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吞蝗

碧苔深锁长门路。
总为蛾眉误。
自来积毁骨能销。
何况真红一点臂砂娇。
妾身但使分明在。
肯把朱颜悔。
从今不复梦承恩。
且自簪花坐赏镜中人。

作品评述

虞美人·碧苔深锁长门路翻译及注释

翻译
浓绿的苔藓封锁着通往长门宫的道路,只因为有着美丽的容颜而受到人们的嫉妒。从来知道,毁谤太多能使人骨也销蚀,何况是我洁白的肌体上那一点鲜红的守宫砂呢!
我只要使自己清清白白地活着,怎会悔恨生就这美好的容颜?从此以后,承恩之事连梦也不复做了,还是自个儿簪花打扮,对着镜子好好地欣赏自己吧!

注释
①蛾眉,女子的眉细长弯曲,如蛾的触须。因以代指美人。《离骚》:“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
②臂砂,守宫砂点于臂上,亦称臂砂。古人以为贞洁自持的象征。

虞美人·碧苔深锁长门路赏析

  静安先生这阙词真正做到了他自己所说的“言近而指远,意决而辞婉”(《人间词·甲稿·序》 ,表现了词人最真切的内心世界。起句化用《离骚》:“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表达了词人身处诽谤之泥潭,处处受人诋毁。“自来积毁骨能销,何况真红一点臂砂娇”可谓静安先生创造语,甚是新奇,这是傲然的自在之美,不可凑泊。古来狷介之士与绝世之女在人格精神上都是相同的,他们都在向世人宣示一种不可玷污的独立人性,是一种自然而然的大存在。狷介执着的静安先生对此会有更深的感受。

  陈寅恪先生在《海宁王静安先生遗书序》中说:“古今中外志士仁人往往憔悴忧伤继之以死,其所伤之事,所死之故,不止局于一时间一地域而已,盖别有超越时间地域之理性存焉。而此超越时间地域之理性,必非其同时间地域之众人所能共喻。然则先生之志事多为世人所不解,因而有是非之论者,又何足怪耶?”如果用尼采的话来说,静安先生所拥有的正是一种“超人精神”,不为世人所理解才是自然,让那些诋毁、诽谤来得更猛烈些吧,先生依然如故,做一个“且自簪花坐赏镜中人”。

作者介绍

吴兢(670—749),汴州浚仪(今河南开封)人。唐朝著名史学家,武周时入史馆,修国史。耿直敢于犯颜直谏,政治上颇有献替,他的直言敢谏,不愧为一代诤臣。

吴兢的史学特色

尚简
  吴兢撰史,简明扼要。他撰的史书今日所能见到只有一部《贞观政要》。这部书分专题记述贞观年间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制度、礼仪、教育……等方面状况,有对话、诏诰、奏表,有事件描写,有经验总结,较系统反映了贞观年间的施政方针和实践效果,是历史上对贞观之治记载最为周详扼要的著作,后人了解贞观之治必须借助此书。然而,这样一部书仅八万字左右。《旧唐书·吴兢传》称他“叙事简要,人用称之”。《新唐书·吴兢传》称他“叙事简核,号良史”。可见,吴兢史笔简明这个特点,是为当时人们所公认和赞赏的。

直笔
  吴兢初入史馆即愤愤然于武三思等的“苟饰虚词,殊非直笔”之行径,认为“国史之作,在乎善恶必书”。他私撰本朝国史,就是为保留历史真相。他对玄宗说明自撰国史的特点也是“虽文则不工,而事皆从实”。可见,吴兢最为关注、突出强调的史学特质就是“直笔”二字。

吴兢的铁事典故

  吴兢是在魏元忠、朱敬则双双为相时被荐举为史官的,年纪三十左右。《唐会要·史馆上·在外修史》中有唐玄宗开元二十五年(737)时吴兢在集贤院和史馆修史的记载,这时他六十八岁。他担任修史工作至少近四十年。吴兢一生的大部分时间和主要精力都献给了修史事业,可是在史馆修史工作并不顺利,史料记载中有他几次请求调离史职的奏表。

