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子由寄题孔平仲草庵次韵

逢人欲觅安心法,到处先为问道庵。
卢子不须従若士,盖公当自过曹参。
羡君美玉经三火,笑我枯桑困八蚕。
犹喜大江同一味,故应千里共清甘。
二虫君不见水马儿,步步逆流水。
大江东流日千里,此虫趯趯长在此。
君不见鷃滥堆,决起随冲风。
随风一去宿何许,逆风还落蓬蒿中。
二虫愚智俱莫测,江边一笑无人识。

作品评述

诗词:《和子由寄题孔平仲草庵次韵》
朝代:宋代
作者:苏轼

逢人欲觅安心法,
到处先为问道庵。
卢子不须従若士,
盖公当自过曹参。

羡君美玉经三火,
笑我枯桑困八蚕。
犹喜大江同一味,
故应千里共清甘。

二虫君不见水马儿,
步步逆流水。
大江东流日千里,
此虫趯趯长在此。

君不见鷃滥堆,
决起随冲风。
随风一去宿何许,
逆风还落蓬蒿中。

二虫愚智俱莫测,
江边一笑无人识。

中文译文:
逢见他人时,想要寻找心灵的安宁之法,
无论到哪里,首先会问及道庵。
卢子不必跟从像你这样的士人,
因为盖公(指孔子)本应自行前往曹参处。

羡慕你拥有美玉,经历了三次火炼,
而我却笑自己像干枯的桑树一样困顿,只能孤单度过八个蚕茧。
仍然喜欢大江的清甜滋味,因此应该和你一同千里共同品味。

你是否看到了水面上的马儿,
它们步步逆流而行。
大江东流,每日行进千里,
而这些小虫却一直在此处不停地前进。

你是否见过淹没的小鸟堆,
它们在决口处起伏,随着冲击的风浪。
随风一去,宿在何处?
逆风吹来,它们又落在蓬蒿之中。

这两只小虫的愚蠢和智慧都无法预料,
它们在江边笑着,却无人能认识它们。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是苏轼的《和子由寄题孔平仲草庵次韵》。诗中通过对心灵追求和境遇的对比,表达了诗人的思考和感慨。

首先,诗人追求内心的宁静与安宁,希望找到一种能够让自己安心的方法。他到处寻求,首先向孔子的庵庙请教,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崇敬。

接着,苏轼以自己与卢仝的对比,展现了对卢仝的羡慕和自嘲。卢仝被比作美玉,经历了三次磨炼,而诗人自己则像是干枯的桑树一样困顿,只能孤独地度过八个蚕茧。这里表达了诗人对卢仝才华的赞赏和对自己才华的无奈。

然后,诗人又表达了对大江的喜爱和向往。他喜欢大江的清甜滋味,并认为自己应该与卢仝一同品味千里江水的甘甜。这里大江象征着宽广的世界和人生的道路,诗人表达了对自由自在、追求美好的生活的向往。

接下来,诗人以水马和淹没的小鸟为象征,描绘了逆流和随风的景象。水马步步逆流,象征着逆境中的奋斗和坚持;淹没的小鸟随冲风起伏,象征着顺境中的摇摆和不定。通过这种对比,诗人表达了人生中逆境和顺境的变幻无常,以及人们在变幻中的追寻和坚持。

最后,诗人描述了两只小虫的情景。这两只小虫愚蠢而智慧,无人能够理解它们。这里可以理解为诗人对自己的自嘲,也可以理解为对人生智慧的思考。人们在追求和探索的过程中,有时会感到迷茫和无助,智慧也常常被误解和无人理解。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内心追求和境遇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人生和世界的思考和感慨。诗中运用了对比和象征等修辞手法,展示了苏轼独特的诗意和才华。

作者介绍

苏轼(一○三七~一一○一),字子瞻,一字和仲,自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仁宗嘉祐二年(一○五七)进士。六年,试制科,授签书凤翔府节度判官厅事。英宗治平二年(一○六五),除判登闻鼓院,寻试馆职,除直史馆。三年,父洵卒,护丧归蜀。神宗熙宁二年(一○六九),服除,除判官告院兼判尚书祠部,权开封府推官。四年,通判杭州。歷知密州、徐州。元丰二年(一○七九),移知湖州,乌臺诗案狱起,贬黄州团练副使。四年,移汝州团练副使。八年春,得请常州居住,十月知登州。寻召除起居舍人。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迁中书舍人,改翰林学士。四年,知杭州。六年,除翰林学士承旨,寻知颍州。歷知扬州、定州。绍圣元年(一○九四),贬惠州。四年,再贬儋州。徽宗即位,赦还,提举玉局观。建中靖国元年,卒于常州,年六十六(按:轼生于仁宗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时已入公元一○三七年)。孝宗时謚文忠。有《东坡集》四十卷、《后集》二十卷、《和陶诗》四卷等。《宋史》卷三三八有传。 苏轼诗,卷一至卷四六,以清道光刊王文诰《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爲底本,卷四七、四八,以清干隆刊冯应榴《苏文忠诗合注》爲底本。校以宋刊半叶十行本《东坡集》《东坡后集》(残,简称集甲)、宋刊半叶十二行本《东坡集》《东坡后集》(残,简称集乙,集甲、集乙合称集本)、宋眉山刊《苏文忠公文集》(残,简称集丙)、宋黄州刊《东坡先生后集》(残,简称集丁),宋刊《东坡先生和陶渊明诗》(简称集戊)、宋刊《集注东坡先生诗前集》(残,简称集注)、宋嘉泰刊施元之、顾禧《注东坡先生诗》(残,简称施甲)、宋景定补刊施、顾《注东坡先生诗》(残,简称施乙,施甲、施乙合称施本)、宋黄善夫家塾刊《王状元集百家注分类东坡先生诗》(简称类甲)、宋泉州刊《王状元集百家注分类东坡先生诗》(残,简称类乙)、元务本书堂刊《增刊校正王状元集注分类东坡先生诗》(简称类丙,类甲、类乙、类丙,合称类本)、明成化刊《东坡七集》(简称七集)、明万历刊《重编东坡先生外集》(简称外集)、清查慎行《补注东坡编年诗》(简称查注)、清冯应榴《苏文忠诗合注》(简称合注)。参校资料一爲金石碑帖和着录金石诗文的专着的有关部分;一爲清人、近人的苏诗校勘批语,其中有何焯所校清康熙刊《施注苏诗》(简称何校),卢文弨、纪昀所校清干隆刊查注(分别简称卢校、纪校),章钰所校缪荃孙覆明成化《东坡七集》(简称章校)。卷四八所收诗篇除《重编东坡先生外集》外,还分别採自《春渚纪闻》、《侯鲭录》等书,亦据所采各书及有关资料进行校勘。新辑集外诗,编爲第四九卷。起仁宗嘉祐四年己亥十月,公按:谓苏轼还朝,侍宫师按:谓苏洵自眉山发嘉陵,下夔、巫,十二月至荆州作。

