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翁吟五言古体十首

昔闻老莱子,希年奉慈亲。
佯作小儿啼,斓斑采衣身。
事有异天壤,予生何不辰。
三岁丧吾父,万里南海滨。
先君四难弟,今皆为古人。
五房伯仲十,独予登七旬。
道路谩奔赴,灯火徒苦辛。
此诗比蓼莪,一吟一伤神。

作品评述

《七十翁吟五言古体十首》是宋代诗人方回所创作的一首诗词。这首诗以自述的方式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经历和人生境遇的思考与感慨。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昔闻老莱子,希年奉慈亲。
曾经听说老莱子,年少时侍奉慈亲。
佯作小儿啼,斓斑采衣身。
假装幼童啼哭,身上穿着五颜六色的衣衫。
事有异天壤,予生何不辰。
遭遇的事情如此不同寻常,我为何生不逢时。
三岁丧吾父,万里南海滨。
三岁时失去了父亲,身在千里之外的南海滨。
先君四难弟,今皆为古人。
先父兄弟四人,如今都成为了过去的人。
五房伯仲十,独予登七旬。
五个房间的兄弟姐妹共十人,我独自度过了七十个春秋。
道路谩奔赴,灯火徒苦辛。
奔波于世间,辛苦地追寻道路,却只有孤灯为伴。
此诗比蓼莪,一吟一伤神。
这首诗比起一丝不起眼的蓼莪,读来一次又一次地伤透了心灵。

这首诗以自传体的形式,通过叙述自己的经历和遭遇,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思考和感叹。诗中的“老莱子”指的是作者的祖父,是一位仁慈的长者。诗词开篇立意高远,表达了作者对于命运的不满和对时代的疑问。作者在年少时失去了父亲,此后的生活历程中,他的兄弟们逐渐离世,而自己却独自活到了七旬高龄。诗中所描述的奔波劳累、孤独寂寞的境遇,以及对逝去亲人的怀念之情,都展现了作者内心深处的孤独和痛苦。

整首诗运用了古体诗的形式,采用五言绝句的韵律,通过简洁而有力的语言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和思想。在诗中,作者运用对比手法,将自己的遭遇和众人的命运对比,以彰显自己的孤独和辛酸。最后一句以“比蓼莪”形容自己的诗词,表达了作者对自身创作的谦卑之情,同时也表现出一种自省和自嘲的态度。

这首诗词以简洁的语言和深刻的内涵,抒发了作者对于人生的苦辛和对逝去亲人的思念之情,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对命运和时代的反思。通过对个人经历的叙述和自我反省,作者呈现了人生的无常和无奈,以及对生命的珍视和对命运的思考。整首诗以自传体的形式,与读者产生了情感上的共鸣,这首诗词《七十翁吟五言古体十首》是宋代诗人方回所创作的。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昔闻老莱子,希年奉慈亲。
我曾听闻老莱子,年少时侍奉慈亲。
佯作小儿啼,斑斓采衣身。
假装婴儿啼哭,五颜六色的衣裳。
事有异天壤,予生何不辰。
遭遇奇异命运,我为何生不逢时。
三岁丧吾父,万里南海滨。
三岁时失去了父亲,身在遥远的南海滨。
先君四难弟,今皆为古人。
先父的四个兄弟,今已成为过去的人。
五房伯仲十,独予登七旬。
五个房间的伯伯叔叔共十人,我独自度过了七十个春秋。
道路谩奔赴,灯火徒苦辛。
奔波于世途,辛苦不已,只有孤灯相伴。
此诗比蓼莪,一吟一伤神。
这首诗不过像蓼莪一样,一吟一伤心神。

这首诗以自述的方式,表达了作者对于生命历程和人生遭遇的思考与感慨。作者回顾了自己年少时侍奉慈亲的经历,以及在旅途中失去父亲和兄弟的悲痛。他独自一人度过了七十个春秋,经历了辛劳和孤独。最后一句表达了作者对这首诗的自我评价,认为它只是像蓼莪一样平凡,但每一次吟诵都伤透了心灵。

这首诗采用了五言古体的形式,用简洁有力的语言抒发了作者对于生命和命运的思考。通过对比自己和众人的命运,诗中表达了作者的孤独和痛苦。作者对于生命的无常和对亲人的怀念之情,都在诗中得到了表达。

整首诗以自传体的形式,与读者产生了情感上的共鸣。通过对个人经历的叙述和自我反省,作者呈现了生命的无常和无奈,以及对生命的珍视和对命运的思考。这首诗以简洁明了的语言和深刻的内涵,抒发了作者对于人生的苦辛和对逝去亲人的思念之情。读者在阅读中能够感受到作者对于生命的独特体验和对命运的思考,引发对生命意义的思考和共鸣。

