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中望月

江水向涔阳,澄澄写月光。
镜圆珠溜彻,弦满箭波长。
沉钩摇兔影,浮桂动丹芳。
延照相思夕,千里共沾裳。

作品评述

《江中望月》是唐代卢照邻创作的诗词。以下是该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江水向着涔阳流去,清澈地映照着月光。倒影像镜子般圆滑,波纹像弦上箭矢般长。沉钓的鱼钩晃动着兔子的影子,漂浮的桂花散发着红色的芬芳。月亮延续着对思念的夜晚,千里之间我们心灵相连。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词描绘了作者在江中望着月亮的情景,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内心对思念之情的寄托和对美好的向往。

诗中描绘的江水清澈如镜,将明亮的月光完美地倒映出来。倒影如同镜子一样圆滑,波纹又像松紧的弓弦上的箭矢一般长久。这种图景给人一种宁静和美好的感觉,也展现了作者对自然景观的敏感和细腻的观察。

诗中还出现了沉钓的鱼钩和漂浮的桂花,通过这些意象的运用,增添了诗词的生动性和浪漫氛围。沉钓的鱼钩摇动着兔子的影子,将游动的鱼影勾引出来,暗示了诗人思念之情的难以捉摸。浮桂动丹芳,则展现了桂花散发的芬芳和诗人内心的愉悦。

最后两句“延照相思夕,千里共沾裳”则表达了作者对远方的人的思念之情。即使相距千里,但他们仍能够通过共同的景物,共同感受到美好的夜晚和对对方的思念。

总体而言,这首诗词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富有意象的运用,将作者对美好夜晚和思念之情的内心感受表达出来,给读者留下了美好而深刻的印象。

作者介绍

卢照邻,初唐诗人。字升之,自号幽忧子,汉族,幽州范阳(治今河北省涿州市)人,其生卒年史无明载,卢照邻望族出身,曾为王府典签,又出任益州新都(今四川成都附近)尉,在文学上,他与王勃、杨炯、骆宾王以文词齐名,世称“王杨卢骆”,号为“初唐四杰”。有7卷本的《卢升之集》、明张燮辑注的《幽忧子集》存世。卢照邻尤工诗歌骈文,以歌行体为佳,不少佳句传颂不绝,如“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等,更被后人誉为经典。

卢照邻的轶事典故

  卢照邻小的时候非常聪明,获得赏识,获得提升,一直到都尉。但他患了“风疾”(可能是小儿麻痹症或痳疯病),因此不得不退职。

  孙思邈曾悉心为卢照邻调治风疾,照邻问曰:“高医愈疾,奈何?”思邈答:“天有四时五行,寒暑迭居,和为雨,怒为风,凝为雨霜,张为虹霓,天常数也。人之四支五藏,一觉一寐,吐纳往来,流为荣卫,章为气色,发为音声,人常数也。阳用其形,阴用其精,天人所同也。”

  虽然他还试图做门客,但后来他的病越来越严重,双脚萎缩,一只手也残废了。他买了几十亩地来养老,但终因疾病的痛苦,决定与亲属道别,投颍水自杀。由于卢照邻投江自尽的同一年,他的师父孙思邈逝世,于是也有人认为,卢照邻是为了追随他的师傅而去的。

卢照邻的生平

  卢照邻,唐初诗人。字升之,号幽忧子,“初唐四杰”之一。卢照邻的具体生卒年,史无明载。后人只能据其诗作及联系相关事件等,推测其生卒时间:《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载:“约635-约689年,一说约636-695年后”;《唐诗大辞典.修订本》称:“634-686年,一说635-689年”;《唐诗汇评》则记:“约630-约680年后”。都各有说法。

  卢照邻幽州范阳(今河北涿州)人。出身望族,幼读诗书,曾师从曹宪、王义方受小学及经史,博学能文。

  654年(唐高宗永徽五年),为邓王李裕府典签(据张鷟《朝野佥载》卷六),甚受器重,李裕曾经对别人说:“此吾之相如(司马相如)也。”即是将卢照邻视为西汉文学大家司马相如看待。李元裕是唐高宗李渊的第十七子,是当时皇帝李治的叔父,藏书甚丰,卢照邻利用工作之便(注:唐初典签掌书册簿疏,类似于文书工作),得以博览群书,获益不少。

  663年(唐高宗龙朔末)初,卢照邻调任益州新都(今四川成都附近)尉。另一说,卢照邻任益州新都渭时间为668年(唐高宗乾封三年)。

  669年(唐总章二年)底,卢照邻二考秩满去官。

  卢照邻离开蜀地后,寓居洛阳。曾被横祸下狱,因友人救护得免。后染风疾,居长安附近太白山,入山时间一说是674年(上元元年)秋冬,因服丹药中毒,手足残废。后转少室山中之东龙门山,又徙居阳翟具茨山下,买园数十亩,疏凿颍水,环绕住宅,预筑坟墓,偃卧其中。他“自以当高宗时尚吏,己独儒;武后尚法,己独黄老;后封嵩山,屡聘贤士,己已废。著《五悲文》以自明”(《新唐书》本传)。