  刘知几和吴兢所在的史馆,已与唐太宗贞观年间的史馆大不相同。贞观时史官位尊权重,甄选严格,通籍禁门,优礼有加,“得厕其流者,为一时之美事”。修史也具有相当高的效率。然而其后每况愈下。史馆或因政争而动荡,或因庸才充斥、监修弄权而混乱。刘知几在阐述辞职理由时说:“三为史臣,再入东观,竟不能勒成国典。”吴兢的辞职表中也有类似语言:“臣自掌史东观十有七年,岁序徒淹,勤劳莫著,不能勒成大典,……乞罢今职。”此时史官俸禄的确不高。吴兢自父亲退休之后,顿感经济困窘,不得不提出了加俸的请求,“又兢父致仕已来,俸料斯绝,所冀禄秩稍厚,甘脆有资,乌鸟之诚,幸垂矜察”。

  吴兢这一次请辞职是在任史官十七年后提出的,时间是开元初年,没有被批准。后吴兢又以居丧为由,上三次表文,坚拒起复史职。但是,吴兢请求辞职并不说明他不重视或不热爱史官工作。从他所上的三次表文中清楚看到,他对史官一职的宗旨及职能有相当透彻认识和高度推崇之情。他说:“史官之任,为代准的,……树终古之风声”,“定一代之是非,为百王之准的。”这可以看作是对史官修史根本宗旨的认识。正由于吴兢对于史官一职寄托厚望,所以也就愈不能容忍妨碍史馆正常运作的种种不端现象。作为一种抗议,他才愤然提出辞去无比热爱的史职。

  吴兢的另一种抗议手段是自己编撰本朝国史。既然自己的史学主张无法在史馆中实现,既然史馆中所修国史有种种歪曲、不实之处,为保留一代信史,就必须自己动手别撰一套国史了。他在开元十四年(726)上奏唐玄宗,披露了自己从武后末期及唐中宗时开始私撰国史的经过。从奏表中可以了解有关此事与他的想法。

  第一,二十几年来,吴兢个人撰修国史两种,已成128卷。《唐书》为纪传体,《唐春秋》为编年体。吴兢在公余时间,以个人之力撰写,该要付出多么大的艰辛。

  第二,吴兢对自撰国史的质量是较有自信心的,“皇家一代之典,尽在于斯矣”。此亦可佐证他辞史职时自述个人能力不足,是故意自贬。

  第三,吴兢之所以披露私撰一事,首先是即将撰成,接近定稿,这就“不敢不奏”;其次是遇到缮写困难,因卷帙较大,个人之能力、财力均不足以承担,不得不请求官方帮助。

  身处乌烟瘴气的史馆,吴兢除了辞职以抗议、私撰以抵制外,还尽最大可能保持自己的史学特色,为维护史学的优良传统而进行不懈的努力。

吴兢的生平

  吴兢(670—749),汴州浚仪(今河南开封)人。武周时入史馆,修国史,迁右拾遗内供奉。唐中宗时,改右补阙,累迁起居郎,水部郎中。唐玄宗时,为谏议大夫,修文馆学士,卫尉少卿兼修国史,太子左庶子,也曾任台、洪、饶、蕲等州刺史,加银青光禄大夫,迁相州,封长垣县子,后改邺郡太守,回京又任恒王傅。与同时代其他官员相比,吴兢的仕途还是较为顺畅的,没有大起大落。居史馆任职30余年,以叙事简练、奋笔直书见称。曾认为粱、陈、齐、周、隋五代史繁杂;乃别撰《粱史》、《齐史》、《陈史》各10卷、《隋史》20卷。卒后。由其子呈上其未定稿《唐史》80余卷,世称“良史”。曾从事官府藏书的整理、国家书目的编制工作。开元中,诏马怀素领校图书,马怀素奏用元行冲、齐翰、吴兢、韦述等26人同在秘阁详录四部书,开元九年(721)共同编成国家图书总目《群书四部录》200卷,由元行冲奏上。家收藏图书甚富,编撰有《吴氏西斋书目》1卷,著录图书13 468卷,该书目影响颇大。所藏之书在他去世前后,赠送给外孙蒋乂。编著有《乐府古体要解》、《唐春秋》、《唐书备阙记》、《太宗勋史》、《睿宗实录》、《中宗实录》、《贞观政要》、《则天实录》、《唐高宗实录》(与刘知己合撰)等,仅《贞观政要》传于今。

