羁卧山中

卧壑迷时代,行歌任死生。
红颜意气尽,白璧故交轻。
涧户无人迹,山窗听鸟声。
春色缘岩上,寒光入溜平。
雪尽松帷暗,云开石路明。
夜伴饥鼯宿,朝随驯雉行。
度溪犹忆处,寻洞不知名。
紫书常日阅,丹药几年成。
扣钟鸣天鼓,烧香厌地精。
倘遇浮丘鹤,飘飖凌太清。

作品评述

《羁卧山中》

卧在山谷中迷失了时光,走路唱歌不论生死。红颜的意气已经消尽,白璧石的友情变得轻薄。涧边的门户上没有人的踪迹,山窗边只听见鸟儿的鸣叫声。春天的美景缘着山岩上,寒光进入了溜平。雪已经消融了松树的帘子,云朵散开了石路的明亮。夜晚陪伴着饥鼯鼠宿营,清晨跟随着驯养的雉鸟行走。过溪时仍有记忆的地方,寻找洞口却不知道名字。紫色的书籍经常阅读,丹药经过几年才能炼制成功。敲响钟声,击打天鼓,烧香厌恶一切尘俗。倘若遇到飞翔的仙鹤,飘荡在太清洪荒之上。

译文:

卧在山中禁锢的境地,
无论生死,我任意行歌。
红颜志向荡然无存,
珍贵友谊变得轻飘。
清澈涧溪无人触摸,
山窗间闻鸟儿声鸣。
春日美景绕着山巅,
寒光透入清澄的溪水。
雪融尽松林以幕帘,
云散开石径明显。
黑夜常伴着饥鼯休整,
清晨随驯养雉鸟一同行走。
过溪后依然耐心回忆,
寻觅洞口却不知其名。
紫书阅读日常习惯,
炼制丹药已有数年。
敲钟击鼓回荡宇宙,
燃香排斥尘世凡俗。
若遇上飞翔的仙鹤,
漂飘荡荡太清之上。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绘作者在山谷中羁卧的景象,表达了对世俗尘俗生活的厌弃和追求高尚的心境。作者放弃了凡尘纷扰,宁愿选择在山中平淡而自由的生活,行歌不论生死,意味着他无所畏惧,不在乎外界的看法和成败。红颜意气尽,白璧故交轻,表明作者对于世间的浮华和友谊的淡薄。他对于清静、自然的向往表现得淋漓尽致,描绘了山中的景色和他与山的亲近。

诗中以形容词修饰山中景色,如春色、寒光、夜伴、朝随等,描绘了山中的美妙和宁静。同时,通过描述雪尽松帷暗、云开石路明的变化,表达了山中景物的变幻和作者心境的转换。

诗中的溪和洞,被作者视为特殊的地方。度溪犹忆处、寻洞不知名,分别表现了作者对于曾经度过的小溪和寻找洞口的怀念和期待。可以看出,溪和洞在作者心中有着特殊的意义,代表了他心灵的归宿和追求的方向。

最后几句诗中,作者提到了紫书和丹药。紫书则象征着文化的积累和学识的修养,而丹药则代表着作者对于长生不老的追求。扣钟鸣天鼓,烧香厌地精,表达了作者对于神秘力量和超越凡尘的向往。

最后,作者以浮丘鹤的形象来结束整首诗,表达了对飞翔自由、达到境界高的状态的追求。

总之,这首诗以流畅的诗句表现了作者对于世俗生活的厌倦和追求高尚的情感,通过描绘山中的景色和体验,展现了作者对自然宁静和内心理想的追求,同时也反映了对于神秘和仙境的向往。这首诗具有很高的艺术品位和思想深度,是卢照邻创作的一部代表作之一。

作者介绍

卢照邻,初唐诗人。字升之,自号幽忧子,汉族,幽州范阳(治今河北省涿州市)人,其生卒年史无明载,卢照邻望族出身,曾为王府典签,又出任益州新都(今四川成都附近)尉,在文学上,他与王勃、杨炯、骆宾王以文词齐名,世称“王杨卢骆”,号为“初唐四杰”。有7卷本的《卢升之集》、明张燮辑注的《幽忧子集》存世。卢照邻尤工诗歌骈文,以歌行体为佳,不少佳句传颂不绝,如“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等,更被后人誉为经典。

