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送牡丹韵

娉娉嫋嫋洛阳花,合在瑶池阿母家。
乞与老人浑不爱,白髯相对毵乌纱。

作品评述

诗词:《和送牡丹韵》
朝代:宋代
作者:刘过

中文译文:
洛阳花儿婉约而动人,如同在仙境中的瑶池阿母家。
我请求老人家赠予,然而他并不爱惜,白髯相对,头戴乌纱。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是宋代刘过创作的《和送牡丹韵》。诗人以洛阳牡丹为主题,表达了对美丽花朵的赞美和渴望。牡丹被形容为“娉娉嫋嫋”,婉约而动人,使人想象到牡丹花儿在风中轻轻摇曳的景象。诗中的洛阳花儿仿佛生长在仙境中的瑶池阿母家,增添了神秘而宜人的氛围。

在诗的后半部分,诗人表达了对美的追求和渴望得到美丽事物的愿望。诗人以自己向老人请求牡丹的场景为切入点,表现了老人对美的不在乎和漠视。老人白髯垂下,与诗人相对,头戴乌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诗人的心境和情感在这种对比中得到了凸显。通过这种手法,诗人表达了对美的珍视和追求之不易。

整首诗以简练的文字和对比的手法,描绘了牡丹花的美丽和对美的追求。诗人通过牡丹花的形象,传达了自己对美的向往和对美丽事物的珍视。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表达方式和意境,展示了宋代文人的审美追求和才情。

作者介绍

刘过(一一五四~一二○六),字改之,号龙洲道人,吉州太和(今江西泰和)人。多次应举不第,终生未仕。刘过是抗金志士,曾上书朝廷提出恢復中原方略,未被采纳。漂泊江淮间,与主张抗战的诗人陆游、陈亮、辛弃疾等多有唱和。晚年定居崑山。宁宗开禧二年卒,年五十三(明陈谔《题刘龙洲易莲峰二公墓》)。有《龙洲道人集》十五卷。事见元殷奎《復刘改之先生墓事状》、杨维桢《宋龙洲先生刘公墓表》、明万历《崑山志》卷三。 刘过诗,以原八千卷楼藏明嘉靖刊《龙洲道人诗集》(十卷)爲底本。校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龙洲集》(简称四库本)、《江湖小集》(简称江湖集),汲古阁影宋抄本《宋群贤六十家小集·龙洲道人集》(简称六十家集)文字与《江湖小集》基本相似,酌予出校。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诗词推荐

吟倚雨残树,月收山下村。(见张为《主客图》)

行春潘令至,勤恤戴星光。为政宵忘寝,临人俗冀康。晓花迎径发,新蕊满城香。秀色沾轻露,鲜辉丽早阳。津桥见来往,空雾拂衣裳。桃李今无数,从兹愿比方。

吴姬小馆碧纱窗,十里飞花点玉缸。腊屐去寻芳草路,青丝留醉木兰。山连暮霭迷前浦,云拥春流入远江。棹里横塘听一曲,烟波起处白鸥双。

一叶秋高,向夕红兰露坠。风月好、乍凉天气。长生此日,见人中嘉瑞。斟寿酒、重唱妙声珠缀。凤箢移宫,钿衫回袂。帘影动、鹊炉香细。南真宝录,赐玉京千岁。良会永、莫惜流霞同醉。

暂入新丰市,犹闻旧酒香。抱琴沽一醉,尽日卧垂杨。

北风昨夜来,大雪忽三尺。不愁送侬寒,但愁断欢迹。

扁舟直下沧浪绿,百里溪程消一宿。天公嘘吸解穷人,逆水冲风何太酷。年来矻矻便深居,一动一静诚何如。不堪世事苦相逼,政自未免奔走余。今朝莫讶东风逆,明日归舟顺如翼。世间逆顺岂关人,自是人心长戚戚。

莲峰映敷水,嵩岳压伊河。两处思归久,前贤隐去多。闲身应绝迹,在世幸无他。会向红霞峤,僧龛对薜萝。

望岁民心切,为霖帝力均。崇朝变炎暑,举目尽清新。坎坎连村鼓,熙熙万室春。北窗凉枕簟,安稳到闲人。

气敌万人将,独在天一隅。向使国不亡,功业竟何如。

当时廊庙去,此地也成空。草木多年换,儿孙近代穷。无言伤末俗,久立慕高风。梅福神仟者,新知是妇翁。

一句了然超百已,如如不动纤毫力。普眼当观如□□,春晴晓雾连天碧。

轻风拂拂撼孤柽,庭户萧然一室清。隔叶蝉鸣微欲断,又闻余韵续残声。

才力轩轩动汉庭,清时指日致功名。一同在昔歌遗爱,两郡于今有治声。使节暂分秦望重,郎星初近太微明。死生契阔空泉壤,赙典殊恩世亦荣。

清晨帘幕卷轻霜。呵手试梅妆。都缘自有离恨,故画作远山长。思往事,惜流芳。易成伤。拟歌先敛,欲笑还颦,最断人肠。

花柳年来不忍春,出郊聊复写忧熏。天因御史欲飞雨,山为文公却霁云。寸舌不须论理乱,一犁安得遂耕耘。凭君且尽杯中物,酒恶花香自在闻。

风马云车怅莫寻,祠亭空锁古原阴。豆觞三献礼经事,霜露四时人子心。世尽浮云同渺渺,名高拱木共森森。平生积善身徒老,赖有家儿敌万金。

造塔当年事,喧传直至今。示人千古意,与匠两三金。不得罗山语,谁知矮叔心。瓣香来作礼,肯雇白云深。

陶侃尝出游,见人持一把未熟稻,侃问:“用此何为?”人云:“行道所见,聊取之耳。”侃大怒诘曰:“汝既不田,而戏贼人稻!”执而鞭之。是以百姓勤于农植,家给人足。

皇矣文献,开国有先。德配感生,对截在天。練日得辛,来止灵坛。神其锡义,瑞应猗兰。

名句推荐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词语查询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