紕
pī,pí,bǐㄆㄧ|ㄆㄧˊ|ㄅㄧˇ- 拼音pī,pí,bǐ
- 注音ㄆㄧ|ㄆㄧˊ|ㄅㄧˇ
- 部首糹
- 总笔画10画
- 部外笔画4画
- 结构左右结构
- 笔顺编码5544441535
- 笔顺顺序撇折/撇折/点/点/点/点/横/竖提/撇/竖弯钩
- 统一码基本区 U+7D15
- 五笔xxxn
- 仓颉vfpp
- 郑码zrrr
- 四角22910
- 异体字毞 粃 纰
“紕”字的意思
[pī]
布帛絲縷等破壞散開:線~了。把這一團毛線~開。
[pí]1.在衣冠或旗幟上鑲邊:“素絲~之”。
2.所鑲的邊緣:“縞冠素~”。
[bǐ]古代中國西北少數民族所織的獸毛布。
“紕”字的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 紕
pī ㄆㄧˉ
◎ 布帛絲縷等破壞散開:線~了。把這一團毛線~開。
其它字义
● 紕
pí ㄆㄧˊ
在衣冠或旗幟上鑲邊:“素絲~之”。 所鑲的邊緣:“縞冠素~”。其它字义
● 紕
bǐ ㄅㄧˇ
◎ 古代中國西北少數民族所織的獸毛布。
英语 spoiled silk; hem of dress
德语 Fehler, Irrtum (S)
法语 lâche
“紕”字的详细解释
“紕”字的辞典解释
纰ㄆㄧpī 名
织布时,经纬线没织好的地方。引申为错误。如:「纰缪」、「纰漏」。
形布帛等织品线或接缝处脱散。如:「线纰了」。
纰ㄆㄧˊpí名衣冠的缘饰。《礼记·玉藻》:「缟冠素纰,既祥之冠也。」
动在衣冠或旗帜边缘绣上花边。《诗经·鄘风·干旄》:「素丝纰之,良马四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