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儿媚

霏霏疏影转征鸿。
人语暗香中。
小桥斜渡,西亭深院,水月朦胧。
人间不是藏春处,玉笛晓霜空。
江南树树,黄垂密雨,绿涨薰风。

作品评述

《眼儿媚》是宋代文人宋齐愈所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霏霏疏影转征鸿。
人语暗香中。
小桥斜渡,西亭深院,水月朦胧。
人间不是藏春处,玉笛晓霜空。
江南树树,黄垂密雨,绿涨薰风。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词描述了江南的美景和人间的情愫。诗人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江南的景色,给人以清新、柔美的感受。

诗的开头写道:“霏霏疏影转征鸿”,通过“霏霏疏影”和“征鸿”这两个描写手法,表达了天空中飞翔的候鸟和林间轻盈的阴影,展现了江南秋天的景象。

下一句“人语暗香中”,通过婉转的语言将人们的言谈声与暗香相联系,传达了江南秋天的宜人氛围。人们的言谈交织在空气中,与花香、草香融为一体,构成了一幅充满诗意的画面。

接着,诗人描绘了一个小桥斜渡、西亭深院和水月朦胧的景象,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幽静而迷人的环境中。这里的桥、亭和月色都是江南园林中常见的元素,给人以温馨、宁静的感受。

然而,诗的结尾却带有一丝忧伤。诗人写道:“人间不是藏春处,玉笛晓霜空。”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人世间美好事物的无奈和感慨。人世间的美好并非永久存在,如同玉笛声音消散在清晨的霜气中一样,美好的事物往往是短暂的。

整首诗以自然景色和人情之美为主题,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比喻手法,以细腻的笔触勾勒出江南秋天的美丽景色和人间情感的复杂性。读者在阅读中可以感受到诗人对自然和人生的深刻思考,以及对美好事物短暂性的感慨。这首诗词通过描绘江南的景色和抒发情感,给人带来了一种深沉而又婉约的诗意体验。

诗词推荐

烟城疏雨隔斜阳,一上危楼睇大荒。原宪自贫非苦病,次公未饮已多狂。江帆来往年光度,驿堠东西客意长。最爱南朝风物好,醉魂常梦水云乡。

眼儿

杜燕已归尽,秋莺犹绕林。久为梁国客,不起灞陵心。徒步赴朋馆,远游无橐金。]江君丈人意,莫入楚乡深。

眼儿

湖上晴烟冻未收,湖中佳景可迟留。更临危树看群岫,雪色岚光向酒浮。

眼儿

江上有微径,渔人四五家。野船明细火,宿雁起圆沙。峡口闻猿夜,秋星见客槎。徘徊幽兴尽,更觉在天涯。

眼儿

仲冬严寒,一阳长至。佛祖有机关,俱落第二义。岂不见沩山寂子与香严,未免将泥土里洗。

眼儿

礼乐儒家子,英豪燕赵风。驱鸡尝理邑,走马却从戎。白刃千夫辟,黄金四海同。嫖姚恩顾下,诸将指挥中。别路怜芳草,归心伴塞鸿。邺城新骑满,魏帝旧台空。望阙应怀恋,遭时贵立功。万方如已静,何处欲输忠。

眼儿

天晴盖却屋,乘乾刈却禾。早输王税了,鼓腹唱巴歌。

眼儿

雨集疑为霰,云阴骤欲开。共嗟三白晚,还是一的来。令已忧民切,君当著语催。不应浑似我,形槁亦心灰。

眼儿

门外青山列髻螺,园中花木锦成窠。惭无功业报明主,空占閒居乐事多。

眼儿

胸藏天巧锦云梭,万象都收入网罗。只作虫鱼非磊落,安排手笔写山河。

眼儿

阳林小春醉风日,老面得酒须臾欢。不妨桃李妍冬谷,正要松篁用岁寒。

眼儿

霜露每怀感,江山空复情。老便林室静,坐厌巷童声。尽日都无语,逢人亦强迎。浮生过半百,安用此虚名。

眼儿

绿阴庭院记年时。家人捧寿卮。乐声催拍送腰支。香风匝地衣。清梦断,彩云飞。刘郎今鬓丝。强将杯酒破愁眉。如今触事非。

眼儿

今朝不易得天晴,閒过江西取意行。忽然林外见山色,又向桥边闻水声。绿竹长松间桃李,天然翠幕围罗绮。日暮归舟醉不知,晚风吹过湘江水。

眼儿

晓来联骑踏晴沙,风景苍苍一望赊。几处白云前代寺,数村流水野人家。莺啼别墅春犹在,马到西山日未斜。回首不知归路远,九重宫殿隔烟霞。

眼儿

嗟嗟臣工,敬尔在公。王厘尔成,来咨来茹。嗟嗟保介,维莫之春,亦又何求?如何新畲?于皇来牟,将受厥明。明昭上帝,迄用康年。命我众人:庤乃钱镈,奄观铚艾。

眼儿

一朝禽瘴海,孤影落穷荒。恨极心难雪,愁浓鬓易霜。燕荆歌易水,苏李泣可梁。读到难难际,梅花铁石肠。

眼儿

世业传圭组,江城佐股肱。高斋征学问,虚薄滥先登。讲论陪诸子,文章得旧朋。士元多赏激,衰病恨无能。

眼儿

新秋近,晋公别馆开筵。喜清时、衔杯乐圣,未饶绿野堂边。绣屏深、丽人乍出,坐中雷雨起鹍弦。花暖间关,冰凝幽咽。宝钗摇动坠金钿。未弹了、昭君遗怨,四坐已凄然。西风里、香街驻马,嬉笑微传。算从来、司空惯,断肠初对云鬟。夜将阑、井梧下叶,砌蛩收响悄林蝉。赖得多愁,

眼儿

祖祢勤王国史褒,傅家自有吕虔刀。雄豪结客欺燕侠,憀憛悲秋笑楚骚。奕世动名金鉞贵,出群风格玉山高。诗中敏手兼无敌,射落霜鵰钓得鼇。

眼儿

名句推荐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词语查询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