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作品评述

蝉注解

1、本以两句:古人误以为蝉是餐风饮露的。这里是说,既欲栖高处,自难以饱腹,
虽带恨声,实也徒然。
2、一树句:意谓蝉虽哀鸣,树却自呈苍润,像是无情相待。实是隐喻受人冷落。
3、薄宦:官卑职微。
4、梗犹泛:这里是自伤沦落意。
5、芜已平:荒芜到了没胫地步。

蝉解释

蝉栖身在高树上餐风饮露,所以难以果腹;尽管它自命清高也好,含恨哀鸣也罢,这些都是徒劳的,终究不能摆脱生活的清贫,难饱的困境。蝉的鸣声到五更天亮时,已经稀疏得几近断绝了,可是一树的叶子依然是那样的苍翠,并不为蝉的哀鸣而悲伤萧疏,显得是那样的冷酷,没有一点一滴地同情。诗人在各地当幕僚,是一个官职卑下的小官,好象大水中的木偶到处漂流。更何况家乡田园里的杂草和野地里的杂草已经连成一片了,人走到地里已没有地方落脚了。蝉的操守高洁正与我的廉正清贫相应。烦劳你蝉君最能让我警醒,我这个与蝉境遇相似的小官,也当坚持操守,玉洁冰清,这让我不免有了归乡的念头。

蝉句解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蝉本来就因栖息于高枝,难得一饱;它鸣叫不停,却不受理睬,真是白白辛苦,怨恨无穷啊。“以”,因。古人误以为蝉餐风饮露,所以说“高难饱”。“费声”,指鸣声频频。

  就真实情况而言,蝉并非是因身在高处,不肯飞下来乞食而“难饱”;它的鸣叫声中也没有什么恨意,这完全是诗人自己的理解与感受,是其身世之感的寄托。“高”,语义双关,喻指人的品格高洁。

  诗人自许清高,不肯屈就,结果只落得生活困顿,这不就是“高难饱”吗?他曾向令狐绹等当权者陈情,希望得到他们的理解和帮助,可最终还是不被人理会,依旧无法摆脱仕途坎坷的困境,这难道不是一场“徒劳”吗?在这里,蝉已经完全人格化了,诗人分明是借其表达自己艰难的身世和处境,所以纪昀说开头两句是“意在笔先”。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蝉彻夜悲鸣,叫到五更天,已是声嘶力竭、稀稀落落,快要断绝了。可是那些树呢,依旧碧绿青翠,任凭蝉叫得如何凄苦动人,也是无动于衷,真是无情啊!

  蝉声与树木的碧绿本来是毫不相干的,诗人却责怪树木的冷酷无情。显然,这同样是在寄托自己的身世遭遇,抒写自己的哀告无门、受人冷落。曾经有过深交的令狐绹等人本来是可以帮助李商隐的,可是,他们不仅没有伸出援助之手,反而处处排挤打击他。在这样的境况下,诗人怎能不怨恨与激愤。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这两句转向诗人自叙:我职卑禄薄,到处漂泊,早已丢下的家乡田园,已是一片荒芜。

  《战国策·齐策》里有一则故事,桃偶讥笑泥人:“你是用泥土做成的人形,一到发洪水的时候,你就完了。”泥人说:“我是西岸土做的人,洪水来了,尽管我会没了人形,但我还可以被冲回西岸家乡去。而你呢,你是东国桃木做成的人,洪水一来,你还不知道漂泊到哪里去呢?”后来就用“梗泛”来比喻漂泊无定的生涯。“梗”,树木枝条。“泛”,漂流。李商隐长年辗转于各地为他人做幕僚,职位卑微,俸禄微薄,故称“薄宦”。

  “故园芜已平”,从陶渊明《归去来辞》的“田园将芜胡不归”化用而来。陶渊明做官不如意,想到自己家乡的田地快要荒芜了,就辞官而去,归隐田园,自得其乐。自己也是仕途坎坷,处处碰壁,何不也像陶渊明那样早日还乡呢?可是,故园荒芜,似乎已经没有自己的立身之地,真是进亦难,退亦难!

