》载卢有文集20卷。《崇文总目》等宋代书目均著录为10卷,已佚。今存其集有《卢升之集》和明张燮辑注的《幽忧子集》,均为7卷,后者最为通行,有《四部丛刊》影印本,中华书局1980年排印本题《卢照邻集》。《全唐诗》编录其诗2卷。徐明霞点校《卢照邻集》即据7卷本《幽忧子集》,并作《补遗》。傅璇琮著有《卢照邻杨炯简谱》。今人任国绪有《卢照邻集编年笺注》,祝尚书有《卢照邻集笺注》,李云逸有《卢照邻集校注》。《全唐诗》存诗2卷。

诗词推荐

凭陵海若玩波神,怙恃乾坤不杀身。刀锯未加先自殒,陆梁未有白头人。

垄干劳久戍,大将未班师。抗议回天意,忘身为圣时。人心嶮莫测,时事远难知。汗简方传信,孤生欲语谁!

清旭楚宫南,霜空万岭含。野人时独往,云木晓相参。俊鹘无声过,饥乌下食贪。病身终不动,摇落任江潭。浦帆晨初发,郊扉冷未开。村疏黄叶坠,野静白鸥来。础润休全湿,云晴欲半回。巫山冬可怪,昨夜有奔雷。

征路迢迢,征旗猎猎,征袖徘徊。扑簌珠泪,怕闻别语,慵举离杯。春风花柳齐开。只唤做、愁端恨媒。一片衷肠,十分好事,等待回来。

始惊三伏尽,又遇立秋时。露彩朝还冷,云峰晚更奇。垄香禾半熟,原迥草微衰。幸好清光里,安仁谩起悲。

染须欲学少年时,笑杀当年荣启期。公道世间惟此耳,年来犹幸不相欺。

短短横墙。矮矮疏窗。*憎儿、小小池塘。高低叠障,绿水边傍。却有些风,有些月,有些凉。日用家常。木几藤床。据眼前、水色山光。客来无酒,清话何妨。但细烹茶,热烘盏,浅浇汤。

大用全提作者知,烁迦眼活电光迟。大悲院里翻身处,临济甘为小厮儿。

坐断毗卢顶,不禀释迦文,且在下风。

粉黛娉婷艳,芝兰笑语香。延平春色斗芬芳。不管清宵更漏、听霓裳。烛暗人方醉,杯传意更长。可堪回客九回肠。萧瑟一檐风雨、过横塘。

不行喝,不行棒。负命衲僧,不钓自上。

驱欲馀寒碎土牛,田园生计又从头。

昏雺翳紫极,横霓势光大。妖威集凶冀,忍秽实中赖。奸铓日增剡,谁汝触取害。骄根愈自固,所植利孱昧。容容彼群辅,竄伏皆鼠辈。侧视况示敢,肯复形叹慨。太尉汉中士,气引八极外。岌然处大麓,天下耸风采。自开煮饼祸,贼意已莫快。移书沥愤胆,语激益睚眦。罹冤卒用此,数与

今年日瘦天不喜,玉皇颜惨方诸泪。草木无光红紫迟,春半何曾有春意。谁将好手挽春回,割取锦江春色来。七星桥边杨柳动,百花潭上桃李开。乃是国子先生赠诗卷,笔下东风随手转。君不见李家謪仙吟掉头,解道峨眉山月半轮秋。又不见苏家老仙永啄句,更说只恐夜深花睡去。先生辨著

风号万物作涛声,云截千峰似几平。多病支离仍老境,暮秋萧瑟更山城。燕觞久罢尘痕积,庭讼全稀藓晕生。莫道斋中日无事,焚香扫地又诗成。

重阳禋祀。大报天。丙午封坛。肃且圜。孤竹之管。云和弦。神光未下。风肃然。王城七里。通天台。紫微斜照。影徘徊。连珠合璧。重光来。天策蹔转。钩陈开。

愚生自幼感磨镌,才拙惭非宅相贤。甘遁山村承素萼,滥随轩冕厕官联。困鱼止箔今谁念,倦鹊依巢只自怜。拜寿不辞千里远,欲陪珠履侍陶甄。

黌堂归去葛衣轻,怪底形容太瘦生。抖擞悭囊偿酒债,安排嶮韵主诗盟。妖韶梅老自馀态,滋味韩休薄大羹。强策驽骀追逸驾,不堪才力但平平。

十年湖海叹飘零,晚景投闲百念轻。看水看山真有味,学书学剑恨无成。竹风吟晓诗情动,梧雨敲秋客梦惊。老傍人门非久计,不如归去学渊明。

俯仰天黏水。尽□□、山河大地,光涵表里。一夜春风搜万象,檐外雨声不已。到晓来、六花靡靡。瑶树琪林寒彻骨,知谁家、娇女慵梳洗。且捏个,小狮子。琼楼架就东皇喜。□□使、玉龙战罢,柳绵飞起。千古佳人诗句在,一任如盐似米。君试看、岩头溪底。刹刹尘尘银世界,记当年、

名句推荐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词语查询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