蒹葭一方。

出自清代俞樾的《醉太平十四首(其八)》

出自清俞樾的《醉太平十四首(其八)》

拼音和注音

jiān jiā yī fāng 。

翻译及意思

词语释义

一方:1.一边。多指远处。《诗·秦风·蒹葭》:“所谓伊人,在水一方。”郑玄笺:“在大水之一边,假喻以言远。”《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扁鹊以其言饮药三十日,视见垣一方人。”司马贞索隐:“方犹边也,言能隔墙见彼边之人。”三国魏曹丕《与吴质书》:“今果分别,各在一方。”宋范成大《送王仲显赴琼筦》诗:“十年五别岁月老,一方万里音尘稀。”2.一处。指所居住的地方。《诗·小雅·角弓》:“民之无良,相怨一方,受爵不让,至於己斯亡。”郑玄笺:“无善心之人,则徙居一处怨恚之。”《西游记》第六五回:“经上言三千诸佛,想不是在一方;似观音在南海,普贤在峨眉,文殊在五台。”清顾炎武《与人书》之一:“独学无友,则孤陋而难成;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3.一个方面;一带地方。《汉书·终军传》:“臣年少材下,孤於外官,不足以亢一方之任。”《南齐书·竟陵王子良传》:“齐有天下日浅,恩洽未布,一方或饥,当加优养。”宋欧阳修《乞奖用孙沔札子》:“其养练士卒,招抚蕃夷,恩信著於一方,至今边人思之。”《古今小说·张道陵七试赵昇》:“所以一方惧怕,每年用重价购求一人,赤身绑缚,送到庙中。”陈沂《奔袭刘黑七》:“我这下子活捉了他,不仅为我们这一方的老乡们除了害,我还可以立一个特等功。”4.指物的一部分或事的一方面。《周礼·考工记·鲍人》:“信而直,则取材正也;信之而枉,则是一方缓、一方急也。若苟一方缓、一方急,则及其用也,必自其急者先裂。”《晋书·刑法志》:“理者,精玄之妙,不可以一方行也;律者,幽理之奥,不可以一体守也。”宋曾巩《请近更官制如周官六典为书札子》:“况於时异事殊,而可以胶於一方之説,泥於一偏之跡哉?”5.一种;一类。《慎子·民杂》:“是以大君因民之能为资,尽包而畜之,无能去取焉。是故不设一方以求於人,故所求者无不足也。”《淮南子·精神训》:“以死生为一化,以万物为一方。”高诱注:“方,类也。”《西京杂记》卷四:“其有一介之善,一方之艺,居接士之馆。”6.犹言一种方法。《吕氏春秋·君守》:“今之为车者,数官然后成。夫国岂特为车哉,众智众能之所持也,不可以一物一方安车也。”高诱注:“方,道也。”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养气》:“虽非胎息之迈术,斯亦卫气之一方也。”7.一种配方或药方。《南齐书·虞悰传》:“悰善为滋味,和齐皆有方法……上就悰求诸饮食方,悰秘不肯出。上醉后,体不快,悰乃献醒酒鯖鮓一方而已。”《西游记》第七九回:“朕得一疾,缠绵日久不愈。幸国丈赐得一方,药饵俱已完备,只少一味引子。”8.指东西南北四方之一。唐李贺《北中寒》诗:“一方黑照三方紫,黄河冰合鱼龙死。”9.数量词。用于方形的东西。唐曹松《碧角簟》诗:“八尺碧天无点翳,一方青玉絶纤尘。”元吴昌龄《东坡梦》第一折:“你下山去俗人家沽一壶酒,买一方肉。”元曾瑞《留鞋记》第四折:“将绣花鞋一隻、香罗帕一方,揣在小生怀内。”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湘事记·军事篇二》:“其时都督印信未刊,随取草纸一方,上书都督焦临时命令,委任某为标统,某为营官,下盖四正小印。”臧克家《罪恶的黑手》诗二:“有的把巧思运入一方石条的花纹,有的持一块木片仔细地端详。”10.数量词。用于田地、土地。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种榆白杨》:“种榆法:於其地畔种者,致雀损穀;既非丛林,率多曲戾;不如割地一方种之。”唐王建《上田僕射》诗:“一方新地隔河烟,曾接诸生听管絃。”宋张载《经学理窟·周礼》:“井田亦无他术,但先以天下之地棋布画定,使人受一方,则自是均。”11.数量词。指一个方形,犹言一片。唐李端《送从叔赴洪州》诗:“后夜相思处,中庭月一方。”唐刘禹锡《生公讲堂》诗:“高坐寂寥尘漠漠,一方明月可中庭。”12.宋代《方田法》,以东西南北各千步,当四十一顷六十六亩一百六十步为一方。见《宋史·食货志上二》及《文献通考·田赋四》。13.一面。表示一个动作跟另一个动作同时进行。鲁迅《集外集拾遗·关于知识阶级》:“至于诸君,是与旧的不同,是二十世纪初叶青年,如在劳动大学一方读书,一方做工,这是新的境遇。”14.指事务上相对的两个方面之一。孙中山《民族主义》第四讲:“在战争的两方面,一方叫做协商国,一方叫做同盟国。”15.一万的隐语。详“一干一方”。

