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中词三首

迤西之西天一涯,四时长有三春花。
青帘飐处客沽酒,五岁女郎能数蚆。

作品评述

《滇中词三首》是明代范汭的诗作。以下是这首诗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滇中词三首》

迤西之西天一涯,
四时长有三春花。
青帘飐处客沽酒,
五岁女郎能数蚆。

译文:
迤逦向西,直至西天尽头,
四季中有三个春天的花开。
青帘飘动处,客人沽酒,
五岁的女郎能够数清蚆。

诗意:
这首诗以滇中地区为背景,描绘了那里的山脉延绵、风景秀丽的景象。诗人通过描述四季花开不断的自然景观,表达了大自然的壮丽和生机盎然。诗中提到的蚆是一种昆虫,五岁的女孩竟然能够数清楚,突显了当地人们对自然的熟悉和亲近。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描绘了滇中地区的美景和人们与自然的和谐相处。通过使用具体的自然景物和生物形象,诗人展示了滇中地区的独特魅力。迤逦向西的山脉和西天尽头的意象,给人一种辽阔而神秘的感觉。四时长有三春花的描写表达了这个地区气候温暖,花开不绝的情况,生动地刻画了大自然的生机勃勃。青帘飘动处客人沽酒的场景,展现了人们在这样美丽的环境中的闲适和惬意。而五岁的女郎能够数清楚蚆的细微,不仅展示了儿童的聪明才智,也反映了当地人们对自然生态的熟悉和关注。

总体而言,这首诗以简练的语言和生动的形象展现了滇中地区的自然之美和人文风情,传递出对自然的赞美和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诗词推荐

芙蓉一带绕池塘,万绿丛中簇艳妆。错认园林春富贵,不知叶底有风霜。

著瓦霜华冷,暝空晓雾均。气昏难见日,风过易生尘。洗砚冰纹破,凭炉火色春。莫嫌寒尚薄,雨雪更愁人。

雨合湍流息,风高松韵寒。中宵空耿耿,长夜苦漫漫。梦去无多地,愁来匪一端。明朝对清镜,政恐觉凋残。

始欲报五世相,末不愿万户留。少从黄石公授,晚与赤松子游。

白首不堪忧患缠,要将乐事饯流年。寻山犹费几两屐,贮酒真须百斛船。若信王侯等蝼蚁,可因富贵失神仙?惊人亦莫摩铜狄,泰华松风足昼眠。

绰墩树色青如荠,荡里张帆晓镜开。乌目峰高云北下,沙湖波阔水西来。菰{蒋水}打雨鸣还止,皞鳷迎船舞却回。好入桃源张渥画,秪惭杨马是仙才。

先生不折桂,谪去抱何冤。已葬离燕骨,难招入剑魂。旅坟低却草,稚子哭胜猿。冥寞如搜句,宜邀贺监论。青旆低寒水,清笳出晓风。鸟为伤贾傅,马立葬滕公。松柏青山上,城池白日中。一朝今古隔,惟有月明同。

霁景如发蒙,幽人事临眺。山明乍开屏,水净新拭照。百年能几醉,万事付一笑。纶巾称芒屩,持竿坐窈窕。勿谓吾钩直,我意不在钓。独鹤何处来,寒云发清叫。乃以闻天声,和此登皋啸。我亦遗世人,与尔岂殊调。

野寺寒塘晓,游人一梦分。钟残数树月,僧起半岩云。宿鸟惊初见,幽泉落不闻。吟余凭前槛,红叶下纷纷。

辽鹤归来,故乡多少伤心地。寸书不寄。鱼浪空千里。凭仗桃根,说与凄凉意。愁无际。旧时衣袂。犹有东门泪。

渊明不可及,适意惟所之。无食不免乞,折腰乃竟辞。主人必义士,知心如子期。厚馈既赒急,复酌我以卮。谈谐有真味,斯人定能诗。柳惠未失正,鲁男岂可非。学陶何必乞,书此以自贻。

武帐宵寒漏箭传,元戎威望响秦川。机筹整暇一横槊,寒澁何能强比肩。

两月重来月又圆,寺钟惊梦五更残。此情谁遣啼雅觉,飞过东墙代诉寒。

湖上桃花坞,扁舟信往还。浦中浮乳鸭,木抄屾平山。

琴高一去不复见,神仙虽有亦何为。溪鳞佳味自可爱,何必虚名务好奇。

草声真似过田间,唧唧虫催兴未阑。珍重小舆能从我,夜深穿遍竹阴寒。

两度竿头立定夸,回眸举袖拂青霞。尽抛今日贵人样,复振前朝名相家。御史定来休直宿,尚书依旧趁参衙。具瞻尊重诚无敌,犹忆洛阳千树花。心如止水鉴常明,见尽人间万物情。雕鹗腾空犹逞俊,骅骝啮足自无惊。时来未觉权为祟,贵了方知退是荣。只恐重重世缘在,事须三度副苍生。

暑雨湿修竹,凉吹入高檐。鹭洲钟阜如画,霁色为秾纤。槛外藕花无数,妆点休祥嘉应,不觉有秋炎。谪仙堕人世,香雾郁重帘。富才艺,强记览,三万签。须信公侯有种,道义自相渐。此去腰金佩玉,回视依莲泛水,岁月亦何淹。称觞还戏彩,无惜醉厌厌。

醉翁在东堂,为他栽桂树。待将枝条与人折,忆著家中玉色兔。夜看明月海上来,光彩离离入庭户。且问常娥一借观,翁家虽有来无路。常娥对面几万里,不声渐渐西南去。是时翁生怀抱恶,却恨陆机先忆鹤。致令亦念眼迷离,不似傍池能饮啄。始忧兔饥僮失哺,又恐白毛尘土污。仍不如鹤

墙头冉冉新阳露,忽作玲珑玉千树。老蛟偃蹇独避人,卷回飞雪江皋莫。何处鸣禽来龙去脉好音,四月枝垂起黄雾。摧折霜馀初不惧,笑看春光等闲度。百年梦幻欲无言,吹落吹开岂风故。时来荐鼎真偶尔,小住疏篱非不遇。我知天地绝茫茫,无为展转独多虑。为花凄断却回头,尔亦微酸苦

名句推荐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词语查询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