诗词推荐

芭蕉不展丁香结,匆匆过了春三。罗衣花下倚娇憨。玉人吹笛,眼底是江南。  最是酒阑人散后,疏风拂面微酣。树犹如此我何堪?离亭杨柳,凉月照毵毵。

卢扁不世出,死生非在人。草木孕妙理,金玉潜至神。用之固有序,品制非君臣。世之挟术者,不啻空中尘。悉以利自售,幽枉何由伸。韫公药之师,所得无非真。构堂备观寂,榜墨如堆云。再味维摩言,深悯芭蕉身。我病众生病,当推病之因。诸幻起诸妄,勿药常欣欣。

短牋欣见小龙蛇,谏省安装颁越岭茶。瓷缶秘香蒙翠箬,蜡封承印湿丹砂。清风洒落曾谁比,正味森严更可嘉。堪笑云台方忍睡,强行松径嚼新芽。

江南牡丹凡有几,德安打头歙为二。金陵旧物间有之,池阳吴郡皆居次。地近京畿种偏好,鄂城栽接不草草。舂土筛泥绕画栏,石甃方坛净如扫。当头第一带鞓红,腻紫娇黄别作丛。盘盂擎出最迎日,碧玉万片藏春风。宝叶丝丝带缕金,锦斑酒晕问攒心。翻腾栀茜乱朱粉,样各数名分浅深。

楼平叠巘。瞰瀛海、波三面。碧云扫尽,桂轮滉玉,鲸波张练。化出无边宝界,是名壮观。追游汗漫,顾少借,长风便。麻姑相顾,□然笑指,寒潮清浅。顿觉蓬莱方丈,去人不远。

我昔读书夜达晨,膏烛且尽继以薪。年来渐知得力处,箪瓢陋巷忘其贫。尔曹有身须自立,幸逃薪水共朝夕。不于文章自勤苦,长大始悔何益。

平生诗句多山水,谪宦谁知是胜游。南下阌乡三百里,泉声相送到商州。

岁云暮。叹光阴苒苒能几许。江梅尚怯馀寒,长安信音犹阻。春风无据。凭阑久,欲去还凝伫。忆溪边月下徘徊,暗香疏影庭户。朝来冻解霜消,南枝上,香英数点微露。把酒看花,无言有泪,还是那时情绪。花依旧、晨妆何处。谩赢得、花前愁千缕。尽高楼、画角频吹,任教纷纷飞絮。

昏眼迷烟雨,修眉隐树林。杜鹃知夜半,蟋蟀俟秋音。静悟平生事,閒思万古心。嗟跎七十五,既往莫追寻。

昔公调鼎实,指顾九庙尊。郡国富士马,于今开塞垣。谁能起公死,为国守北门。

绿舆初下玉龟山,小驻黄堂相府莲。上客居多天下士,主人况自地行仙。九光霞里闻谭笑,三素云中度管弦。来岁日边桃荐碧,帝觞应共醉钧天。

溪上和风吹薄云,溪边花木亦欣欣。州人未散烦携酒,行乐先须让使君。

夜半三更来讨火,我骂你兮你骂我。相唤相呼归未归,也有无衣草里坐。

壮杉耄桧护嵌空,飞堕蜿蜒白玉虹。莫道隔凡元有柱,胡麻流出石矼东。

大地绝纤埃,何人眼不开。始随芳草去,又逐落花回,羸鹤翘寒木,狂猿啸古台。长沙无限意。

右殿当年欲葺时,槎牙高桧碍檐榱。人间斤斧难容手,天上风雷为转枝。烟色并来春益重,月华饶得夜相宜。真皇一驻銮与赏,從此声名四海知。

林下虽无倾国艳,枝头疑有返魂香。新妆未肯随时改,犹是当年汉额黄。

园林春去自无欢,宴幕经旬掩客盘。雾野关河非意失,晓楼风雨不时寒。空梁燕湿休矜舞,曲沼蛙鸣且为官。嵩少归心堪怅望,紫芝赪桂老琼峦。

林间幽鸟吸枯槎,落尽寒潮一涧沙。独林桥西游子宿,酒旗斜日两三家。

过眼光阴又岁穷,相看父子一尊同。春回雨点溪声里,人醉梅花烛影中。汝趁暄和朝北阙,我扶衰病见东风。弟兄努力思报国,放我沧浪作钓翁。

名句推荐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词语查询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