  这两句在四处漂泊、前途黯淡的生活身世倾诉中,透露出诗人的失意与苍凉。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这两句是作者对蝉说的话:多劳你给我警告,我一家人的生活也和你一样清寒。“君”,指蝉。“警”,警醒,这里有触动的意思。蝉在告诫什么呢?有人说是警告诗人为什么不及早回头,早归故园;有人则认为是提醒诗人保持高洁的操守。

  此联前一句回到咏蝉上来,用拟人手法写蝉。后一句“君”与“我”对举,把咏物和抒情结合起来,呼应开头,首尾圆合。

蝉评解

李商隐是唐代咏物诗的大家,他的咏物诗大多托物寓慨。这首诗表面写蝉,实际上是写自己。纪昀说:“前四句写蝉即自寓,后四句自写,仍归到蝉。隐显分合,章法可玩。”全诗层层深入,阐发主题。“高难饱”,鸣“徒劳”,声“欲断”,树“无情”,怨之深,恨之重,一目了然。“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被誉为“追魂之笔”,语出愤激却运思高妙、耐人寻味。后面就直接跳到自身的遭遇上来,直抒胸臆,足见其感情的强烈。最后却又自然而然地回到蝉身上,首尾圆融,意脉连贯。 钱钟书先生评论这首诗说:“蝉饥而哀鸣,树则漠然无动,油然自绿也。树无情而人有情,遂起同感。蝉栖树上,却恝置(犹淡忘)之;蝉鸣非为‘我’发,‘我’却谓其‘相警’,是蝉于我亦‘无情’,而我与之为有情也。错综细腻。”

作者介绍

李商隐,字义山,怀州河内人。令狐楚帅河阳,奇其文,使与诸子游。楚徙天平、宣武,皆表署巡官。开成二年,高锴知贡举,令狐绹雅善锴,奖誉甚力,故擢进士第,调弘农尉,以忤观察使,罢去。寻復官,又试拔萃中选。王茂元镇河阳,爱其才,表掌书记,以子妻之,得侍御史。茂元死,来游京师,久不调,更依桂管观察使郑亚府为判官,亚谪循州,商隐从之,凡三年乃归。茂元与亚皆李德裕所善,绹以商隐为忘家恩,谢不通。京兆尹卢弘正表为府参军,典笺奏。绹当国,商隐归,穷自解,绹憾不置,弘正镇徐州,表为掌书记。久之,还朝,復干绹,乃补太学博士。柳仲郢节度剑南东川,辟判官、检校工部员外郎,府罢,客荥阳卒。商隐初为文,瑰迈奇古,及在令狐楚府,楚本工章奏,因授其学,商隐俪偶长短而繁缛过之。时温[庭]廷筠、段成式俱用是相夸,号三十六体。《樊南甲集》二十卷、《乙集》二十卷,《玉溪生诗》三卷,今合编诗三卷。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谿生,怀州河内人。生元和八年,大中十二年卒(据冯浩《玉谿生年谱》及岑仲勉《玉谿生年谱会笺平质》所推定。)补诗一首。

诗词推荐

大儿聪明到,青岁已摧颓。回风吹独树,吾宁舍一哀。

咏物

晨起犹如欲雪天,晚来旋觉散晴烟。传闻隘郭沸灯火,想见当筵杂管弦。铁马春冰期异日,卖薪买酒看今年。谁怜病叟寒窗底,独拥残灰整旧编。

咏物

后宫任姒古今希,前殿弦歌凤已知。孔子孟轲真薄命,不生建武永平时。

咏物

珠玑百斛何人付,公有诗筒来不住。出尘秀句若霞摛,走笔豪篇逾响赴。吟字一字不知老,朝作千篇犹未暮。秋天鸿鹄翥浮云,平地骅骝驱熟路。分忧制节绵万里,余事文章兼七步。千军独扫人共惊,八面俱来我何惧,力扛九鼎更妥帖,胸蟠万卷森差互。千言未困见纵横,一点不加无谬误。