诗词推荐

龙抱明珠出岸隈,夜光草木亦昭回。叮咛莫向深潭睡,恐有人从颔底来。

忧国忧民

百口惟翁懒入闉,讙传画隼出行春。冶容淇上多游女,群饮街头有醉人。听黑箫韶成假寐,映青藜杖是前身。不知谁侍传柑宴,早为君王靖塞尘。

忧国忧民

后园春早。残雪尚濛烟草。数树寒梅,欲绽香英。小妹无端、折尽钗头朵,满把金尊细细倾。忆得往年同伴,沈吟无限情。恼乱东风、莫便吹零落,惜取芳菲眼下明。

忧国忧民

仙韶楼底弄春和,帘额随风卷绣波。午夜九霄开宝扇,一声万寿彻明河。灯缠月影祥光动,酒入天颜喜气多。侍从有班无籍去,花边空听太平歌。

忧国忧民

千里归来两鬓丝,清风永日对枯棋。红尘万事不到眼,此乐勿容儿辈知。

忧国忧民

为爱山园好,红尘半点无。自应成小隐,谁复叹将芜。香秫五十亩,黄柑二百株。何必随俯仰,归去亦良图。

忧国忧民

大觉世尊,腊月八夜,字正四刻,睹明星而悟道,引得后代儿孙,夜半染皂。智门昨夜伤风,打嚏凑得恰好。

忧国忧民

高凭无眺酒频斟,谁识风前快饮心。州县长官胜邻境,秧畴水满树林阴。

忧国忧民

先生道古背今驰,羁丱诗书两鬓丝。进取不随馀子后,文章曾作几人师。未施天上经纶手,且放胸中玉佩词。三复荔台佳句法,千年风雅有谁追。

忧国忧民

夜光那肯暗投人,至宝何须借所因。袖有明珠来遗我,荷君此意重千钧。

忧国忧民

吾宗长作赋,登陆访天台。星使行看入,云仙意转催。饮冰攀璀璨,驱传历莓苔。日暮东郊别,真情去不回。

忧国忧民

得见支郎半醉中,相将高阁咏南风。岂缘避暑追河朔,自为伤春到瀼东。说法竿头惭未会,谈经注脚喜能同。何年许入云门社,办取青鞋出软红。

忧国忧民

儒者久营道,诏书方问贤。至精一耀世,高步谁同年。何树可栖凤,高梧枝拂天。脱身凫舄里,载笔虎闱前。日月传轩后,衣冠真列仙。则知骊龙珠,不秘清泠泉。才子贵难见,郢歌空复传。惜哉效颦客,心想劳婵娟。

忧国忧民

鸭急风吹雪满汀洲,迎腊淮南忆倦游。小鸭枯荷野艇冷,去年今日冻高邮。

忧国忧民

姊妹石娟娟,回看锁碧烟。云深僧梦稳,壁峭客身悬。舄下走飞瀑,杖头开洞开。文殊峰上立,孤塔共巍然。

忧国忧民

忍以证羊故,而云我直躬。那知为父隐,直故在其中。

忧国忧民

平生不识字,把笔学吟诗。旧说韦苏州,于余今见之。每遭饥寒厄,出吐辛酸辞。候虫鸣屋壁,凤蝉啭枯枝。但有可怜声,入耳终无奇。宏斋误题品,恐贻识者饥。

忧国忧民

凿而饮,耕而食,抚黎何事来相逼?瘠牛可耕岂不惜,姜水那堪吞满臆。遥明灯火忽惊疑,一望旌旗我心恻。群黎草木岂有知,贪吏朘削无休息。攻掠犯顺谁所为,抚黎毒黎还毒国。南征稍喜平崖公,歼扫惟悲不为德。

忧国忧民

闻道河神解造冰,曾扶阳九见中兴。如今烂被胡膻涴,不似沧浪可濯缨。

忧国忧民

丛丛低绿玉参差,抱瓮春畦手自冶。地暖乍离烟雨气,岁寒不改雪霜姿。太真妃以香为骨,虢国人嫌粉涴眉。莫道秋崖无造化,解令朽壤出神奇。

忧国忧民

名句推荐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词语查询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