鹧鸪天(燕史君席间和韵)

岸柳阴阴跃锦鳞。
并湖莲子恰尝新。
谁教故岁应官去,会老堂中少个人。
归未久,意弥亲。
吹香不断酒倾银。
行藏判已天公付,且斗而今见在身。

作品评述

《鹧鸪天(燕史君席间和韵)》是宋代李壁创作的一首诗词。该诗的中文译文如下:

岸边垂柳阴密密地跃动着金色的鳞鱼。
并湖莲子刚尝鲜美。
谁告诉故岁已经应该去做官了,
宴会的老堂中却缺少一个人。
刚刚回来,内心充满了亲切之情。
吹过的香气不终断,酒杯中倾泻着银光。
行为和言谈已被天命交付,
而今天见证着这一切的人已经不多。

这首诗词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转的思考,以及对自己所处环境的感慨。诗中描绘了岸边的垂柳和金色的鳞鱼,在这样美好的景色中,湖莲子的味道也显得尤为鲜美。然而,作者的心中却有些遗憾和感叹。谁告诉他新的一年就应该去做官了呢?在宴会的老堂中,少了一个应该在场的人,这让他感到孤独和寂寞。尽管刚刚回来不久,但他对这里的一切充满了亲切之情。吹过的香气不断扑鼻,酒杯中的酒仿佛是银色的。作者意味深长地指出,自己的行为与言谈已受天命安排,而今天见证这一切的人已经不多了。

这首诗词以寥寥数语表达了作者内心深处对时光流转和人生的思考。通过对美好景物的描绘,作者表达了对于瞬间美好的珍惜和对生活的感慨。他展现了一种对于命运的顺从和无奈,以及对于过去和现在的对比和思考。整首诗词凭借着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意境,传递出一种淡淡的忧伤和思绪万千的情感,给读者留下了一种深深的思考和回味。

诗词推荐

锦镜池面溶溶水照空,春风花影落青铜。倚栏拟作机头看,已堕阿师圈{左衤右贵}中。

鹧鸪天

野叟愚痴。一向昏迷。笑呵呵、前事皆非。从前业债,今尽拚离。也不能文,不能酒,不能诗。屏除人事,闭却门儿。于其中、别有儿戏。几般骨董,衮过年时。待参些禅,弹些曲,学些棋。

鹧鸪天

暖脉匀青地上苔,拂尘题柱记花开。海风一夜吹山雨,却送春寒入寺来。

鹧鸪天

清霜夜夜奈寒何,赖是知心有素娥。枉道疏枝不禁笑,主人欢意自无多。

鹧鸪天

太初谈赤松,中古说黄石。笑策导引勋,须鬓白成黑。金华得道人,缀自仙之籍。虽因习堕缘,久悟空为色。泥丸至丹田,盖著半生力。若为鬓与须,白者日加益。陆展余染方,岂固未全得。老聃生世初,鬅鬙头已白。公白才十年,视祟迟半百。纸帐挂斋中,竹奴欹枕侧。染亦无所施,元方

鹧鸪天

道者强名立,清虚隐显深。欲行千里路,别探一般心。景象空天远,何劳意马寻。玄谈通智慧,曩动至从今。

鹧鸪天

社下钟声送客船,凌波挝鼓转沧湾。横烟袅处鸡豚社,落日浓边橘柚山。八表茫茫孤鸟去,万生扰扰一舟闲。湖心行路平如镜,陆地风波却险艰。

鹧鸪天

红叶铺霜撼御阶,绣莲尘蹴衬罗鞋。袖沾莺翅调簧语,堕却衔翘入鬓钗。

鹧鸪天

当时无外守,方物四夷通。列土金河北,朝天玉塞东。自将荆璞比,不与郑环同。正朔虽传汉,衣冠尚带戎。幸承提佩宠,多愧琢磨功。绝域知文教,争趋上国风。

鹧鸪天

自笑是迂儒,诚宜与世疏。左迁犹上疏,薄俸亦抄书。漠漠花侵眼,萧萧发映梳。唯当早休去,幽处卜吾庐。

鹧鸪天

美璞出丛阜,径寸藏尺水。堂堂大导师,钟灵此其地。荒坑名老君,故老说遗事。仙佛势不敌,北面昔所试。烟云龙蛇窟,风雨鬼神会。珍重住山人,净观惬幽邃。半偈起冥晦,径欲裂冠袂。同行一微囅,落日姑整辔。在家固出家,象服何必异。君看童其颠,已落第二义。

鹧鸪天

身入群经作蠹鱼,断编残简伴闲居。不随当世师章句,颇识扬雄善读书。

鹧鸪天

桑颖骚骚麦又萎,雪花如碗雨如丝。老天只解苦黔首,快活贵人那得知。

鹧鸪天

云軿一去远难追,丹鼎埋光固不疑。承露仙人辞汉后,几重深杳隔瑶池。

鹧鸪天

吒吒呀呀如狮子儿,我者里也须勘你。勃勃窣窣似探竿影草,我者里也须疑你。虽然菽麦汾,争奈监落酱里。

鹧鸪天

离骖莫惜暂逡巡,君向池阳我入秦。岁月易抛非曩日,酒杯难得是同人。路经隋苑桥灯夜,江转台城岸草春。此处故交谁见问,为言霜鬓压风尘。

鹧鸪天

昧旦多纷喧,日晏未遑舍。落日余清阴,高枕东窗下。寒槐渐如束,秋菊行当把。借问此何时,凉风怀朔马。已伤归暮客,复思离居者。情嗜幸非多,案牍偏为寡。既乏琅邪政,方憩洛阳社。

鹧鸪天

寂寥桑柘外,秋日赋闲居。天气清行药,溪声和读书。每于幽事遇,不觉世情疏。近复增颓惰,经旬发未梳。

鹧鸪天

大哉圣宣,斯文在兹。帝王之式,古今之师。志则春秋,道由忠恕。贤于尧舜,日月其誉。维时载雍,戢此武功。肃昭盛仪,海宇聿崇。

鹧鸪天

一夜春风拂苑墙,归来何处剩凄凉。汉皋佩冷临江失,金谷楼危到地香。泪脸补痕劳獭髓,舞台收影费鸾肠。南朝乐府休赓曲,桃叶桃根尽可伤。

鹧鸪天

名句推荐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词语查询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