咏物

野霭初收见远汀,数株杨柳是官亭。渔人各晚各归去,一阵风来钓具腥。

咏物

锋镝牢囚取决过,依然不废我弦歌。死犹未肯输心去,贫亦岂能奈我何!廿两棉花装破被,三根松木煮空锅。一冬也是堂堂地,岂信人间胜著多。

咏物

忘身求至教,求得却东归。离岸乘空去,终年无所依。月冲阴火出,帆拶大鹏飞。想得还乡后,多应著紫衣。

咏物

湘川狺狺兮俗犷且佷,利杀业偷兮吏莫之驯。繄释氏兮易暴使仁,释何在兮释在斯文,湘水滔滔兮四望何依,猿狖腾拏兮云树飞飞。月沉浦兮烟暝山,樯席卷兮橹床闲。偃仰兮啸咏,鼓长江兮何时还。湘川超忽兮落日啘啘,松覆秋亭兮兰被春苑。上人去兮几千里,何日同游兮湘川水。

咏物

长安春色自依依,大命移应地不知。蔓草已迷双凤阙,千花犹照九龙池。岂无东合开今日,尚有南山似旧时。一月悠悠游不足,青门欲出步迟迟。

咏物

春色浓於酒,何须醉玉觞。柳疏莺占影,花杂蝶分香。往事随流水,间愁付夕阳。吟边自歌舞,犹学少年狂。

咏物

南省推丹地,东曹拜琐闱。惠移双管笔,恩降五时衣。出入宜真选,遭逢每滥飞。器惭公理拙,才谢子云微。案牍遗常礼,朋僚隔等威。上台行揖让,中禁动光辉。旭日千门起,初春八舍归。赠兰闻宿昔,谈树隐芳菲。何幸盐梅处,唯忧对问机。省躬知任重,宁止冒荣非。

咏物

浩浩湖之源,迤逦衡山下。有月来中天,明珠千斛泻。澂澈一尘无,并辉清不夜。嗟彼泉下人,逝莫挽逸驾。惟有不死心,清光遍华夏。

咏物

短筇敲路又投西,满眼皆诗不用题。风撼材声如海怒,天铺雪意放云低。自怜白发貂裘敝,欲借红炉纸帐栖。记取年年此时节,两翁一醉笑扶携。

咏物

西江水清江石老,石上生茶如凤爪。穷腊不寒春气早,双井芽生先百草。白毛囊以红碧纱,十斤茶养一两芽。长安富贵五侯家,一啜犹须三月夸。宝云日注非不精,争新弃旧世人情。岂知君子有常德,至宝不随时变易。君不见建溪龙凤团,不改旧时香味色。

咏物

三道狼烟过碛来,受降城上探旗开。传声却报边无事,自是官军入抄回。

咏物

若非云游到*陂。争知此处隐瑶池。人人怪我不留题。壁上珠玑碑上玉,交光灿烂有馀辉。何须马钰再吟诗。

咏物

晓行沥水楼,暮到悬泉驿。林月值云遮,山灯照愁寂。

咏物

试问西寺僧,云何古佛意。别无安心法,但复饼师馈。外物来无从,往亦无所至。佛法见在前,我亦从此逝。

咏物

急管度青枝,醉眠芳草。云断巫阳梦能到。乍醒余困,晴影暗移纱帽。旧时闲意思,都忘了。今岁春迟,去年春早。点点繁红又多少。惜春归去,酒病翻成花恼。数声鸣鸟唤,人惊老。

咏物

山侗猛省,因师法旨。觉从前、不是不是。剔正根源,要日月、壶中并至。透玄关、应希夷理。龙吟虎啸,能行能止。剖昏迷、慧刀锋利。炼就神丹,金盘托、聊充微礼。献风仙、博本师喜。

咏物

名句推荐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词语查询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