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评述
古镜歌
轩辕铸镜谁将去,
曾被良工泻金取。
明月中心桂不生,
轻冰面上菱初吐。
蛟龙久无雷雨声,
鸾凤空踏莓苔舞。
欲向高台对晓开,
不知谁是孤光主。
译文:
古镜歌
轩辕铸造的古镜,谁将去?
曾被巧匠所制作,屡次泻出金子。
明亮的月亮中心木棉不生,
轻薄的冰面上芦苇初次抽出嫩叶。
蛟龙已经很久没有雷雨的啸声,
凤凰孤独地踏着苔藓起舞。
欲望站在高高的台阶上欣赏清晨的曙光,
不知道是谁成为了唯一的光芒之主。
诗意:
这首诗通过描述古镜的情景,抒发了诗人对古代辉煌繁盛的时代的怀念之情。诗中的古镜被创造得非常精美,是巧匠们用黄金制作而成。然而,时间的推移使得这座城市的繁荣逐渐凋落,充满荣光的古镜也失去了往日的光辉。
诗人通过比喻的手法,将一些自然现象和神话传说融入到描绘中去,以突出诗中的主题。明亮的月亮中心无法生长桂花,冰面上的湖水初开菱花。蛟龙与凤凰,两种神话生物,也失去了它们曾经的辉煌与神奇。最后,诗人希望能站在一个高台上,在黎明的时刻欣赏美好的景色,但是他内心深处却不知道谁能成为那个独特光芒的主人。
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述古镜的衰落之景,表达了对古代繁华盛景的怀念之情。古镜被用来象征辉煌的时代,而后面的自然现象和神话传说则表示时间的推移和变迁带来的衰弱和失落。诗人希望能够在曙光中寻找一个新的光明,但是他却不知道谁能成为那个独特光芒的主人,这也显露出诗人对未来的不确定和迷惘。整首诗抒发了人对时间的无奈和对旧时代的眷恋之情,表达出一种幽怨和寂寥的意味。
作者介绍
周匡物的生平
周匡物,字几本。唐龙溪县人。曾在天城山之麓读书。“天城”,后改名“名第”,郡人称匡物为“名第先生”。
少时家贫力学,徒步上京赴考,途经钱塘江,因乏渡船费,久滞不前,遂于公馆题诗云:“万里茫茫天堑遥,秦皇底事不安桥?钱塘江口无钱过,又阻西陵两信潮。”郡牧见之,乃罪津吏。自是舟子不敢收取举选人渡船钱。
周匡物未第时,已驰名闽诗坛。元和十一年(816年)中进士第四名,是自唐垂拱二年(686年)漳州建州后第一个进士。御试时作《学殖赋》及《莺出谷诗》,传诵一时。及第后,任雍州司户。元和十四年(819年)武宁节度使国公李塑荐为五行军参事,在任两年,后又任广东高州刺史。有政绩,祀名宦乡贤祠。
兄匡业,贞元八年(792年)以明经登第,贞元十一年乙亥(公元795年)登进士,知鄱阳县,和匡物齐名。匡物子汉杰,亦在元和十三年(818年)登进士。因此,天城山改叫名第山,又叫双第山,那一带地方总称“同第内”。解放后,龙海县在这里建农场、安置越南难侨命名“双第农场”,是今双第华侨农场所在地。
周匡物的个人成就
周匡物诗工于咏物,刻划尽致,有《周匡物诗集》。《古镜》等诗5首,收入宋人所撰《全唐诗话》。清修《全唐诗》并采录,《补遗》复录二首。明张燮在《清漳风俗考》中说:“唐垂拱时,玉钤建制,始得比于郡国;周、潘通籍,而后夫变稍知学矣!”周匡物苦学登第,先导之功不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