颂十玄谈

达达,遍满河沙微尘刹。
本来无语似阳春,雨过花枝连夜发。

作品评述

《颂十玄谈》是宋代释印肃创作的一首诗词。诗中描绘了一个景象,通过微妙的语言表达出深刻的诗意。

译文:
达达,遍满河沙微尘刹。
本来无语似阳春,
雨过花枝连夜发。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一幅景象,展现了深邃的意境和诗意。首句“达达,遍满河沙微尘刹。”以重复的音节和词语,营造出一种沉重、压抑的氛围。这里的“达达”可以理解为一种重复的声音或节奏,可能指的是河沙轻微的颤动或微尘的飞扬,呈现出一种沉闷的氛围。

接下来的两句“本来无语似阳春,雨过花枝连夜发。”则出现了明显的转折。此时,原本沉闷的景象突然变得生机盎然。诗中的“无语”可以理解为寂静无声,而“阳春”则代表着生机勃勃的春天。暗示着在寂静中,自然的力量在悄然绽放。随着雨水的洗涤,花枝在夜晚中迸发出繁花,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和美丽。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将寂静与生机、沉闷与活力相对照,用简洁而富有想象力的语言,表达出生命的复苏和美好的希望。这种对自然景象的感悟和抒发,体现了诗人对生命的独特领悟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同时,通过诗中的转折,也暗示了人生中的起伏和变化,以及希望和新生的可能性。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和深邃的意境,展现了宋代佛教诗的特点,即对自然景象的细腻描绘和对生命的深刻思考。它通过简单的场景和词句,引发读者对生命起伏、希望和变化的思考,展示了诗人对人生和自然的感悟,具有一定的哲理性和启示性。

作者介绍

释印肃(一一一五~一一六九),号普庵,俗姓余,袁州宜春(今属江西)人。六岁从寿隆院贤和尚出家,年二十七落髮,高宗绍兴十二年(一一四二),于袁州开元寺受戒。游湖湘,谒大沩牧庵忠公,有省。十三年,归寿隆。二十三年,主慈化寺。孝宗干道二年(一一六六),始营梵宇。五年卒,年五十五。有《普庵印肃禅师语录》,收入《续藏经》。事见《语录》卷上《年谱》、《悟道因缘》、《塔铭》。 印肃诗,辑自《普庵印肃禅师语录》,编爲三卷。

诗词推荐

秦川朝望迥,日出正东峰。远近山河净,逶迤城阙重。秋声万户竹,寒色五陵松。客有归欤叹,凄其霜露浓。

剑山中断融为川,沮江双流郁回旋。沟塍阡陌粲如绣,香秔紫芋皆良田。地灵物秀气淑美,由来衮衮生英贤。朝家文明所及远,於仿台阁尤蝉聊。猎缨鸣佩走声望,出入金马如云烟。奈何应辰独壈坎,华发示得离宾筵。玙璠悬黎已为宝,结绿岂得偏弃捐。愿群弹冠自重惜,邑人行育子虚篇。

维犠维牲,以炰以烹。植其鞉鼓,洁彼铏羹。孔硕北俎,于穆厥声。肃雍示相,福禄来成。

人生行止莫非天,去国重来十七年。学自孔颜期有是,道非尧舜敢东前。忧时正念梁瓯缺,视己当如赵璧全。若得时清身不辱,尽教人道是登仙。

春到都城曾未知,揪花时见万年枝。多情赖有王公子,解剪金盘寄所思。

张陈贫时交,干戈忽相逐。范蔡憎嫌人,卒自归鼎轴。害夺怨为欣,利驱爱成戮。世间不可料,人事常反覆。

洞庭波浪渺无津,日日征帆送远人。几度木兰舟上望,不知元是此花身。

荷策来寻我,泛舟思旧山。不知何处月,相照在深湾。风助秋涛急,云兼野树闲。到时如请益,先忆赵州关。

久别偶相逢,俱疑是梦中。即今欢乐事,放醆又成空。

上到茶坡又栗坡,唐筇倚倦碧嵯峨。那知一片烟云澹,望眼偏於此处多。

香浮玉陛晓辞天,袍拂蒲茸称少年。郎署转曹虽久次,京河亚尹是优贤。纵游云水无公事,贵买琴书有俸钱。今日龙门看松雪,探春明日向平泉。

建康九醖羙,侑以八品珍。除瘴去热恼,与茶不相亲。满月堕九天,紫面光磷磷。平生酪奴谤,脉脉气未申。定论得公诗,雅号知凝神。执持甘露椀,未觉有等伦。破睡及四座,愧我非嘉宾。危楼与世隔,万事不及唇。成公方坐啸,赏此玉花匀。收杯未要忙,再试晴天云。开口得一笑,兹游

冢上白杨今十年,楼头燕子尚留连。铜台多少丁宁恨,谁向西陵望墓田?

京陌尘埃渴肺肠,藕莲分惠带湖香。羡君一叶穿花底,醉吸荷筒月露凉。

奕奕万夫望,才名四十霜。重来陪讲幄,三入位文昌。地辟南厅峻,砖重首折行。修途日未旰,弭节复相羊。

城居苦热念林丘,偶向殊庭送羽流。双袖携云禹穴晓,一瓢分雨舜田秋。溪声冉冉来松壑,秋意萧萧满竹栖。我与蝇蚊争书夜,梦中犹及赴清游。

吾慕斯人不以官,会昌一梦中兴间。何须更作穷愁志,秋雨长时睡正闲。

杨柳垂堤水绕门,可人清景近黄昏。明朝有约谁先到,手掐花梢记月痕。

李白诗中闻未识,谢庄赋里见长思。今朝得尔心虽喜,致谢惭无吐凤诗。

老去身何有,时危念苦深。朝阳方借暖,宿霭又所阴。梁楚安巢少,关河去鸟沉。谁歌出塞曲,慷慨百年心

名句推荐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词语查询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