作者介绍

方回(一二二七~一三○七),字万里,一字渊甫,号虚谷,别号紫阳山人,歙县(今属安徽)人。早年以诗获知州魏克愚赏识,后随魏至永嘉,得制帅吕文德推荐。理宗景定三年(一二六二)进士,廷试原爲甲科第一,爲贾似道抑置乙科首,调随州教授。吕师夔提举江东,辟充干办公事,歷江淮都大司干官、沿江制干,迁通判安吉州。时贾似道鲁港兵败,上书劾贾,召爲太常簿。以劾王爚不可爲相,出知建德府。恭帝德祐二年(一二七六),元兵至建德,出降,改授建德路总管兼府尹。元世祖至元十四年(一二七七)赴燕觐见,归后仍旧任。前后在郡七年,爲婿及门生所讦,罢,不再仕。以诗游食元新贵间二十余年,也与宋遗民往还,长期寓居钱塘。元成宗大德十一年卒,年八十一。回诗初学张耒,晚慕陈师道、黄庭坚,鄙弃晚唐,自比陆游,有《桐江集》六十五卷(《剡源文集》卷八《桐江诗集序》),已佚。又有《桐江续集》,系元时罢官后所作,自序称二十卷,《千顷堂书目》作五十卷,今残存三十六卷。另有《瀛奎律髓》等行世。回以宋守土官腼顔仕元,以“大物既归周,裸士来殷商”(本集卷二五《送男存心如燕二月二十五日夜走笔古体》)开解,并谀元爲“今日朝廷贞观同”(本集卷二四《送丘子正以能书入都……》),诚属可鄙,所以爲周密《癸辛杂识》别集卷上所深诋。周斥其曾以梅花百咏谀贾似道,当爲事实,集中有“向来世故未曾识,折腰此人(似道)觊斗升”(卷二三《三月二十日张君輗约饮王子由紫霞道院酒字爲韵》),即爲此事之证明。因此前人虽辨周密斥方回或有私愤,而回人品确不能称道。事见本集有关诗文,明弘治《徽州府志》卷七有传。 方回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爲底本。校以清抄《虚谷桐江续集》(四十八卷,简称清抄本,藏北京图书馆),两本卷次不同,非出一源。底本诗集外之诗、校本多出底本之诗及新辑集外诗,另编一卷。

诗词推荐

歆向当年苦持难,少卿为有广之风。求君政合形骸外,笑我犹拘意匠中。远寄一朝成暴富,深藏没世免终穷。客来剩喜夸张事,何幸交游得是公。

岁穷阴不解,短日过墙微。幽鸟穿林小,寒乌啄树饥。冰霜崖岭壮,烟火井闾稀。老拙安闲倨,无心厌食薇。

黄金陌,茫茫十里春云白。春云白,迷离满眼,江南江北。来时无奈珠帘隔,去时着尽东风力。东风力,留他如梦,送他如客。

济北之道,出乎平常。语默动静,脱体全彰。三玄三要,松直棘曲。四宾四主,凫短鹤长。

高世何须更欲名,古人于此畅幽情。后来同味无王谢,自折幽兰上冶城。

西窗隐几读南华,颇悟亡羊与战蜗。住久不知身是客,归休谁谓女无家。向阳野竹先抽笋,待雪官梅欲试花。我爱睡乡真乐地,底须频吃玉川茶。

佛祖真机,曾无淮的。钩锁连环,刀挑不出。石田有个道处,未必诸人委悉。摩诃般若波罗蜜,甚深般若波罗蜜。

冷烛无烟绿蜡干,芳心犹卷怯春寒。一缄书札藏何事,会被东风暗拆看。

曾见中庭舞素衣,夜凉桂殿玉笙吹。梦回一曲天风杳,正是华亭振万时。

玄云如垒沙如箭,阳侯击鼓飞廉扇。穹龟带甲鱼负剑,万怪腾空助龙战。庐君玉立金芙蓉,笑我块坐如樊笼。子胡不来此山中,与子跨鹤蓬莱宫。江流茫茫去不息,嗟我棹往何终极。灵君如愿倘可乞,但觅金丹生羽翼。

尘外分明一锦屏,南楼相对竞峥嵘。却缘造化生来别,不信丹青画得成。

雨云冒山头,晴云出坞口。东峰有龙湫,雨我私百亩。

二难晚出材无敌,老将从来勇冠军。一月望公三捷至,秋风不惜暂离群。

春暖披香殿,夜寒长信宫。帝方安祸水,妾敢怨秋风。

欲识混沌初,请君观晓山。浩荡有而无,云烟往复还。流水意更新,四顾复联攀。日驭慎莫出,我要常萧闲。

鼻祖旧游地,留得老桂香。有能培植之,此香传诸郎。

尧舜去已远,稷契不重来。周流天上地下,我马亦悠哉。君向云中独立,知与何人相俟,孔盖逐风回。长忆目成处,却苦别离催。被明月,佩宝璐,冠崔嵬。可怜幼好奇服,年老在尘埃。天地与吾同性,日月与吾同命,何事有余哀。故国空乔木,野鹿上高台。

此君骨相一成矩,气禀坤爻六二全。运用四方随手转,操持一节比松坚。玉雕界尺疑同样,金作觚棱笑削圆。见寄分司真得力,时将缓步与周旋。

解缨聊复濯沧浪,晞发松阴藓石床。有味是贫琳馆俸,无功於懒玉函方。自参老子鼻端白,未羡诸公腰下黄。蔗境渐佳惟习静,笔床茶灶并荒唐。

尘事久谢绝,园庐方晏阴。铿然郢中唱,伸玩清人心。况复对樽酒,百虑安能侵。何以比交情。松桂寒萧森。

名句推荐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词语查询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