召还至都门先寄子由

老身倦马河堤永,踏尽黄榆绿槐影。
荒鸡号月未三更,客梦还家得俄倾。
归老江湖无岁月,未填沟壑犹朝请。
黄门殿中奏事罢,诏许来迎先出省。
已飞青盖在河梁,定饷黄封兼赐茗。
远来无物可相赠,一味丰年说淮颍。

作品评述

诗词:《召还至都门先寄子由》
朝代:宋代
作者:苏轼

老身倦马河堤永,
踏尽黄榆绿槐影。
荒鸡号月未三更,
客梦还家得俄倾。

归老江湖无岁月,
未填沟壑犹朝请。
黄门殿中奏事罢,
诏许来迎先出省。

已飞青盖在河梁,
定饷黄封兼赐茗。
远来无物可相赠,
一味丰年说淮颍。

中文译文:

老身倦马河堤永,
疲惫的身躯在河堤上骑马走过,
踏尽黄榆绿槐影。
踩碎了黄榆和绿槐树的倒影。

荒鸡号月未三更,
荒鸡鸣叫,月亮还未升到三更。
客梦还家得俄倾。
作为客人,梦里回到家中,转瞬即逝。

归老江湖无岁月,
回到江湖之中,老去的岁月不再重要,
未填沟壑犹朝请。
尚未填平的沟壑仍然向朝廷请求填平。

黄门殿中奏事罢,
在黄门殿中的奏事已经结束,
诏许来迎先出省。
诏书允许我迎接你先出京。

已飞青盖在河梁,
绿色的帐篷已经飞过河梁,
定饷黄封兼赐茗。
定额的俸禄和黄色的封印兼赐茶。

远来无物可相赠,
远道而来,没有可赠的礼物,
一味丰年说淮颍。
只能说淮河和颍水的丰年景象。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词是苏轼写给子由的,表达了苏轼回到京城的喜悦和思念之情。

首先,诗的开头描述了苏轼疲惫的身躯在河堤上骑马走过,踩碎了黄榆和绿槐树的倒影。这里通过描写疲劳的身体和踩碎的倒影,展现了作者长途跋涉的辛劳和劳累。

接着,诗中描绘了荒鸡鸣叫,月亮还未升到三更的夜晚,作者作为客人,梦里回到家中,但这种归家的喜悦却是短暂而转瞬即逝的。这里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和渴望,以及在客居他乡的孤独和无奈之情。

然后,诗中提到回到江湖之中,老去的岁月不再重要,但尚未填平的沟壑仍然向朝廷请求填平。这里表达了作者对江湖人生的向往和追求,以及他对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的坚持。

最后,诗中描述了诏书允许作者迎接子由先出京,并赐予了定额的俸禄、黄色的封印和茶。这里表达了作者对子由的关心和赞赏,也表达了对子由未来发展的期望。

整首诗词以简洁的语言展现了苏轼对家乡和江湖的思念,以及对子由的关心和期望。通过描绘疲劳、孤独和渴望归家的情感,诗词传达了作者内心的情感和对生活的态度。同时,通过对自然景物和官场礼仪的描写,展示了宋代社会的风貌和人情世故。

这首诗词在情感表达上深情而细腻,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和对个人经历的抒发,展示了苏轼独特的感受和思考。同时,诗词中也流露出作者对家国、社会和人生理想的关注和思考,体现了他作为一位文人士大夫的社会责任感和思想追求。

总体而言,这首诗词通过对个人情感和社会现实的交织描绘,展现了苏轼独特的感悟和对人生价值的思考,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

作者介绍

苏轼(一○三七~一一○一),字子瞻,一字和仲,自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仁宗嘉祐二年(一○五七)进士。六年,试制科,授签书凤翔府节度判官厅事。英宗治平二年(一○六五),除判登闻鼓院,寻试馆职,除直史馆。三年,父洵卒,护丧归蜀。神宗熙宁二年(一○六九),服除,除判官告院兼判尚书祠部,权开封府推官。四年,通判杭州。歷知密州、徐州。元丰二年(一○七九),移知湖州,乌臺诗案狱起,贬黄州团练副使。四年,移汝州团练副使。八年春,得请常州居住,十月知登州。寻召除起居舍人。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迁中书舍人,改翰林学士。四年,知杭州。六年,除翰林学士承旨,寻知颍州。歷知扬州、定州。绍圣元年(一○九四),贬惠州。四年,再贬儋州。徽宗即位,赦还,提举玉局观。建中靖国元年,卒于常州,年六十六(按:轼生于仁宗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时已入公元一○三七年)。孝宗时謚文忠。有《东坡集》四十卷、《后集》二十卷、《和陶诗》四卷等。《宋史》卷三三八有传。 苏轼诗,卷一至卷四六,以清道光刊王文诰《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爲底本,卷四七、四八,以清干隆刊冯应榴《苏文忠诗合注》爲底本。校以宋刊半叶十行本《东坡集》《东坡后集》(残,简称集甲)、宋刊半叶十二行本《东坡集》《东坡后集》(残,简称集乙,集甲、集乙合称集本)、宋眉山刊《苏文忠公文集》(残,简称集丙)、宋黄州刊《东坡先生后集》(残,简称集丁),宋刊《东坡先生和陶渊明诗》(简称集戊)、宋刊《集注东坡先生诗前集》(残,简称集注)、宋嘉泰刊施元之、顾禧《注东坡先生诗》(残,简称施甲)、宋景定补刊施、顾《注东坡先生诗》(残,简称施乙,施甲、施乙合称施本)、宋黄善夫家塾刊《王状元集百家注分类东坡先生诗》(简称类甲)、宋泉州刊《王状元集百家注分类东坡先生诗》(残,简称类乙)、元务本书堂刊《增刊校正王状元集注分类东坡先生诗》(简称类丙,类甲、类乙、类丙,合称类本)、明成化刊《东坡七集》(简称七集)、明万历刊《重编东坡先生外集》(简称外集)、清查慎行《补注东坡编年诗》(简称查注)、清冯应榴《苏文忠诗合注》(简称合注)。参校资料一爲金石碑帖和着录金石诗文的专着的有关部分;一爲清人、近人的苏诗校勘批语,其中有何焯所校清康熙刊《施注苏诗》(简称何校),卢文弨、纪昀所校清干隆刊查注(分别简称卢校、纪校),章钰所校缪荃孙覆明成化《东坡七集》(简称章校)。卷四八所收诗篇除《重编东坡先生外集》外,还分别採自《春渚纪闻》、《侯鲭录》等书,亦据所采各书及有关资料进行校勘。新辑集外诗,编爲第四九卷。起仁宗嘉祐四年己亥十月,公按:谓苏轼还朝,侍宫师按:谓苏洵自眉山发嘉陵,下夔、巫,十二月至荆州作。