卢照邻的轶事典故

  卢照邻小的时候非常聪明,获得赏识,获得提升,一直到都尉。但他患了“风疾”(可能是小儿麻痹症或痳疯病),因此不得不退职。

  孙思邈曾悉心为卢照邻调治风疾,照邻问曰:“高医愈疾,奈何?”思邈答:“天有四时五行,寒暑迭居,和为雨,怒为风,凝为雨霜,张为虹霓,天常数也。人之四支五藏,一觉一寐,吐纳往来,流为荣卫,章为气色,发为音声,人常数也。阳用其形,阴用其精,天人所同也。”

  虽然他还试图做门客,但后来他的病越来越严重,双脚萎缩,一只手也残废了。他买了几十亩地来养老,但终因疾病的痛苦,决定与亲属道别,投颍水自杀。由于卢照邻投江自尽的同一年,他的师父孙思邈逝世,于是也有人认为,卢照邻是为了追随他的师傅而去的。

卢照邻的生平

  卢照邻,唐初诗人。字升之,号幽忧子,“初唐四杰”之一。卢照邻的具体生卒年,史无明载。后人只能据其诗作及联系相关事件等,推测其生卒时间:《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载:“约635-约689年,一说约636-695年后”;《唐诗大辞典.修订本》称:“634-686年,一说635-689年”;《唐诗汇评》则记:“约630-约680年后”。都各有说法。

  卢照邻幽州范阳(今河北涿州)人。出身望族,幼读诗书,曾师从曹宪、王义方受小学及经史,博学能文。

  654年(唐高宗永徽五年),为邓王李裕府典签(据张鷟《朝野佥载》卷六),甚受器重,李裕曾经对别人说:“此吾之相如(司马相如)也。”即是将卢照邻视为西汉文学大家司马相如看待。李元裕是唐高宗李渊的第十七子,是当时皇帝李治的叔父,藏书甚丰,卢照邻利用工作之便(注:唐初典签掌书册簿疏,类似于文书工作),得以博览群书,获益不少。

  663年(唐高宗龙朔末)初,卢照邻调任益州新都(今四川成都附近)尉。另一说,卢照邻任益州新都渭时间为668年(唐高宗乾封三年)。

  669年(唐总章二年)底,卢照邻二考秩满去官。

  卢照邻离开蜀地后,寓居洛阳。曾被横祸下狱,因友人救护得免。后染风疾,居长安附近太白山,入山时间一说是674年(上元元年)秋冬,因服丹药中毒,手足残废。后转少室山中之东龙门山,又徙居阳翟具茨山下,买园数十亩,疏凿颍水,环绕住宅,预筑坟墓,偃卧其中。他“自以当高宗时尚吏,己独儒;武后尚法,己独黄老;后封嵩山,屡聘贤士,己已废。著《五悲文》以自明”(《新唐书》本传)。

  政治上的坎坷失意及长期病痛的折磨,卢照邻最后自投颍水而死。河南省禹州市无梁镇龙门村尚家村的河溪西岸有卢照邻墓位,尚存高大的墓冢。

卢照邻的主要作品

  卢照邻的文学作品,《旧唐书》本传及《朝野佥载》载卢有文集20卷。《崇文总目》等宋代书目均著录为10卷,已佚。今存其集有《卢升之集》和明张燮辑注的《幽忧子集》,均为7卷,后者最为通行,有《四部丛刊》影印本,中华书局1980年排印本题《卢照邻集》。《全唐诗》编录其诗2卷。徐明霞点校《卢照邻集》即据7卷本《幽忧子集》,并作《补遗》。傅璇琮著有《卢照邻杨炯简谱》。今人任国绪有《卢照邻集编年笺注》,祝尚书有《卢照邻集笺注》,李云逸有《卢照邻集校注》。《全唐诗》存诗2卷。

