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石泉云间明府叔

异政人能说,新吟客为传。
一官清似水,万事信於天。
养鹤分厨料,收书出俸钱。
昼庭少公事,闭阁抱琴眠。

作品评述

《寄石泉云间明府叔》是宋代诗人陈必复的作品。以下是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异政人能说,
新吟客为传。
一官清似水,
万事信於天。
养鹤分厨料,
收书出俸钱。
昼庭少公事,
闭阁抱琴眠。

诗意:
这首诗描述了一个官员的生活。诗中提到,这位官员虽然担任职务,但他的治政风格与众不同,能够表达异见。他欣赏新近兴起的才子吟游诗人,希望他们能将自己的观点传达出去。这位官员清廉无私,如同清澈的水一般纯净。他坚信万事皆由天决定,注重积德行善。他养鹤以供食用,分食给厨房;他收到俸禄后,会购买书籍。白天,他很少有公务要处理,更多的时间是在闭阁中,拥抱着琴乐入眠。

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绘一个官员的生活来表达作者对清廉官场和追求自我修养的理念。诗中的官员被赋予了积极正面的形象,他能够说出异见,不墨守成规。他清廉正直,不受贪欲腐化,如同清澈的水一般纯净。他坚信天命,认为万事都是由天决定,因此注重积德行善。他还关注文化艺术,养鹤以供食用,并购买书籍来丰富自己的知识。白天他不忙于公务,而是在闭阁中自我沉思,享受琴音与梦境的安宁。

这首诗词体现了宋代士人儒家思想的影响,强调清廉正直、追求修养和对天命的信仰。同时,诗中也体现了对文化艺术的关注和追求内心宁静的渴望。整体上,这首诗词展现了作者对理想官场和人生境界的向往,同时也传递了一种温和、宁静的意境。

诗词推荐

秋律盪华序,浓云生夕阴。群芳伴雨泣,百竅随风吟。衰萤灭遥径,倦翼翔故林。暗隙湿已逗,孤灯青欲沈。愁人此遥夜,万虑集幽衿。欢绪未盈尺,忧端已越寻。借问所以然,出处谬素心。家世本丘壑,才具非璆琳。灵根夙已殒,野服良所钦。搴芝幽涧畔,擉鳖故溪浔。歘尔滥官牒,今焉

雨后和深巷屐,风力到短檠灯。可惜滴残檐雪,从教漂尽河冰。

出处平生共,江淮恨不来。宦游良误我,老病赋怀哉。徇物终今世,量书尽几堆。归耕少忧患,惟有仰春雷。〈蜀中谓田无水利者为雷鸣田。龟山昔同到,松竹故依然。红印封咸豉,黄罂分井泉。青天携杖处,晚日落帆偏。无限相思意,新诗句句传。行役饶新喜,临川逢故人。相看对泉石,

方看竹马戏,已作薤露歌。哀哉天丧予,老泪如倾河。

蓬门未识绮罗香,拟托良媒益自伤。谁爱风流高格调,共怜时世俭梳妆。敢将十指夸针巧,不把双眉斗画长。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

前年相送灞陵春,今日天涯各避秦。莫向尊前惜沈醉,与君俱是异乡人。

重入修门两鬓丝,延和累疏竭忠规。立朝颇慕汲生戆,谋国不知晁氏危。老去故人能有几,古来君子例无时。传闻近事堪悲慨,说向重泉亦皱眉。

春水潜鳞发,寒潭旧藻疏。扬鬐顺气后,振鬣上冰初。戏广怜空洁,浮清媚景虚。戒贪还避饵,思达每怀书。湿映流澌薄,狂游触浪馀。终希泮涣泽,为化北溟鱼。

念尔习诗礼,未曾尝户庭。平生早偏露,万里更飘零。坐弃三冬业,行观八阵形。饰装辞故里,谋策赴边庭。壮志吞鸿鹄,遥心伴鶺鸰。所从文且武,不战自应宁。

水满平湖香满路。绕重城、藕花无数。小艇红妆,疏帘青盖,烟柳画桥斜渡。恣乐追凉忘日暮。箫鼓动、月明人去。犹有清歌,随风迢递,声在芰荷深处。

解巾侍云陛,三命早为郎。复以雕龙彩,旋归振鹭行。玉书期养素,金印已怀黄。兹夕南宫咏,遐情愧不忘。

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家给人足,时和岁丰。筋骸康健,里闬乐从。君子饮酒,其乐无穷。

故人今有子,过我乞铭文。红树催年老,青灯话夜分。诗笺传父业,隶笔张吾军。万里青州路,沂公几代坟。

零落栖迟感兴多。酒杯直欲卷银河。人间清镜悲华发,世外仙棋烂斧柯。长袖舞,抗音歌。月明人影两婆娑。醉来知被旁人笑,无柰风情未减

政术平生欠讲明,赖公关决可蒙成。食新虽有丰登望,阖郡宁无叹息声。因为赛神携一榼,暂能择胜驻双旌。归来依旧尘劳在,不尽消遥物外情。

忆向郊坛望武皇,九军旗帐下南方。六龙日驭天行健,神母呈图地道光。浓暖气中生历草,是非烟里爱瑶浆。至今满耳箫韶曲,徒羡瑶池舞凤凰。

东村西村姑恶啼,家家麦熟黄云齐。春蚕作茧桑园绿,睡起日斜闻竹鸡。

试问高斋底许,瓠瓜星舍明边。椰大能容千古,壶中别有洞天。

宦情鲁酒薄,自决能久醒。穷年太常斋,那得有夙酲。将身侣记室,碧鹳趋华楹。误倒名卿屣,目光如许青。中台独称妙,九棘旧飞英。徊翔舜岩廊,饱见怀瞳明。苦营便蕃归,尚顾昔管宁。人言犹龙孙,去就一羽轻。新轩事隐几,大胜安期生。绿篠静娟娟,徙倚惊流莺。翠荷乱田田,小盎

博士本秦官,求才帖职难。临风曲台净,对月璧池寒。讲学分阴重,斋祠晓漏残。朝衣辨色处,双绶更宜看。

名句推荐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词语查询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