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游

寺忆曾游处,桥怜再渡时。
江山如有待,花柳自无私。
野润烟光薄,沙暄日色迟。
客愁全为减,舍此复何之?

作品评述

后游翻译及注释

翻译
想起以前曾经游览过的修觉寺和桥,这次重游对桥和寺都更生爱怜之情。
美好的江山好像也在那儿等着我的;花也绽笑脸,柳也扭柔腰,无私地奉献着一切,欢迎我再度登临。
清早薄如轻纱的晨曦,滋润着大地,原野像浸透了酥油;傍晚滞留大地的余晖,迟迟不退,沙地闪闪发光。
看了如此美好的景色,在外作客的愁闷完全减消了,除了这儿还要往哪儿去呢?

注释
⑴后游:即重游(修觉寺)。
⑵曾(céng):一作“新”,一作“重”。
⑶怜:爱。
⑷有待:有所期待。《礼记·儒行》:“爱其死,以有待也;养其身,以有为也。”
⑸烟光:云霭雾气。唐元稹《饮致用神曲酒三十韵》:“雪映烟光薄,霜涵霁色冷。”
⑹暄(xuān):暖。
⑺此:指修觉寺。复何之:又去往哪里呢。

后游赏析

  《后游》是杜甫重游修觉寺时的作品。由于心态的不同,旧地重游往往会有绝异的感受,在《游修觉寺》中,杜甫客愁重重,在《后游》中,杜甫却又客愁全减。诗人带着游修觉寺的回忆跨过可爱的小桥再次登山访古刹。在诗人看来,壮丽秀美的山川好像等着诗人或游客去登临纵目,斗艳作姿的花柳无私地盼望着诗人或游客去领略欣赏。

  “寺忆曾游处,桥怜再渡时。”寺和桥都是曾游之地,诗人再游时对桥和寺都更生爱怜之情。这两句采取倒装句式,将宾语的“寺”和“桥”提到谓语动词“忆”与“怜”前,突出游览的处所,将对景物的深厚感情和盘托出,点出后游在感情上的深进。

  头两句从写诗人对“寺”、“桥”有情,“江山如有待,花柳自无私”两句则转入写此地山水草木也都对诗人有情,正是人有意,物有情。这两句诗是很有含蕴的,它透露了诗人对世态炎凉的感慨。弦外之音是大自然是有情的、无私的,而人世间却是无情的、偏私的。

  “野润烟光薄,沙暄日色迟。”诗人在概叙了江山花柳之情后,又具体描绘晨景和晚景两幅画面。这两句表明了时间的推移,诗人从早到暮在此,可见流连之久,又从侧面说明了景色之美。

  全诗以感慨作结:“客愁全为减,舍此复何之?”表面看来好像这仍是赞美此处风景绝佳,其实,这正是诗人心中有愁难解,强作豁达之语。杜甫流落西南山水间,中原未定,干戈不止,山河破碎,民生多艰,满腔愁愤,无由排解,只好终日徜徉于山水之间,所以减愁两字是以喜写悲,益增其哀。

  这首诗写得表面豁达,实则沉郁,只是以顿挫委曲之态来表现这样的情感。正因为如此,才产生更为感人的效果。此诗采用散文句式,而极为平顺自然。这一种创新,对后世尤其是宋代诗人的影响颇大。

后游创作背景

  此诗当作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年)。杜甫于上元二年春曾一度到新津(今属四川),游修觉寺,写了《游修觉寺》诗。同年再次游修觉寺即写了这首《后游》。