诗词推荐

接客厌纷纷,客去喜寂寂。今朝下帘坐,疏雨时一滴。地炉拥破褐,自笑嬾无敌。新春傥得归,更面九年壁。

牡丹一株开绝奇,二十四枝娇娥围。满洛城人都不知,邵家独占春风时。

一月有二十九日醉也,同舟因语及此,吾二人抵掌大笑,就口占江城子一江云漠漠水潺潺。挂蒲帆。水云间。更有何人,得共此时间。说与红尘须左辟,明镜里,白鸥还。天风吹面雪消残。为春寒。放梅悭。咫尺吾庐,稚子候柴关。几首新诗千斛酒,人道我,转痴顽。

幙燕方如寄,屠羊忽复旋。霜枝空独立,雪窖已三迁。漂泊知何所,逍遥付自然。庭空谁共语,拄颊望青天。秋声满南国,一叶此飘蓬。墙外千门迥,庭皋四壁空。谁家驴吼月,隔巷犬嗥风。灯暗人无寐,沉沉夜正中。

杏花开后不曾晴,败尽游人兴。红雪飞来满芳径。问春莺,春莺无语风方定。小蛮有情,夜凉人静,唱彻醉翁亭。

六月湖田槁欲{上难下火},岳云俄起雨如川。不凭公意回天意,争得饥年变有年。

平时西北望山峰,我忽西行山忽东。东望不如西望好,只缘身已出山中。

也知月姊是天妹,天上人间绝世无。雾刷云撩何不可,却须插一水精梳。

梅坞飞香定,兰窗翠色齐。水边沙际又春归。领略东风、能有几人知。爱月眠须晚,寻花去未迟。谁家庭院更芳菲。费尽才情、休负一春诗。

拔舌犯世深忌,枕肱夸师绪言。徂徕生为鬼怪,伊川死尚还魂。

圣王创立制,先务正经界。群侯肆兼并,井田随破坏。经界紊其坊,曷所辨中外。三王化邈矣,五霸迭相代。仲父作内政,兵与农胥赖。列辟已无周,重俾宗且戴。伟哉九合功,愿执鞭相待。

平阳池馆枕秦川,门锁南山一朵烟。素柰花开西子面,绿榆枝散沈郎钱。装檐玳瑁随风落,傍岸逐暖眠。寂寞空馀歌舞地,玉箫声绝凤归天。

蓬壶咫尺隔尘氛,流水桃源上下村。游遍东西南北洞,风光别是一乾坤。

仁田义锄德其种,晚岁坐看苗幪幪。先生一去不可识,但喜郎君实麟凤。一线微言惊道丧,九鼎斯文赖君重。圣门涛澜无畔岸,我尝操舟怯奔涌。中流夺魄不敢进,乱流而济渠甚勇。射鼷强弩勿妄发,弹誉明珠戒轻用。峨冠进之白玉堂,天高会借长风送。细寻耒耨竟谁力,銍艾犹传挂丘垅。

旧交贫贱,太半成新贵。冠盖门前几行李。看匆匆西笑,争出山来,凭谁问,小草何如远志。悠悠今古事。得丧乘除,暮四朝三又何异。任掀天勋业,冠古文章,有几个、笙歌晚岁。况满屋貂蝉未为荣,记裂土分茅,是公家世。

来谒芭蕉大仰孙,要明圜相识躭源。横山烟雨洗秋骨,掠面溪风吹暑痕。菖蒲叶瘦水石秀,枇杷树密轩窗昏。阿谁床头拄杖子,乞我款曲寻云根。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凌乱。

喷岚堆黛塞寒碧,窗前古雪如白石。临岐约我来不来,若来须拨红霞觅。红豆树间滴红雨,恋师不得依师住。世情世界愁杀人,锦绣谷中归舍去。

朱樱青子已尝新,白帢黄衫见未频。载酒对棋无俗士,闭门高枕有闲人。有底百年须薄禄,相看一笑郤关身。肯留恶客开家酿,惊坐何人更姓陈。

三载樟亭信到迟,偏劳双鲤寄相思。玄晖有兴期频订,太白曾游亦自奇。顾我尝为秋圃客,知君不废敬亭诗。未须更道澄江练,只候飞凫上赤墀。

名句推荐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词语查询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