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盐井

?井有十四,自山下至山上,其十三井常空,盛夏水涨,则盐泉迤逦迁去,常去于江水之所不及。
?五行水本咸,安择江与井。
如何不相入,此意复谁省。
人心固难足,物理偶相逞。
犹嫌取未多,井上无闲绠。

作品评述

《诸葛盐井》是苏轼的一首诗词,描写了诸葛县盐泉的特殊之处。以下是该诗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译文:
诸葛县的盐井有十四口,从山下一直延伸到山上,其中十三口井通常都是空的。在盛夏时节,水涨起来,盐泉就会迁移到其他地方,常常流入江水无法及及的地方。五行水本是咸的,为何选择江水和井水不相混合呢?这个意义又由谁来体会呢?人心固然难以捉摸,物理现象也偶尔显现。尽管盐泉的取用不多,但井上却没有闲置的绳索。

诗意:
《诸葛盐井》通过描写盐井的特殊情况,抒发了诗人对自然界和人性的思考。盐泉的迁移和井水与江水的不相混合,反映了自然界中水的特性和物理现象。与此同时,诗人也触发了对人心的思考,认为人心难以捉摸,物理与人性之间的关系也常常呈现出偶然性。尽管盐泉的取用并不多,但这并不妨碍人们对其的珍视和管理。

赏析:
这首诗词以盐井为背景,通过描写盐泉的特殊现象,展示了苏轼对自然和人性的思考。诗人通过对盐井特殊现象的描绘,突显了自然界的奇妙和人类对其的无法完全掌控。同时,诗人对人心的思考表达了对人性难以捉摸和多变的认识。整首诗以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了复杂的主题,展示了苏轼的才华和洞察力。

诗词《诸葛盐井》通过对盐井特殊现象的描绘,表达了对自然界和人性的思考,以及对复杂现象的洞察。它充满了哲理和隐喻,引发读者对自然和人性的深入思考。

作者介绍

苏轼(一○三七~一一○一),字子瞻,一字和仲,自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仁宗嘉祐二年(一○五七)进士。六年,试制科,授签书凤翔府节度判官厅事。英宗治平二年(一○六五),除判登闻鼓院,寻试馆职,除直史馆。三年,父洵卒,护丧归蜀。神宗熙宁二年(一○六九),服除,除判官告院兼判尚书祠部,权开封府推官。四年,通判杭州。歷知密州、徐州。元丰二年(一○七九),移知湖州,乌臺诗案狱起,贬黄州团练副使。四年,移汝州团练副使。八年春,得请常州居住,十月知登州。寻召除起居舍人。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迁中书舍人,改翰林学士。四年,知杭州。六年,除翰林学士承旨,寻知颍州。歷知扬州、定州。绍圣元年(一○九四),贬惠州。四年,再贬儋州。徽宗即位,赦还,提举玉局观。建中靖国元年,卒于常州,年六十六(按:轼生于仁宗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时已入公元一○三七年)。孝宗时謚文忠。有《东坡集》四十卷、《后集》二十卷、《和陶诗》四卷等。《宋史》卷三三八有传。 苏轼诗,卷一至卷四六,以清道光刊王文诰《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爲底本,卷四七、四八,以清干隆刊冯应榴《苏文忠诗合注》爲底本。校以宋刊半叶十行本《东坡集》《东坡后集》(残,简称集甲)、宋刊半叶十二行本《东坡集》《东坡后集》(残,简称集乙,集甲、集乙合称集本)、宋眉山刊《苏文忠公文集》(残,简称集丙)、宋黄州刊《东坡先生后集》(残,简称集丁),宋刊《东坡先生和陶渊明诗》(简称集戊)、宋刊《集注东坡先生诗前集》(残,简称集注)、宋嘉泰刊施元之、顾禧《注东坡先生诗》(残,简称施甲)、宋景定补刊施、顾《注东坡先生诗》(残,简称施乙,施甲、施乙合称施本)、宋黄善夫家塾刊《王状元集百家注分类东坡先生诗》(简称类甲)、宋泉州刊《王状元集百家注分类东坡先生诗》(残,简称类乙)、元务本书堂刊《增刊校正王状元集注分类东坡先生诗》(简称类丙,类甲、类乙、类丙,合称类本)、明成化刊《东坡七集》(简称七集)、明万历刊《重编东坡先生外集》(简称外集)、清查慎行《补注东坡编年诗》(简称查注)、清冯应榴《苏文忠诗合注》(简称合注)。参校资料一爲金石碑帖和着录金石诗文的专着的有关部分;一爲清人、近人的苏诗校勘批语,其中有何焯所校清康熙刊《施注苏诗》(简称何校),卢文弨、纪昀所校清干隆刊查注(分别简称卢校、纪校),章钰所校缪荃孙覆明成化《东坡七集》(简称章校)。卷四八所收诗篇除《重编东坡先生外集》外,还分别採自《春渚纪闻》、《侯鲭录》等书,亦据所采各书及有关资料进行校勘。新辑集外诗,编爲第四九卷。起仁宗嘉祐四年己亥十月,公按:谓苏轼还朝,侍宫师按:谓苏洵自眉山发嘉陵,下夔、巫,十二月至荆州作。

