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山

安石作假山,其中多诡怪。
虽然知是假,争奈主人爱。

作品评述

《假山》是苏轼的一首诗词,描写了一个人制作了一座假山,尽管明知它只是一个人为创造的虚幻景观,但主人却依然深深地喜爱它。

以下是《假山》的中文译文:

安石作假山,其中多诡怪。
虽然知是假,争奈主人爱。

这首诗词的诗意表达了人们对于虚幻和艺术的追求,并触及了人性中对美的执着和追求的本质。诗中的“安石”指的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改革家王安石,他创建了许多人工景观,其中包括了许多人为创造的假山。

诗的开头以“安石作假山”来引入主题,并形容这些假山具有一种诡异和奇特的特点。苏轼在诗中明确表示这些假山的虚幻性,说“虽然知是假”,但接下来用“争奈”表达了主人对假山的热爱和喜欢。这种矛盾的心态体现了人们对于虚幻和真实之间的矛盾感受,以及人性中对美的执着和追求。

这首诗词的赏析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理解:

首先,诗人通过描绘假山的奇特和诡异之处,展示了人工景观的艺术价值。假山是人工创造的山景,通过巧妙的构造和布置,打破了自然规律,呈现出一种虚幻而又美丽的景观。诗中的“多诡怪”一词正是在强调假山的独特之处,表达了人们对于艺术创作和幻想的追求。

其次,诗人以“虽然知是假”来表达了人们对于虚幻和真实之间的认知。诗人清楚地认识到假山只是人为创造的景观,与真实的山水有着本质的区别。然而,尽管如此,主人仍然深深地喜爱假山,这反映了人们对于美的追求和对艺术的热爱。诗中的“争奈主人爱”一句,表达了人性中对美的执着和追求,即使面对虚幻和假象,人们也会被其所吸引和沉醉。

最后,这首诗词还可以引发人们对于真实与虚幻、自然与人工之间的关系的思考。假山作为一种人工景观,与自然山水有着明显的区别,但它却能够给人带来美的享受和情感上的满足。这使人们思考自然与人工之间的辩证关系,以及对于美的定义和追求的不同态度。

总之,《假山》这首诗词通过描绘假山的奇特和诡异之处,表达了人们对于虚幻和艺术的追求,并通过主人对假山的喜爱,反映了人性中对美的执着和追求。它引发了人们对于真实与虚幻、自然与人工之间关系的思考,并探讨了对美的不同态度和对艺术创作的价值的思考。这首诗词在宋代文学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展现了苏轼独特的艺术观和对人性的洞察力。

作者介绍

苏轼(一○三七~一一○一),字子瞻,一字和仲,自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仁宗嘉祐二年(一○五七)进士。六年,试制科,授签书凤翔府节度判官厅事。英宗治平二年(一○六五),除判登闻鼓院,寻试馆职,除直史馆。三年,父洵卒,护丧归蜀。神宗熙宁二年(一○六九),服除,除判官告院兼判尚书祠部,权开封府推官。四年,通判杭州。歷知密州、徐州。元丰二年(一○七九),移知湖州,乌臺诗案狱起,贬黄州团练副使。四年,移汝州团练副使。八年春,得请常州居住,十月知登州。寻召除起居舍人。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迁中书舍人,改翰林学士。四年,知杭州。六年,除翰林学士承旨,寻知颍州。歷知扬州、定州。绍圣元年(一○九四),贬惠州。四年,再贬儋州。徽宗即位,赦还,提举玉局观。建中靖国元年,卒于常州,年六十六(按:轼生于仁宗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时已入公元一○三七年)。孝宗时謚文忠。有《东坡集》四十卷、《后集》二十卷、《和陶诗》四卷等。《宋史》卷三三八有传。 苏轼诗,卷一至卷四六,以清道光刊王文诰《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爲底本,卷四七、四八,以清干隆刊冯应榴《苏文忠诗合注》爲底本。校以宋刊半叶十行本《东坡集》《东坡后集》(残,简称集甲)、宋刊半叶十二行本《东坡集》《东坡后集》(残,简称集乙,集甲、集乙合称集本)、宋眉山刊《苏文忠公文集》(残,简称集丙)、宋黄州刊《东坡先生后集》(残,简称集丁),宋刊《东坡先生和陶渊明诗》(简称集戊)、宋刊《集注东坡先生诗前集》(残,简称集注)、宋嘉泰刊施元之、顾禧《注东坡先生诗》(残,简称施甲)、宋景定补刊施、顾《注东坡先生诗》(残,简称施乙,施甲、施乙合称施本)、宋黄善夫家塾刊《王状元集百家注分类东坡先生诗》(简称类甲)、宋泉州刊《王状元集百家注分类东坡先生诗》(残,简称类乙)、元务本书堂刊《增刊校正王状元集注分类东坡先生诗》(简称类丙,类甲、类乙、类丙,合称类本)、明成化刊《东坡七集》(简称七集)、明万历刊《重编东坡先生外集》(简称外集)、清查慎行《补注东坡编年诗》(简称查注)、清冯应榴《苏文忠诗合注》(简称合注)。参校资料一爲金石碑帖和着录金石诗文的专着的有关部分;一爲清人、近人的苏诗校勘批语,其中有何焯所校清康熙刊《施注苏诗》(简称何校),卢文弨、纪昀所校清干隆刊查注(分别简称卢校、纪校),章钰所校缪荃孙覆明成化《东坡七集》(简称章校)。卷四八所收诗篇除《重编东坡先生外集》外,还分别採自《春渚纪闻》、《侯鲭录》等书,亦据所采各书及有关资料进行校勘。新辑集外诗,编爲第四九卷。起仁宗嘉祐四年己亥十月,公按:谓苏轼还朝,侍宫师按:谓苏洵自眉山发嘉陵,下夔、巫,十二月至荆州作。

