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随机无尽颂·无法可得分第二十二

为无所得耶,穷理绝纤瑕。
不可得中得,无碍亦无遮。

作品评述

《金刚随机无尽颂·无法可得分第二十二》是宋代释印肃所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金刚随机无尽颂·无法可得分第二十二》中文译文:
无法可得耶,穷理绝纤瑕。
不可得中得,无碍亦无遮。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词表达了一种超越传统思维模式的境界,强调了追求无法可得的境界和穷尽纤毫瑕疵的理念。诗词的核心思想是通过放弃对物质世界的追求和欲望,追寻一种无法被获得的境界,超越一切束缚和限制。

首句“无法可得耶,穷理绝纤瑕”,表达了一种对于现实世界的彻底超脱。诗人认为现实世界中的一切事物都是无法被真正获得的,而真正的境界在于超越这种追求。诗句中的“穷理绝纤瑕”意味着追求的境界应当是完美无瑕的,不受任何局限和束缚。

接着的两句“不可得中得,无碍亦无遮”,进一步强调了对于境界的追求。诗人认为真正的境界并不是通过获得而得到的,而是在不被任何障碍和阻挡的情况下自然而然地存在的。诗句中的“无碍亦无遮”意味着境界的实现并不受到任何干扰和屏障。

这首诗词通过抽象的表达方式,传递了一种追求超越的理念。诗人希望人们能够超越一切欲望和束缚,追求一种超越物质世界的境界。诗词中的语言简练而意味深远,给人以深思的空间,引发读者对于人生意义和境界追求的思考。

作者介绍

释印肃(一一一五~一一六九),号普庵,俗姓余,袁州宜春(今属江西)人。六岁从寿隆院贤和尚出家,年二十七落髮,高宗绍兴十二年(一一四二),于袁州开元寺受戒。游湖湘,谒大沩牧庵忠公,有省。十三年,归寿隆。二十三年,主慈化寺。孝宗干道二年(一一六六),始营梵宇。五年卒,年五十五。有《普庵印肃禅师语录》,收入《续藏经》。事见《语录》卷上《年谱》、《悟道因缘》、《塔铭》。 印肃诗,辑自《普庵印肃禅师语录》,编爲三卷。

诗词推荐

共君曾约访烟霞,欲趁芳时物物嘉。宿诺古人尝有诫,春游今我果成赊。眼看日下无穷事,肠断风前已落花。天气清明当趣驾,此诗先寄谪仙家。

回廊复阁势萦纡,四岭中涵一气虚。最爱欣欣向荣木,每来相见不相疏。

阖闾冢上见新城,无复游人载酒行。山雉听经依塔影,树鸦争食乱钟声。剑池龙去泉空冽,茶灶僧闲火独明。我欲投簪营小隐,佛香终日祝升平。

洞房记得初相遇,便只合、长相聚。何期小会幽欢,变作离情别绪,况值阑珊春色暮。对满目、乱花狂絮。直恐好风光,尽随伊归去。一场寂寞凭谁诉。算前言,总轻负。早知恁地难拚,悔不当时留住。其奈风流端正外,更别有、系人处,一日不思量,也攒眉千度。

藩镇各传新号令,山河那复旧提封。归时剩语骑鲸老,坚卧无如涧底松。

从洛到许巍巍。曹公忧国无私。减去厨膳甘肥。羣僚率从祁祁。虽得俸禄常饥。念我苦寒心悲。

日暮掩重扉,抽簪复解衣。漏声林下静,萤色月中微。秋霁露华结,夜深人语稀。殷勤故山路,谁与我同归。

山木抱云稠,寒江绕上头。雪崖才变石,风幔不依楼。社稷堪流涕,安危在运筹。看君话王室,感动几销忧。

强寻春物散无聊,直使楼高恨未消。鳞碧万家看不尽,杏花时见隔墙梢。

老境真无事,深居每畏人。喔咿鸡失旦,娅奼鸟鸣春。过担饮餭白,擎盘粔籹新。出门还可喜,一笑语比邻。

新种疏篁对小轩,旋沽薄酒实空尊。门无车辙亦何恨,有此两君堪与言。

槽头压尽春山绿,槽下真珠泻醽醁。骚人一笑倾盖盘,满面春风涨红玉。少陵得此不欲言,乃指八子为中仙。主人倾盖慕此意,一阁新构堂西遍。于今世熊薄于纸,何必劳心问青紫。愿君醉我金屈卮,万事过耳同风飞。

村姑儿。红袖衣。初发黄梅插稻时。双双女伴随。长歌诗。短歌诗。歌里真情恨别离。休言伊不知。

春晖满朔方,归雁发衡阳。望月惊弦影,排云结阵行。往还倦南北,朝夕苦风霜。寄语能鸣侣,相随入帝乡。

昨夜离心正郁陶,三更白露西风高。萤飞木落何淅沥,此时梦见西归客。曙钟寥亮三四声,东邻嘶马使人惊。揽衣出户一相送,唯见归云纵复横。

频摩书眼怯细文。小窗阴、天气似昏。兽炉暖、慵添困,带茶烟、微润宝薰。少年娇马西风冷,旧春衫、犹涴酒痕。梦不到、梨花路,断长桥、无限暮云。

行入黄莲北,风严雪又加。满山罗玉树,遍地错琼花。清洒姿元颣,虚明质不华。瘴眸为一洗,惊觉若仙家。

所长之人虽在外,敬之之道自中推。可怜告子灰心久,礼物昏迷不自如。

轻露濯秋风,新楼插太空。更遭逢、解事天公。为唤羲和驱六马,将杲日、挂帘栊。日影正沈红。须臾月在东。百万家、乐意融融。民意乐时天亦好,聊与众、一尊同。

江北江南雪意催,半酣椎起征喂桅。锐从猿鹤归休去,刚被功名引调来。破虏檄传淝水定,屯田疏上皖陂开。笔端矍铄精神在,莫只清吟伴老槐。

名句推荐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词语查询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