诗词推荐

塞北风沙涨帽檐,路经灰洞十分添。据鞍莫问尘多少,马耳冥蒙不见尖。

冶城迤逦过清凉,城脚连云一带长。佛寺仙宫更游苑,杖藜知费几诗章。

宿雨新晴天色好。秾李夭桃,一霎都开了。燕子归来深院悄。柳绵铺迳无人扫。咫尺莺花还又老。绿入闲阶,只有青青草。参揣前期谁可表。此情不语知多少。

循行修竹林,爱此晚色净。萧然抱清节,每见敢不敬。香闻遥风度,阴过微月映。渭川游未能,吁嗟子方病。

一别异生死,三年能几时。埋玉不可见,拱木徒兴悲。通老奉香火,坐阅岁月移。圆颇点飞霜,夷旷真吾师。

磑舍临湍濑,罾船聚小潭。山形寒渐瘦,雪意暮方酣。久客情怀恶,频来道路谙。家山空怅望,无梦到江南。

水南水北重重柳,山後山前处处梅。未即此身随物化,年年长趁此时来。

兴王不患无功业,贼乱常忧在岁寒。能缓阿瞒移鼎手,长鋋此日愧渔竿。

铁瓮城头马乱嘶,金陵城下砲如飞。黑风卷地鼓鼙急,昨夜常州又受围。

三秋万里五溪行,风里孤云不计程。若念猩猩解言语,放生先合放猩猩。

自为山中归,屡见岁华易。不问眉间黄,唯观鼻端白。水石尽成趣,渔樵或争席。尘世未归人,营营复何益。

似醉如慵一水心,斜阳欲暝彩云深。清明月照羞无语,凉冷风吹势不禁。曾向楚台和雨看,只于吴苑弄船寻。当时为汝题诗遍,此地依前泥苦吟。

挤进车门勇难当,前呼后拥甚堂皇。身成板鸭干而扁,可惜无人下箸尝。头尾嵌,四边镶,千冲万撞不曾伤。并非铁肋铜筋骨,匣晨磁瓶厚布囊。

先生自卫客西畿,乐道安间绝世机。再命初筵终不起,独甘穷巷寂无依。贯穿百代尝探古,吟咏千篇亦造微。珍重相知忽相访,醉和风雨夜深归。

古观岑且寂,幽人情自怡。一来包山下,三宿湖之湄。况此深夏夕,不逢清月姿。玉泉浣衣后,金殿添香时。客省高且敞,客床蟠复奇。石枕冷入脑,笋席寒侵肌。气清寐不著,起坐临阶墀。松阴忽微照,独见萤火芝。素鹤警微露,白莲明暗池。窗棂带乳藓,壁缝含云蕤。闻磬走魍魉,见烛

棹倚隋家旧院墙,柳金梅雪扑檐香。朱楼映日重重晚,碧水含光滟滟长。八斗已闻传姓字,一枝何足计行藏。声名官职应前定,且把旌麾入醉乡。

我生甲申岁,同岁知几人。十中无一在,使我涕陨巾。尝试屈指数,谁登要路津。不过五六辈,踪迹半已陈。其一最先达,进为国大臣。宠荣无与比,近亦以讣闻。顾我何为者,本是陇亩民。持橐已过分,寿更近七旬。独恨苦拘缚,归志不得申。天复放我归,遂此自由身。湖山堪寓目,风月

勇退归来适旧游,家林禾黍一成秋。黄芦雪照沙头屋,明月波浮江口舟。耕道谁从夫子后,逃禅今与老僧俦。些桑试问陶彭泽,风味真醇相肖不。

梅里寻酸却得香,舌根未举鼻先尝。算来大似输他眼,老去犹堪玩雪霜。

端明仙去谱犹存,珍重君侯拂藓痕。法石白虽无一颗,太仓红已饱千村。

名句推荐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词语查询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