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山

安石作假山,其中多诡怪。
虽然知是假,争奈主人爱。

作品评述

《假山》是苏轼的一首诗词,描写了一个人制作了一座假山,尽管明知它只是一个人为创造的虚幻景观,但主人却依然深深地喜爱它。

以下是《假山》的中文译文:

安石作假山,其中多诡怪。
虽然知是假,争奈主人爱。

这首诗词的诗意表达了人们对于虚幻和艺术的追求,并触及了人性中对美的执着和追求的本质。诗中的“安石”指的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改革家王安石,他创建了许多人工景观,其中包括了许多人为创造的假山。

诗的开头以“安石作假山”来引入主题,并形容这些假山具有一种诡异和奇特的特点。苏轼在诗中明确表示这些假山的虚幻性,说“虽然知是假”,但接下来用“争奈”表达了主人对假山的热爱和喜欢。这种矛盾的心态体现了人们对于虚幻和真实之间的矛盾感受,以及人性中对美的执着和追求。

这首诗词的赏析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理解:

首先,诗人通过描绘假山的奇特和诡异之处,展示了人工景观的艺术价值。假山是人工创造的山景,通过巧妙的构造和布置,打破了自然规律,呈现出一种虚幻而又美丽的景观。诗中的“多诡怪”一词正是在强调假山的独特之处,表达了人们对于艺术创作和幻想的追求。

其次,诗人以“虽然知是假”来表达了人们对于虚幻和真实之间的认知。诗人清楚地认识到假山只是人为创造的景观,与真实的山水有着本质的区别。然而,尽管如此,主人仍然深深地喜爱假山,这反映了人们对于美的追求和对艺术的热爱。诗中的“争奈主人爱”一句,表达了人性中对美的执着和追求,即使面对虚幻和假象,人们也会被其所吸引和沉醉。

最后,这首诗词还可以引发人们对于真实与虚幻、自然与人工之间的关系的思考。假山作为一种人工景观,与自然山水有着明显的区别,但它却能够给人带来美的享受和情感上的满足。这使人们思考自然与人工之间的辩证关系,以及对于美的定义和追求的不同态度。

总之,《假山》这首诗词通过描绘假山的奇特和诡异之处,表达了人们对于虚幻和艺术的追求,并通过主人对假山的喜爱,反映了人性中对美的执着和追求。它引发了人们对于真实与虚幻、自然与人工之间关系的思考,并探讨了对美的不同态度和对艺术创作的价值的思考。这首诗词在宋代文学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展现了苏轼独特的艺术观和对人性的洞察力。

作者介绍

苏轼(一○三七~一一○一),字子瞻,一字和仲,自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仁宗嘉祐二年(一○五七)进士。六年,试制科,授签书凤翔府节度判官厅事。英宗治平二年(一○六五),除判登闻鼓院,寻试馆职,除直史馆。三年,父洵卒,护丧归蜀。神宗熙宁二年(一○六九),服除,除判官告院兼判尚书祠部,权开封府推官。四年,通判杭州。歷知密州、徐州。元丰二年(一○七九),移知湖州,乌臺诗案狱起,贬黄州团练副使。四年,移汝州团练副使。八年春,得请常州居住,十月知登州。寻召除起居舍人。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迁中书舍人,改翰林学士。四年,知杭州。六年,除翰林学士承旨,寻知颍州。歷知扬州、定州。绍圣元年(一○九四),贬惠州。四年,再贬儋州。徽宗即位,赦还,提举玉局观。建中靖国元年,卒于常州,年六十六(按:轼生于仁宗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时已入公元一○三七年)。孝宗时謚文忠。有《东坡集》四十卷、《后集》二十卷、《和陶诗》四卷等。《宋史》卷三三八有传。 苏轼诗,卷一至卷四六,以清道光刊王文诰《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爲底本,卷四七、四八,以清干隆刊冯应榴《苏文忠诗合注》爲底本。校以宋刊半叶十行本《东坡集》《东坡后集》(残,简称集甲)、宋刊半叶十二行本《东坡集》《东坡后集》(残,简称集乙,集甲、集乙合称集本)、宋眉山刊《苏文忠公文集》(残,简称集丙)、宋黄州刊《东坡先生后集》(残,简称集丁),宋刊《东坡先生和陶渊明诗》(简称集戊)、宋刊《集注东坡先生诗前集》(残,简称集注)、宋嘉泰刊施元之、顾禧《注东坡先生诗》(残,简称施甲)、宋景定补刊施、顾《注东坡先生诗》(残,简称施乙,施甲、施乙合称施本)、宋黄善夫家塾刊《王状元集百家注分类东坡先生诗》(简称类甲)、宋泉州刊《王状元集百家注分类东坡先生诗》(残,简称类乙)、元务本书堂刊《增刊校正王状元集注分类东坡先生诗》(简称类丙,类甲、类乙、类丙,合称类本)、明成化刊《东坡七集》(简称七集)、明万历刊《重编东坡先生外集》(简称外集)、清查慎行《补注东坡编年诗》(简称查注)、清冯应榴《苏文忠诗合注》(简称合注)。参校资料一爲金石碑帖和着录金石诗文的专着的有关部分;一爲清人、近人的苏诗校勘批语,其中有何焯所校清康熙刊《施注苏诗》(简称何校),卢文弨、纪昀所校清干隆刊查注(分别简称卢校、纪校),章钰所校缪荃孙覆明成化《东坡七集》(简称章校)。卷四八所收诗篇除《重编东坡先生外集》外,还分别採自《春渚纪闻》、《侯鲭录》等书,亦据所采各书及有关资料进行校勘。新辑集外诗,编爲第四九卷。起仁宗嘉祐四年己亥十月,公按:谓苏轼还朝,侍宫师按:谓苏洵自眉山发嘉陵,下夔、巫,十二月至荆州作。

