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鸡

黯黯严城罢鼓鼙,数声相续出寒栖。
不嫌惊破纱窗梦,却恐为妖半夜啼。

作品评述

《晓鸡》是唐代秦系创作的一首诗。这首诗描写了黎明时分的鸡鸣声,表达了作者对早起的困扰和对夜晚的恐惧。

黯黯严城罢鼓鼙,
数声相续出寒栖。
不嫌惊破纱窗梦,
却恐为妖半夜啼。

译文:
夜色渐暗城中鼓声停,
几声鸡鸣接连出寒栖。
不嫌惊扰窗前的梦境,
但担心有妖怪半夜啼。

这首诗以动情的笔调描绘了黎明时分的鸡鸣声。作者在城市中听到鸡鸣声停鼓和鼙鼓声音,感叹夜色的消逝和新的一天的到来。诗中的“黯黯严城罢鼓鼙”形容了城市的宁静和鸣鼓声的结束。接下来的两句描述了鸡的鸣叫声在黎明时分相互传递,寒气渗透。然后,作者表明了自己被鸡鸣声吵醒但并不介意,但担心鸡鸣声会惊扰到晚上的妖怪。这表达了作者对早起的困扰和对夜晚的恐惧。整首诗情感真实,描绘生活细节,给人一种朦胧而温暖的感觉。

诗歌的赏析:这首诗以简练而准确的语言描绘了黎明时分鸭梨的鸣叫声。通过描写这一场景,诗人把黎明当作一天的开始,城市的宁静与鸣叫声的结束将过去的黑夜与新的一天联系起来。虽然鸡鸣声吵醒了作者,但是作者并不介意,只是担心这种声音会惊扰到夜晚的妖怪。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早起和新的一天的期待,同时也展示了作者对夜晚的不安。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真实的感情,使读者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黎明的氛围和作者的情绪。

作者介绍

秦系,字公绪,会稽人。天宝末,避乱剡溪,北都留守薛兼训奏为右卫率府仓曹参军,不就。建中初,客泉州,南安有九日山,大松百余章,俗传东晋时所植。系结庐其上,穴石为研,注《老子》,弥年不出。张建封闻系不可致,请就加校书郎。自号东海钓客,与刘长卿善,以诗相赠答。权德舆曰:“长卿自以为五言长城,系用偏师攻之。”虽老益壮,其后东渡秣陵,年八十余卒。南安人思之,号其山为高士峰。诗一卷。

诗词推荐

丛筠抱清节,茂若含幽翠。孤树老风霜,空枝少春意。其中有磐石,人莫知其器。坚顽如我心,脱尽荣枯累。画不与诗谋,诗辄穷微理。何时逢画郎,忘言笑相视。

乌府先生铁作肝,霜风卷地不知寒。犹嫌白发年前少,故点红灯雪里看。他日卜邻先有约,待君投绂我休官。如今且作华阳服,醉唱侬家七返丹。

中秋有约竟须归,未到家时月已随。不合尽情看到晓,今宵杀漫雨垂垂。

四月旱火坤西维,湫潭百丈沧江湄。潭中老龙帝所御,偃蹇不任世俗羁。招呼频费香火诚,去则甚速来何迟。炎官火伞日轮午,一尘不动天琉璃。火光之中兴白雾,风伯鼓鞴雷奋椎。黑云压城白昼暝。倒泻银汉倾天池。帝勅九乌以震死,血饱龙吻纷淋漓。再拜谓龙曷少霁,龙与我职均有司。

曾与毛刘共学丹,丹成犹未了情缘。玉皇敕赐西湖水,长作西湖月水仙。

天苍苍而云閒,水深深而月寒。妙一点之自得,纵四辩以奚殚。

卯饮君家江上楼,坐中风雪暗前洲。世间矰缴无空巧,我自归心没白鸥。

高桃留晚实,寻得小庭南。矮堕绿云髻,欹危红玉簪。惜堪充凤食,痛已被莺含。越鸟夸香荔,齐名亦未甘。

边城使心悲,昔吾亲更之。冰雪截肌肤,风飘无止期。百里不见人,草木谁当迟。登城望亭燧,翩翩飞戍旗。行者不顾反,出门与家辞。子弟多俘虏,哭泣无已时。天下尽乐土,何为久留兹。蓼虫不知辛,去来勿与谘。

午日猛如焚,清凉爱寺轩。鹤毛横藓阵,蚁穴入莎根。社信题茶角,楼衣笐酒痕。中餐不劳问,笋菊净盘樽。

日暮舟悄悄,烟生水沈沈。何以延宿客,夜酒与秋琴。来客道门子,来自嵩高岑。轩轩举云貌,豁豁开清襟。得意言语断,入玄滋味深。默然相顾哂,心适而忘心。

春草空祠墓,荒林唯鸟飞。记年碑石在,经乱祭人稀。野鼠缘朱帐,阴尘盖画衣。近门潭水黑,时见宿龙归。

北湖先生作许痴,闭门觅句嗔人知。日炊官米著处饱,独憎饭头行饭迟。天教五车与癯瘦,大笑阿苍如瓠肥。小槽秫糜已溜溜,老子拜会罂聊朵颐。

周游灵境散幽情,千里江山暂得行。所恨风光看未足,却驱金翠入龟城。

三尺非凡铁,年深铸字漫。每寻闲处挂,不敢醉时看。紫电光犹湿,苍蛟血未乾。边秋方用武,莫恨致身难。

囊裹真香谁见窃,鲛绡滴泪染成红。殷勤遗下轻绡意,好与情郎怀袖中。金珠富贵吾家事,常渴佳期乃寂寥。偶用志诚求雅合,良媒未必胜红绡。

香火精勤阅一期,孤臣无路答鸿私。衔如已废陈人样,俸比初开小学时。世上升沉姑付酒,考中功状是吟诗。五钱买得羊毛笔,自写年劳送可司。

折柳赠子行,况闻彭泽去。将过五株下,可与青青助。渭城人唱罢,羌管愁吹处。江上定多闭,疏阴就箕踞。

□公三十岁,死守汉阳城。焉得江陵阃,能支鄂渚兵。椿庭才不起,槐府已无情。最恨木绵鬼,乾坤一掷轻。

一室才方丈,容安亦晏然。雨花飞燕几,缪篆散沉烟。软语欣投芥,安心不离禅。老夫惭凿齿,谈麈对弥天。

名句推荐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词语查询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