俞樾

俞樾(1821-1907),字荫甫,自号曲园居士,浙江德清人。清末著名学者、文学家、经学家、古文字学家、书法家。他是现代诗人俞平伯的曾祖父,章太炎、吴昌硕、日本井上陈政皆出其门下。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进士,曾任翰林院编修。后受咸丰皇帝赏识,放任河南学政,被御史曹登庸劾奏“试题割裂经义”,因而罢官。遂移居苏州,潜心学术达40余载。治学以经学为主,旁及诸子学、史学、训诂学,乃至戏曲、诗词、小说、书法等,可谓博大精深。海内及日本、朝鲜等国向他求学者甚众,尊之为朴学大师。


原诗

蒹葭一方。烟霞趣长。荷衣蕙带徜徉。有先生草堂。

松荒菊荒。猿亡鹤亡。后人凭吊苍凉。剩空山夕阳。

诗词推荐

建炎绍统,锐於中兴。乃得贤辅,食薜饮水。责君尧舜,良哉股肱。苟用其言,不难丕承。时相巨蠹,忌妒才能。群邪翼之,如彼鹯鹰。公奋不雇,忠勇日增。瞻之维何,垂天之鹏。琐琐潜善,陋比蛙蝇。贤死奸寿,何戒何惩。

雁池衰草露沾衣,河水东流万事微。寂寞青陵台上月,秋风满树鹊南飞。

拂尘开素匣,有客独伤时。古调俗不乐,正声君自知。寒泉出涧涩,老桧倚风悲。纵有来听者,谁堪继子期。

雪飞不择地,因高势易积。玉龙二百丈,横卧前山渔。随香去寻梅,路白无行足。名笛吹一声,惊裂苍岸石。

农为政本,食乃民天。神逐氏作,民始力田。先樯之配,礼报则然。有币将之,维以告虔。

小小篮舆出远林,南来长苦路崎嵌。一千里外乡山杳,十二月中风雪深。清夜到家惟有梦,少年触事易酸心。须知行止元非我,阴六阳三古到今。

风姿欣邂逅,彼此略寒暄。为客那知老,相看不忍言。湖鱼朝上市,驿鼠夜穿垣。共尔添贫病,攒眉说故园。

衰质蒲柳如,日夕就枯槁。往梦桃李春,其能几日好。志业亦无成,飘零逐衰草。浮荣岂足怀,妄念犹风扫。陈言亦刊落,损学而促道。誓当与世违,山林以终老。

凭槛辍繁务,晴光烟树分。中邦均禹贡,上药验桐君。满径风转蕙,卷帘山出云。锵然玉音发,馀兴在斯文。

内治隆三世,尊临极九年。神孙克负荷,大业付安全。有道华夷靖,无心怨恶悛。和熹盛东汉,从此不称贤。

独坐清天下,专征出海隅。九江皆渡虎,三郡尽还珠。组练明秋浦,楼船入郢都。风高初选将,月满欲平胡。杀气横千里,军声动九区。白猿惭剑术,黄石借兵符。戎虏行当翦,鲸鲵立可诛。自怜非剧孟,何以佐良图。

久欲携莼鲫,呻吟去未能。甫封陶母墓,俄吊董生陵。言立何曾死,骚招更不应。那须论宿草,身尽泪方冰。

玛瑙坡前水,泠泠夏亦寒。夜深明月上,珠颗落冰盘。

沧海已云晏,皇恩犹念勤。式燕遍恒秩,柔远及斯人。兹邦实大藩,伐鼓军乐陈。是时冬服成,戎士气益振。虎竹谬朝寄,英贤降上宾。旋罄周旋礼,愧无海陆珍。庭中丸剑阑,堂上歌吹新。光景不知晚,觥酌岂言频。单醪昔所感,大醵况同忻。顾谓军中士,仰答何由申。

嫩绿如新,娇莺似旧,今吾非故。空山过雨,睍完留春春去。似尊前曲曲阳关,行人回首江南处。漫停云低黯,征衫憔悴,酒痕犹污。欲语。浑未住。记匹马经行,风林烟树。家山何在,想见绿窗啼雾。又何堪满目凄凉,故园梦里能归否。但数声、惊觉行云,重蕧最是一人称好处。昨日小

蓟北聊长望。黄昏心独愁。燕山对古剎。代郡隐城楼。屡战桥恒断。长冰堑不流。天云如地阵。汉月带胡秋。渍土泥函谷。挼绳缚凉州。平生燕颔相。会自得封侯。

甲第金张馆,门庭车骑多。家封汉阳郡,文会楚材过。曲岛浮觞酌,前山入咏歌。妓堂花映发,书阁柳逶迤。玉指调筝柱,金泥饰舞罗。宁知书剑者,岁月独蹉跎。

婉彼小家女,终年乐事稀。忍寒惟业织,晓至尚闻机。漏听铜壶滴,梭随玉腕挥。只愁老姑促,忘送素娥归。甚矣献裘切,伤哉恤纬微。盈庭皆赐帛,何以补宵衣。

翠玉光中藤拄杖,绿去丛里竹提舆。幽寻是处堪盘泊,绝胜当年五马车。

暖冰融雪浸疏梅,养住春风细细开。相赏阿咸清到骨,风流元自竹林来。

名句推荐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词语查询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