诗词推荐

谁道古人今不如,龙生龙驹凤凤雏。太冲千载有孙子,笔端真可四三都。向来鹿鸣首送渠,至今银袍双袖乌。会逢玄晏为拈出,殿前作赋声第一。

龙图老学士,腰痛比如何。久阕新诗和,应寻曲旧歌。梅红轻绽萼,池绿细生波。欲与君同醉,春风试舞罗。

黎明走苍山,千仞势如削。北斗挂西巅,徘徊久未落。驿道转岩肩,人烟聚岑脚。太虚交昏旦,颢气自喷薄。阳光排暗升,阴氛值明卻。翔禽散乔卉,啼狖思空壑。逢隈雾尚屯,投险泉争躍。生平好山意,每遭事婴缚。安得乘冷风,穷跻叩寥廊。

问高城铁*,缘底事、净妖氛。道霜落长安,元**令,万骑云屯。人人知自有用,望金汤、直上撼乾坤。海陆鲸*掀舞,秋风怒卷孤豚。将军。却恐炽灾熏。玉石到俱焚。便立马城头,扶伤*病,不侈奇动。区区莹蜂螳臂,算从今、都合□平吞。一片旌旗闲暇,梦魂常绕*门。

一篇破体写哀呻,泪墨模糊两不分。空识归来陶令句,莫知存殁李华文。茫茫入梦应迷向,恻恻吞声竟断闻。四万义军同日尽,世间儿子漫纷纷。

上得矶来势已危,忽然缆断不能支。惊心钓渚河边石,值尔应当应手糜。

曦驭循黄道,星陈引翠旗。济潼纡万乘,临河耀六师。前旌弥陆海,后骑发通伊。势逾回地轴,威盛转天机。是节岁穷纪,关树荡凉飔.仙露含灵掌,瑞鼎照川湄。冲襟赏临睨,高咏入京畿。

庭下晓来霜,菰顿芭蕉折。络石瘦菖莆,独抱青青节。

春到南楼雪尽。惊动灯期花信。小雨一番寒。倚阑干。莫把栏干频倚。一望几重烟水。何处是京华。暮云遮。

钗云垂耳未胜冠,私语别青鸾。露帐银床,海棠睡足,偏称晚来看。一年一梦青楼曲,香浅被池寒。却听西风,小窗残雨,红叶满长安。

柳条花颣恼青春。更那堪、飞絮纷纷。一曲细清脆、倚朱唇。斟绿酒、掩红巾。追往事,惜芳唇。暂时间、留住行云。端的自家心下、眼中人。到处里、觉尖新。

羌竹繁弦银烛红,月光初出柳城东。忽见隐侯裁一咏,还须书向郡楼中。

怒潮卷雪,魏岫布云,越襟吴带如斯。有客经游,月伴风随。值盛世。观此江山美。合放怀、何事却兴悲。不为回头,旧谷天涯。为想前君事。越王嫁祸献西施。吴即中深机。阖庐死。有遗誓。句践必诛夷。吴未干戈出境,仓卒越兵,投怒夫差。鼎沸鲸鲵。越遭劲敌,可怜无计脱重围。归路

帅幕潭潭庇万间,已知流水与高山。定应不负刀头约,合浦明珠早早还。

汉武昔好道,燕齐方士来。纵横献迂怪,信之无嫌猜。遥临太一坛,高起通天台。金枝殿上陈,芙蓉掌中开。竹宫遥望拜,炯炯神光回。流连王母宴,诡谲方朔谐。昆仑九万里,瑶池安在哉。幻妄竟何成,荒淫诚可哀。

□□轩已幽,况复植宫槐。檐外阴沈绿,南山雨气来。逍遥不知久,惊此黄花开。

身是光明幢,语是光明经。光明聚不散,妙是成真形。示现三界前,何劳问丹青。坐断龙斗山,宝月孤亭亭。

悠然对惠远,共结故山期。汲井树阴下,闭门亭午时。地闲花落厚,石浅水流迟。愿与神仙客,同来事本师。

金华牧羊儿。乃是紫烟客。我愿从之游。未去发已白。不知繁华子。扰扰何所迫。昆山采琼蕊。可以炼精魄。

野步出茆斋,闲行坐石台。久悲乡路远,犹喜杏花开。鸥鹭皆飞去,帆樯何处来。因凝千里目,落日尚徘徊。

名句推荐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词语查询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