泊丈亭

丈亭亭下浦,舣棹又终朝。
船聚市声杂,风生江气骄。
兹行未百里,已涉第三潮。
去住向谁问,鹭飞云影飘。

作品评述

《泊丈亭》是宋代诗人陈著创作的一首诗词。这首诗以自然景物和行船为背景,描绘了作者泊船丈亭浦的情景,表达了他对江南水乡的独特感受和思考。

诗词的中文译文为:

丈亭亭下浦,
舣棹又终朝。
船聚市声杂,
风生江气骄。
兹行未百里,
已涉第三潮。
去住向谁问,
鹭飞云影飘。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船在丈亭浦上停泊的场景。作者描述了船只舣棹的情景,船舶在江面上停泊了整整一天。船只聚集在市场附近,市场的喧嚣声与船上的宁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江风吹拂,江气昂扬,给人一种壮阔的气势。作者在航行中已经行进了一段距离,已经越过了两个潮汐,离目的地还有不到百里。然而,作者对于前方的去处和停留的地方感到迷茫,他不知道向谁去寻求答案。最后,他描绘了一只鹭鸟飞翔的形象,它的身影在云彩中飘动。

这首诗词通过对船只停泊和航行过程的描绘,展现了江南水乡的生动景象。作者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船只的景象,通过对风和气息的描写,使读者感受到江南水乡的壮丽和独特。诗中的迷茫和思考也给人一种深沉的思考氛围,探讨了人在旅途中面临的选择和未知的命运。最后的鹭鸟形象则给整首诗增添了一丝诗意和唯美的意境。

整体而言,这首诗《泊丈亭》以自然景物和旅行为题材,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意象的运用,表达了作者对江南水乡的情感和对旅途中迷茫和思考的体验。这首诗在情感和意境上都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诗词推荐

通道复通玄,名留四海传。交亲一拄杖,活计两空拳。要果逡巡种,思茶逐旋煎。岂知来混世,不久却回天。

早从偏门入,暮从南堰归。鲍郎山前路,空翠浮烟霏。秋令忽已深,病骨频添衣。向来慕功名,常恐斯心违。乃今知其难,崦嵫迫残晖。伯鸾与幼安,尚友或庶几。到家亦既夕,青灯耿窗扉,且复取书读,父子穷相依。

勉夫惟有义,为舅可无生。不是多闻识,那知真重轻。子从观处化,身在吉中行。况复无余憾,堂封勒蔡铭。

文教资武功,郊畋阅邦政。不知仁育久,徒看禽兽盛。夜霰氛埃灭,朝日山川净。绰仗飞走繁,抨弦筋角劲。帝射参神道,龙驰合人性。五豝连一发,百中皆先命。勇爵均万夫,雄图罗七圣。星为吉符老,雪作丰年庆。喜听行猎诗,威神入军令。

黄菊一瓶酒,青山四壁书。吾年余岁许,天意复何如。寒日沙禽并,风霜野果疏。山城询故旧,十九是丘墟。

凤凰楼阁连宫树,天子崔郎自爱贫。金埒减添栽药地,玉鞭平与卖书人。家中弦管听常少,分外诗篇看即新。一月一回陪内宴,马蹄犹厌踏香尘。

幽山寻不浅,归路故迟迟。猿断空山答,人行片月随。

江城如画里,山晓望晴空。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烟云千里。一抹西山翠。碧瓦红楼山对起。楼下飞花流水。锦堂风月依然。后池莲叶田田。缥缈贯珠歌里,从容倒玉尊前。

古人云,丝不如竹,竹不如肉。乃知此语未必然,李周弹筝听不足。闻君七岁八岁时,五音六律皆生知。就中十三弦最妙,应宫出入年方少。青骢惯走长楸日,几度承恩蒙急召。一字雁行斜御筵,锵金戛羽凌非烟。始似五更残月里,凄凄切切清露蝉。又如石罅堆叶下,泠泠沥沥苍崖泉。鸿门

唐虞治巍巍,洙泗道益明。岂知秦汉後,佛老起纵横。诗书虽仅存,韶頀无遗声。书生幸有闻,未死犹力行。

搜新编旧与谁评,自向无声认有声。已觉爱来多废道,可堪传去更沽名。风松韵里忘形坐,霜月光中共影行。还胜御沟寒夜水,狂吟冲尹甚伤情。

过雨溪山十信明,乍晴风日一番清。白鸥池沼菰蒲影,红枣村虚鸡犬声。囱食坐曹良媿死,囊衣行部亦劳生。不堪有七今成九,伧父年来老更伧。

风流标格,惺松言语,真个十分奇绝。三分兰菊十分梅,斗合就、一枝风月。笙簧未语,星河易转,凉夜厌厌留客。只愁酒尽各西东,更把酒、推辞一霎。

汗衣亭午亚经尘,中有池塘得句人。雅趣终难混尘俗,匆匆归卜太初邻。

夜入磻溪如入峡,照山炬火落惊猿。山头孤月耿犹在,石上寒波晓更喧。至人旧隐白云合,神物已化遗踪蜿。安得梦随霹雳驾,马上倾倒天瓢翻。

结屋在郊墟,翛然谢炎炽。窗扉故阒寂,水竹亦幽邃。飞虫望灯集,栖燕冲雨至。石枕与葛幮,美哉今夕睡。

结楼多与青山对,却是青山不对渠。见说蜃岩排闼入,一窗晴色共残书。

楚国巫山秀,清猿日夜啼。万重春树合,十二碧峰齐。峡出朝云下,江来暮雨西。阳台归路直,不畏向家迷。

妾有盘龙镜,清光常昼发。自从生尘埃,有若雾中月。愁来试取照,坐叹生白发。寄语边塞人,如何久离别。

名句推荐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词语查询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