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黄连步接官亭壁

故里萧条一望间,此身飘泊叹空还。
感时有恨无人说,愁敛双蛾对暮山。

作品评述

黄连步亭的壁上题字,
宋朝时期,
作者是鄱阳妇人。
诗的内容是描写故乡的凄凉景象,一眼望去,一片萧条。作者自身的流离失所,让她叹息虚空。感受到时光的流逝,却无人能懂她内心的悲愤。作者的忧伤凝聚在她双眼的泪珠,对着暮色下的山峦黯然神伤。

中文译文:

黄连步接官亭壁上,
我的故乡一片萧瑟,
我身流浪,叹息无尽虚空。
我心中的悲愤无人能够说出,
忧伤在我双眼凝聚,面对暮山。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以凄美的笔触写下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和身世的苦闷。诗中描述的"黄连步接官亭壁"是一个用来描绘文字、绘画的场景,暗示着诗人曾经有绘画天赋,但由于身世的变迁而无法发挥。故乡的凄凉景象以及作者自身的流离失所,使得她对社交环境的失望和无奈愁绪充满了全诗。盛典光影变换,同时也凸显了时光无情,世事易变的主题。最后,用"双蛾对暮山"这句描写作者眼中泪珠的形象,使诗的意境更加凄美而深远。

整首诗以简洁的句式和锐利的形象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思念和苦闷,集中展现了作者的独特感受和情绪。这种独特的感受和情绪在宋代的女性诗人作品中并不常见,因此增加了这首诗的珍贵性。同时,诗人通过巧妙的意象选择和抒发,为读者呈现了一个悲凉而又美丽的画面,引发人们对流逝时光和人生苦痛的共鸣和思考。

诗词推荐

延和幄座,临御九年中。往事已成空。皇基固覆盂四海,本自太任功。九虞初毕下西宫。朝礻石与天崇。周家盛,卜年卜世,万祀永无穷。

春事遽如许,劳人浑不知。柳垂山阙处,花发雨来时。薄宦祗憔悴,故园成别离。多情睇啼鸟,独与寸心违。

神岳岧峣阙角齐,银檐无影玉绳低。风传丝管交加发,灯滉星河上下迷。清醴横飞金鉴落,香尘不染锦障泥。谁知此夕斋祠客,近在宫城槐柳西。

东村水车声未已,西村阿童唤牛起。麦晴欲稳天更寒,雾雨萧萧熟梅子。读书窗下少人知,绿阴幽草胜花时。一声娅姹复娅姹,时有黄鹂来去飞。

今年植菊良寡谋,丛萎满望如田畴。黄深白浅欠旌别,未表劲净专高秋。初移风雨连朝恶,才到暄晴骤开却。铺毡未暇坐观嬉,携筇粗放行吟乐。游蜂冶蝶拨不开,粉趐云动鸣轻雷。霜前姿性本介洁,肯受浼辱宁摧颓。道人犹拣鲜鲜蕊,铜瓶拘浸重添水。一声清磬晓窗深,香边坐断三千偈。

千骑骎骎簇画辀,高旌大盖五骅骝。斋中酒美连翩醉,湖上花繁烂熳游。鸡犬相闻通故里,旨甘绝奉晨羞。祗应朝夕平津阁,得务君前立胜筹。

往还知分熟,酬赠思同新。嗜饮殷偏逸,闲吟卿亦贫。古苔寒更翠,修竹静无邻。促席灯浮酒,听鸿霜满身。浅才唯是我,高论更何人。携手宜相访,穷行少路尘。

行不记。贪看远峰颦翠。风约柳花吹又起。故黏行客袂。老大浑无欢意。不为伤春憔悴。茅屋数间修竹里。日长春睡美。

精神俊雅,更那堪、天与风流标格。罗绮丛中偏艳冶,偷处教人怜惜。目剪秋波,指纤春笋,新样冠儿直。高唐云雨,甚人有分消得。忔戏笑里含羞,回眸低盼,此意谁能识。密约幽欢空怅望,何日能谐端的。玳席歌余,兰堂香散,此际愁如织。人归空对,晚阴庭树横碧。

笔头俊逸眼头亲,邈得疏山矮子真。落雁图边轻展看,谁云不是道州人。

此去茫茫几度秋,南来犹在古杭州。楼台雨打归魂冷,沙漠风吹杀气浮。龙管凤箫遗旧曲,吴花越草换新愁。相逢喜话中兴事,今日胡家白骨丘。

高塔无尖低塔尖,一披锦衲一银衫。问渠何故终不语,却倩滩声替佛谈。

既人能事人,又焉能事鬼。人鬼虽不同,其理何尝异。

小驱满砄是尘埃,逢好江山眼为开。贺老生涯鉴湖曲,希夷别墅白云堆。欲寻溪叟挐舟去,却被山灵勒驾回。忆共吟边曾有约,夜深应晤抱琴来。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度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骄儿恶卧踏里裂。床床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

千林新绿褪萎黄,人在它乡某水乡。白鸟闲闲疑冷看,苍鹰扰扰正乾忙。阿婆涂抹情何在,老子瞢腾视已茫。二顷良田元不欠,一声布谷断人肠。

旧许星车转,神京祖帐开。断烟伤别望,零雨送离杯。辞燕依空绕,宾鸿入听哀。分襟与秋气,日夕共悲哉。

濂溪义安取,新郑与新丰。所以东塾子,拳拳东塾翁。

曲房小院匆匆过。急鼓疏钟催又去。来如春梦几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金瓶落井翻相误。可惜馨香随手故。锦囊空有断肠书,彩笔不传长恨句。

愚疏强从仕,趣尚与时乖。朅来游京邑,荣愿知谁谐。王国富英奇,气象摽岩崖。云鸿送双目,攀援路可阶。秋风转枯叶,飒飒绕寒斋。出门无所之,飞尘满天街。夫君宦示达,犹得称吾侪。解衣换斗酒,日尽平生怀。

名句推荐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词语查询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