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乌碑

江势今从别处回,断碑无复旧崔嵬。
要知三国当时事,须信重玄此日开。
冻折龟趺春作梦,烂侵鱼腹夜生哀。
鸾停鹄峙何由见,除是波神许载来。

作品评述

《赤乌碑》是一首明代的诗词,作者是马弓。以下是该诗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诗词的中文译文:
江水的流势如今从另一个地方回来,
断裂的碑文不再屹立在原来的崔嵬山上。
要想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
就必须相信今天是玄武神重见天日之时。
被冰冻打破的龟的脚趾似乎做了一个春天的梦,
腐烂的鱼腹在夜晚发出哀鸣。
凤凰停在鹄峙之上,如何才能见到它,
除非是波神允许它驾着波浪而来。

诗意和赏析:
《赤乌碑》通过描绘自然景观和历史典故,表达了作者对历史的思考和对时光流转的感慨。

诗中的江水从别处回来,断碑已不再屹立,描述了时间的变迁和历史的转变。诗人提到要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需要相信今天是玄武神再次显现的日子。这里的玄武神是指古代传说中的神兽,象征着祥瑞和权力。作者以此暗示历史的重要性,强调了对历史的信仰和理解对于认识当下和未来的重要性。

接下来,诗人通过描写自然景物,如龟趾和鱼腹的状态,表达了时光流逝和生命的脆弱。龟趾被冻折,却做了一个春天的梦,暗示着时间的流转和希望的存在。而腐烂的鱼腹在夜晚发出哀鸣,传递了时光的无情和生命的短暂。

最后,诗人以凤凰和鹄峙为象征,表达了希望能够见到凤凰的欲望。然而,诗人提到只有波神允许,凤凰才能驾着波浪而来。这里波神是指掌管水域的神灵,暗示凤凰的出现需要符合自然规律和命运的安排。

整首诗抒发了作者对历史的敬重和对时间流逝的思考,呈现了一种对历史和生命的深思与反思。通过自然景物和神话典故的描绘,诗人以简洁而富有意境的语言,表达了对历史和人生意义的思索。

诗词推荐

落日回潮寂寞,西风老柳萧疎。久客自知津渡,故人不寄音书。

花篮果担更噭呼,巾{左巾右篝去竹}绚烂车骑都。民多逐末少重本,神岂护短仍凭愚。厥初捧楬土与木,继以刀割俄香涂。垂旒绝类河求弁,照乘得匪龙献珠。尝闻邺令沉巫妪,未必顾劭资髯奴。阮瞻著论现变怪,罗支送客逢揶揄。纷纷诛贿及编户,往往求福于朽株。酒肉如山鼓笛譟,尘飞

头白夫妻分无子,谁令兰梦感衰翁。三声啼妇卧床上,一寸断肠埋土中。蜩甲暗枯秋叶坠,燕雏新去夜巢空。情知此恨人皆有,应与暮年心不同。

黑风衮衮六花轻,天列阴岩势欲倾。到此只知肤粟冷,夜深谁听瀑泉声。

一雨饯残热,忻然思杖藜。野田沙鹳立,古木庙鸦啼。失仆行迷路,逢樵负过溪。独游吾有趣,何必问栖栖。

涧户芳烟接水村,乱来归得道仍存。数竿新竹当轩上,不羡侯家立戟门。

冬岭秀乔松,江南飞雪。数朵梅花弄春色。玉颜苍鬓,人似松梅标格。岁寒长不老,人奇绝。簿领余间,长生有道,福寿从今更千百。孙枝浸盛,万卷家传方册。樽前频醉,此宵风月。

长年何事不悲秋,今日天涯愁复愁。故国老槐空寂寂,半天归雁自悠悠。故知庾信多清泪,何事陶潜亦白头。前日家人带楸叶,求身强健更何求。

象环章甫古冠衣,解佩江边结伴嬉。应共游童春浴罢,咏歌乔木错薪辞。

漾水东流旧见经,银潢左界上通灵。此台试向天文觅,阁道中间第几星。

莫风流。莫风流。风流后、有闲愁。花满南园月满楼。偏使我、忆欢游。我忆欢游无计奈,除却且醉金瓯。醉了醒来春复秋,我心事、几时休。

浮云散朝阴,初日动晴煦。行随风叶远,去傍田家路。人间无遽色,马缓有安步。遥识主人舍,青帘出霜树。

十方大地是我一个身便能禁足,十方众生是我一个汉方解护生。禁足也步步不妄行,护生也心心不妄动。

博山炯炯吐香雾,红烛引至更衣处。夜如何其夜漫漫,邻鸡未鸣寒雁度。庭前雪压松桂丛,廊下点点悬纱笼。满堂醉客争笑语,嘈囋琵琶青幕中。

辙鲋活斗升,莫向肆中索。已无秋成望,况复几暮迫。蓉城一小县,舞袖折旋窄。针芒万亩青,席卷一川白。苦肠真食蓼,枵腹思啖柏。蒙袂嗟饥氓,肢箧畏暴容。将怀转壑忧,谁任求刍责。为政推仁心,匹妇无弗获。登途只王命,东西固不择。汉网殊阔疏,挂一直漏百。但令大纲正,潜使

劝君莫过南充路,恐被冯休笑一番。

绝待而灵,无得而名。就位难辨,借功证成。合伴应时节,随事放光明。神歌社舞闲心适,块雨条风乐太平。

赣石三百里,春流十八滩。路从青壁绝,船到半江寒。不是春光好,谁供客子看?犹须一尊渌,并遣百忧宽。

国初已来治蜀者,处置尽自乖崖公。当时奏使便宜敕,不与天下州府同。行之已及八十载,奸宄消伏谁之功。因循至此渐抏敝,有未晓者时相攻。鞭笞小罪亦检察,不许略出常科中。下民知之颇不惧,州县往往藏群凶。侧身敛足未动者,实以累朝恩泽隆。公之初来蜀人喜,慈爱旧熟民情通。

胡卢河畔逢秋雪,疑是风飘白鹤毛。坐客停杯看未定,将军已湿褐花袍。

名句推荐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词语查询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