诗词推荐

玉钩珠箔。夜凉庭院天垂幕。好风吹动纶巾角。羽扇休挥,已怯絺衣薄。扁舟明日清溪泊。归来依旧情怀恶。为君唤月骖鸾鹤。天近多寒,满引金凿落。

自问王三,你因缘害风,心下何处。怡颜独哂,为死生生死,最分明据。转令神性悟。更慵羡、我夸五裤。愈觉清凉地,皮毛无用,那更忆丝絮。浑身要显之时,这巾衫青白,总是麻布。葫芦贮药,又腋袋经文,拯救人苦。竹携常杖柱,侍自在、逍遥钟吕。道余归去路。烟霞侣。

江山松柏深复深,清风一榻抵千金。人间热恼无处洗,借我一庵聊洗心。

羽檄本宣明,由来□木声。联翩至汉国,迢递入燕营。毛义持书去,张仪韫璧行。曹风虽觉愈,陈草始知名。

锡号翛閒客,山中管白云。自称前进士,人唤故参军。花影供吟课,茶香策睡勋。客来谈外事,去去不烦君。

聚散非常准,古今亦标格。如何无事人,还似未归客。秋风生群林,野水资寒色。谁兮谢寸阴,观彼青山白。冲禅行复行,五叶待时拆。

檐前万点落珠玑,乳燕梁间嫩学飞。水汇百川人迹绝,苔封三径马蹄稀。田塍湓溢禾生耳,薜荔芊绵垣有衣。江上何偿表兴尽,却乘新涨棹舟归。

东篱千古属重阳,此本偏宜夏日长。会得渊明高卧意,故来同占北窗凉。

所高无二丈,盘折数枝悬。两树死一树,多年言万年。节坚全化石,根蠹半盛泉。便可招琴悟,相同把笔传。

秋入房栊夜渐长,纱厨笛簟怯新凉。萤光得意穿帘隙,桐叶知时拂井床。世事本来谁得鹿?人生何处不亡羊?灯前笑向吾儿说,又过铜匜半篆香。

腊月三十夜,髑髅自相骂。阎老索饭钱,汝等怕不怕。龟毛敲兔角,五彩虚空画。正当恁麽时,摩尼谁著价。大年初一日,道闲却成急。自拜梦中人,妄想从谁立。唯我知不知,今古希相识。张三李四歌,草木空祗揖。日月转眼睛,历劫不曾停。三贤与十圣,枉费苦精神。常思达磨老,九年

巫山一何高,骀荡壶中春。玄猿莫遣上山去,偷饮仙浆醉搅人。

孤松郁涧底,老柏生石罅。斗州汉水曲,着此健别驾,审固外体直,为仁正如射。万事春冰融,所贵过者化。雷园阳关酒,葵药纷娅姹。加餐时寄书,相望无几舍。

新剖牙璋出护军,使车归养指江濆。采衣楚国老莱子,白首长安万石君。虎眼波狂征棹忽,鲈鱼鱠美寿杯醺。东南极目无氛祲,不假横戈看阵云。

翠杓银锅_夜游。万灯初上月当楼。溶溶琥碧流匙滑,璨璨蠙珠著面浮。香入手,暖生瓯。依然京国旧风流。翠娥且放杯行缓,甘味虽浓欲少留。

自琐闼以病得请奉祠。卜居青墩。立秋后三日行,舟之前后,如朝霞相映,望之不断也。以长短句记之 扁舟三日秋塘路。平度荷花去。病夫因病得来游。更值满川微雨、洗新秋。去年长恨拿舟晚。空见残荷满。今年何以报君恩。一路繁花相送、过青墩。

冰褪铅华临雪径。竹外清溪,拂晓开妆镜。银烛铜壶斜照影。小楼遮断江云冷。香透罗帏春睡醒。如许才情,肯到枯枝杏。客子新声谁听莹。

舟子方将北,封姨不肯南。去帆冲急浪,古寺隐晴岚。远渚鸦千百,中流鸥两三。短篷聊徙倚,底用客程贪。

荦砍嵚岑转百盘,峡天深处得平宽。秋风策策醾花老,暮雨萧萧稻子寒。仁者乐山心本静,硕人在涧体俱胖。农家不解诗翁趣,只道丰年了纳官。

凋尽朱颜白尽头,神仙富贵两悠悠。胡尘遮断阳关路,空听琵琶奏石州。

名句推荐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词语查询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