  政治上的坎坷失意及长期病痛的折磨,卢照邻最后自投颍水而死。河南省禹州市无梁镇龙门村尚家村的河溪西岸有卢照邻墓位,尚存高大的墓冢。

卢照邻的主要作品

  卢照邻的文学作品,《旧唐书》本传及《朝野佥载》载卢有文集20卷。《崇文总目》等宋代书目均著录为10卷,已佚。今存其集有《卢升之集》和明张燮辑注的《幽忧子集》,均为7卷,后者最为通行,有《四部丛刊》影印本,中华书局1980年排印本题《卢照邻集》。《全唐诗》编录其诗2卷。徐明霞点校《卢照邻集》即据7卷本《幽忧子集》,并作《补遗》。傅璇琮著有《卢照邻杨炯简谱》。今人任国绪有《卢照邻集编年笺注》,祝尚书有《卢照邻集笺注》,李云逸有《卢照邻集校注》。《全唐诗》存诗2卷。

诗词推荐

阌乡右邑有吾亲,河上茅亭结构新。五老分明为北里,三峰咫尺是西邻。儿孙不厌闲游客,鸥鹭偏谙醉主人。彼此眠云相隐梦,从今应更往还频。

我爱青溪山,峰峦秀如刻。作庵贤主人,只恐归未得。且住三千秋,游戏人间客。遗蜕何足论,西乾有真宅。

门外春泥一尺深,窗间云气十分阴。寒毡溜雨衾如铁,湿灶凝烟火似金。酒解驱愁时强饮,诗多感旧懒长吟。贫家不愿千金粟,但得阳乌照晚林。

袍著金花勒小骢,扬鞭几度月明中。黄河界上空来往,直至如今未树功。

城下看山不见山,东风吹我过前滩。横陈庐阜沧波上,十二云鬟得细看。

高堂亲老本师存,多难长悬两处魂。已说战尘消汉口,便随征棹别荆门。晴吟野阔无耕地,晚宿湾深有钓村。他日更思衰老否,七年相伴琢诗言。

败叶扫还飞,秋容肃粉闱。青钱如已选,白璧会须归。燕坐书横案,孤吟月满衣。还同潘散骑,鱼鸟性都违。

镇物高情济世才,欲随猿鹤老岩隈。山花处处红妆面,仿佛如初拥妓来。

罢草紫泥诏,起吟红药诗。词头封送后,花口拆开时。坐对钩帘久,行观步履迟。两三丛烂熳,十二叶参差。背日房微敛,当阶朵旋欹。钗葶抽碧股,粉蕊扑黄丝。动荡情无限,低斜力不支。周回看未足,比谕语难为。勾漏丹砂里,僬侥火焰旗。彤云剩根蒂,绛帻欠缨緌.况有晴风度,仍兼

剪中流,白苹芳草,燕尾江分南浦。盈盈待学春花靥,人面年年如故。留春住,笑几许浮萍,旧梦迷残絮。棠桡无数。尽泛月莲舒,留仙裙在,载取春归去。 佳丽地,仙院迢迢烟雾。湿香飞上丹户。醮坛珠斗疏灯映,共作一天花雨。君莫诉。君不见桃根已失江南渡。风狂雨妒,便万点落英

为星当贰职,权化不相饶。白屋如多恨,清风何处消。岸鸥窥天旆,天辟看陞朝。别有生灵意,寒枝未变条。

东君运巧。向枝头点缀,琼英虽小。全是一般,风味花中最轻妙。横斜疏影当池沼。似弄粉、初临鸾照。众芳皆有,深红浅白,岂能争早。莫厌金樽频倒。把芳酒赏花,追陪欢笑。有愿告天,愿天多情休教老。奇花也愿休残了。免乐事、离多欢少。易老难叙衷肠,算天怎表。

少年白帝死如生,但为云长也自荣。龙虎已分南北路,英雄无计与年争。

春尽少欢意,昏昏睡思添。正忧花气索,更用雨声兼。乍语莺喉涩,慵飞柳絮黏。落英红没砌,茂草碧侵帘。宝相锦铺架,酴醾雪拥檐。沼萍浮钿靥,林笋露犀尖。坐惜光风駃,行愁畏日炎。追随任尘甑,歌笑忘霜髯。落笔诗情放,飞觥酒令严。金丹呼胜彩,玉烛擢新签。傲岸冠巾侧,淋浪

平生赋性爱观澜,今日登临叠秀山。天锡卦爻分象外,地将圭笏出人间。昭州水绕孤城小,五岭山高众垤难。极目紫宸何处是,碧云深处佩珊珊。

用药似交兵,兵交岂有宁。求安安未得,去病病还生。汤剂未全补,甘肥又却争。何由能寿考,瑞应老人星。

故老相传为秦桧,飞仙时立冻蛟背。疑是当年丫髻人,凭虚驭气今安在。百千年树见栽时,新承雨露入昭代。托根南极殿下生,巍巍直与天枢对。纷纷牛马已成尘,露叶风枝今几载。是时鸾凤一来栖,枭狐不敢鸣妖怪。一朝名字动至尊,不见尊形空粉绘。多少黄冠尽白头,依神正直人再拜。

毗陵古郡接江堧,赴任琴书共一船。下岸且寻甘露寺,到城先问惠山泉。秋蟾吐槛供吟兴,野鹤偎床伴醉眠。官散道孤诗格老,算应双鬓更皤然。

插脚红尘已是颠。更求平地上青天。新来有个生涯别,买断烟波不用钱。沽酒市,采菱船。醉听风雨拥蓑眠。三山老子真堪笑,见事迟来四十年。

多能未必有相知,况是东南义士稀。京洛路长何日到,风尘依书化人衣。

名句推荐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词语查询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