诗词推荐

初夏稍清畅,山茨景弥新。桐花落井幹,鸟语喜归人。苔石当坐卧,松枝堪挂巾。高士一来此,忘言道愈真。

才结岁寒盟,归来诧太平。阁中呼尚父,殿下狎门生。着手营三窟,回头失两京。闻今不闻古,咄咄诡知兵。

塞垣八月暮,百卉已凄然。沙惊瓯脱路,雾暗单于天。卫霍始开府,辛赵数屯边。鏖霜奔金戟,攒月驶飞鋋。彫弧六钧劲,犀札七重穿。一战薄澣海,再讨穷祁连。露布报天子,称觞寿万年。

高楼可岧嶢,一柱西北隅。横当子午道,峻直参井墟。曲琼卷飞霞,俨俨仙人居。上通三重阶,下荫十二衢。傍楼玉箫女,织翠纷华裾。仙人雇之笑,授以青琅书。遡言欲从之,媒拙而于理疎。丹梯目成久,须凭大垂手。

摇摇墙头花,一一如舞娥。春风买艳逸,艳逸此何多。不为游蜂挠,即为狂蝶过。日光苦给给,鲁叟白波波。人生若朝菌,不饮奈老何。杨雄寂寞居,岂若阮生歌。

叶雕非一日,盛夏则已然,一叶复一叶,及此摇落天。晨起坐堂上,散若飞鸟翩,昔时可藏鸦,今欲不庇蝉。顾视庭中草,亦复非阡眠。百谷秋皆成,是谓造化权。岂为草木计,而欲求两全?物理贵见微,勇退差为贤。

好诗如灵丹,不杂膻荤肠;子诚欲得之,洁斋祓不祥。食饮屑白玉,沐浴春兰芳。蛟龙起久蛰,鸿鹄参高翔。纵横开武库,浩荡发太仓。大巧谢雕琢,至刚反摧藏。一技均道妙,佻心讵能当。结缨与易箦,至死犹自强。东山七月篇,万古真文章。天下有精识,吾言岂荒唐?

二顷居耕获,为谋未觉非。输租能早计,坐社莫相违。念我官将满,连宵梦只归。团栾老丘壑,肯作食言肥。

敢以箪瓢傲廩囷,撇醅聊复笑还倾。为言空腹朝搜句,不觉寒窗夜集霙。泽浃寰区成地富,光生蓬荜见天平。预占有岁从今始,廊庙何忧不及惸。

蟋蟀鸣洞房,梧桐落金井。为君裁舞衣,天寒剪刀冷。妾有罗衣裳,秦王在时作。为舞春风多,秋来不堪著。

王程公事两相催,冲雨片帆连夜开。千岩万壑在何处?山阴道中无好怀。岂有酒船寻贺老,兴尽却能访安道。监湖春色漫芳菲,付与青青湖畔草。

上苑啼莺春事休,吴中山水暂淹留。黄梅时候千门雨,老麦郊墟一望秋。村熟香醪清入脭,庭存修竹旧封侯。数声牛笛长亭暮,试把羁情问马周。

如我自观犹可厌,非君谁复肯相寻。图书跌宕悲年老,灯火青荧语夜深。早岁便怀齐物志,微官敢有济时心。南行千里何事成,一听秋涛万鼓音。

布榖声中日脚收,瘦藤叫我看西畴。露珠走上青秧叶,不到梢头便肯休。

卿谋几副蓄平生,对此茫茫不自禁。试溯渊源枯见血,教尝滋味苦连心。意常如墨湔难净,情倘为田灌未深。欲哭还无方痛绝,漫言洗面与沾襟。

双溪风月只当年,客梦寻君屡慨然。万里青云谁览镜,一窗黄卷自鸣鞭。病余念此怀忧乐,醉里从其号圣贤。多少离情那写似,排空烟柳绿无边。

不识监州面,闻名似旧知。空馀商榷恨,竟失合并时。昔作大苏客,今观小谢诗。西风丹旐过,一为士林悲。

一点青阳,早梅初识春风面。暖回琼管。斗自东方转。白马青袍,莫作铜驼恋。看宫线。但长相见。爱日如人愿。

前此访君时,已观堂宇邃。安知中屏开,自有幽林致。花搴岩桂红,石擘云根翠。正当秋风来,不见摇落意。日得吟其间,何须去为吏。

晋献公将杀其世子申生,公子重耳谓之曰:“子盍言子之志于公乎?”世子曰:“不可。君安骊姬,是我伤公之心也。”曰:“然则盍行乎?”世子曰:“不可。君谓我欲弑君也。天下岂有无父之国哉?吾何行如之?”使人辞于狐突曰:“申生有罪,不念伯氏之言也,以至于死。申生不敢爱其死

名句推荐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词语查询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