作者介绍

杜甫,字子美,其先襄阳人,曾祖依艺为巩令,因居巩。甫天宝初应进士,不第。后献《三大礼赋》,明皇奇之,召试文章,授京兆府兵曹参军。安禄山陷京师,肃宗即位灵武,甫自贼中遯赴行在,拜左拾遗。以论救房琯,出为华州司功参军。关辅饥乱,寓居同州同谷县,身自负薪采梠,餔糒不给。久之,召补京兆府功曹,道阻不赴。严武镇成都,奏为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赐绯。武与甫世旧,待遇甚厚。乃于成都浣花里种竹植树,枕江结庐,纵酒啸歌其中。武卒,甫无所依,乃之东蜀就高适,既至而适卒。是岁,蜀帅相攻杀,蜀大扰。甫携家避乱荆楚,扁舟下峡,未维舟而江陵亦乱。乃泝沿湘流,游衡山,寓居耒阳,卒年五十九。元和中,归葬偃师首阳山,元稹志其墓。天宝间,甫与李白齐名,时称李杜。然元稹之言曰:“李白壮浪纵恣,摆去拘束,诚亦差肩子美矣。至若铺陈终始,排比声韵,大或千言,次犹数百,词气豪迈,而风调清深,属对律切,而脱弃凡近,则李尚不能歷其藩翰,况堂奥乎?”白居易亦云:“杜诗贯穿古今,尽工尽善,殆过于李。”元、白之论如此,盖其出处劳佚,喜乐悲愤,好贤恶恶,一见之于诗,而又以忠君忧国,伤时念乱为本旨。读其诗,可以知其世,故当时谓之诗史。旧集诗文共六十卷,今编诗十九卷。 杜甫,字子美,其先襄阳人,曾祖依艺为巩令,因居巩。甫天宝初应进士,不第。后献三大礼赋,明皇奇之,召试文章,授京兆府兵曹参军。安禄山陷京师,肃宗即位灵武,甫自贼中遯赴行在,拜左拾遗,以论救房琯,出为华州司功参军,关辅饥乱,寓居同州同谷县,身自负薪采梠,餔糒不给。久之,召补京兆府功曹,道阻不赴。严武镇成都,奏为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赐绯,武与甫世旧,待遇甚厚,乃于成都浣花里种竹植树,枕江结庐,纵酒啸歌其中。武卒,甫无所依,乃之东蜀就高适,既至而适卒。是岁,蜀帅相攻杀,蜀大扰。甫携家避乱荆楚,扁舟下峡,未维舟而江陵亦乱,乃泝沿湘流,游衡山,寓居耒阳,卒年五十九。元和中,归葬偃师首阳山,元稹志其墓。天宝间,甫与李白齐名,时称李杜。然元稹之言曰:李白壮浪纵恣,摆去拘束,诚亦差肩子美矣。至若铺陈终始,排比声韵,大或千言,次犹数百,词气豪迈,而风调清深,属对律切,而脱弃凡近,则李尚不能歷其藩翰,况堂奥乎?白居易亦云:杜诗贯穿古今,尽工尽善,殆过于李。元、白之论如此,盖其出处劳佚,喜乐悲愤,好贤恶恶,一见之于诗,而又以忠君忧国,伤时念乱为本旨。读其诗,可以知其世,故当时谓之诗史。旧集诗文共六十卷,今编诗十九卷。 杜甫,字子美,其先襄阳人,曾祖依艺为巩令,因居巩。甫天宝初应进士,不第。后献三大礼赋,明皇奇之,召试文章,授京兆府兵曹参军。安禄山陷京师,肃宗即位灵武,甫自贼中遯赴行在,拜左拾遗,以论救房琯,出为华州司功参军,关辅饥乱,寓居同州同谷县,身自负薪采梠,餔糒不给。久之,召补京兆府功曹,道阻不赴。严武镇成都,奏为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赐绯,武与甫世旧,待遇甚厚,乃于成都浣花里种竹植树,枕江结庐,纵酒啸歌其中。武卒,甫无所依,乃之东蜀就高适,既至而适卒。是岁,蜀帅相攻杀,蜀大扰。甫携家避乱荆楚,扁舟下峡,未维舟而江陵亦乱,乃泝沿湘流,游衡山,寓居耒阳,卒年五十九。元和中,归葬偃师首阳山,元稹志其墓。天宝间,甫与李白齐名,时称李杜。然元稹之言曰:李白壮浪纵恣,摆去拘束,诚亦差肩子美矣。至若铺陈终始,排比声韵,大或千言,次犹数百,词气豪迈,而风调清深,属对律切,而脱弃凡近,则李尚不能歷其藩翰,况堂奥乎?白居易亦云:杜诗贯穿古今,尽工尽善,殆过于李。元、白之论如此,盖其出处劳佚,喜乐悲愤,好贤恶恶,一见之于诗,而又以忠君忧国,伤时念乱为本旨。读其诗,可以知其世,故当时谓之诗史。旧集诗文共六十卷,今编诗十九卷。

诗词推荐

四朝忧国鬓如丝,龙马精神海鹤姿。天上玉书传诏夜,阵前金甲受降时。曾经庾亮三秋月,下尽羊昙两路棋。惆怅旧堂扃绿野,夕阳无限鸟飞迟。

抒情

昔有隐君子,中年洛阳居。击壤歌太平,洛人为结庐。名曰安乐窝,花间行小车。昔有贤宰相,退休寓洛都。心乎爱此老,卜邻同里闾。买园广其宅,至今传画图。贤宰富彦国,隐君邵尧夫。走也非隐君,贤宰今不无。草草白云庵,隙地日自锄。欲筑三两亭,冠盖延朋徒。劝君可绿蚁,揣己

抒情

闲来便是日侵阶,窗下棋枰林下林。晓解扁舟又南去,百年还得几回来。

抒情

闻道君家琥珀霞,杭州那更说梨花。樱桃颗颗堪持比,换取一尊来水涯。

抒情

芳姿蕙态,笑人间、脂粉寻常红白。大抵风流天也惜,赋与梅魂兰魄。元相名姝,谢家尤物,缥缈真仙格。朝来酒恶,可人一笑冰释。韩郎老矣情怀,鬓丝禅榻,花落茶烟湿。心字殷勤通一线,千劫消磨不得。被底春温,尊前风味,回首伤春客。却愁云散,等闲好梦难觅。

抒情

髻拥春云松玉钗,眉淡秋山羞镜台。海棠开未开?粉郎来未来?

抒情

支颐独立到栖鸦,送了虚廊日却斜。冷蝶不知时节晚,伶仃犹自抱寒花。

抒情

朋旧多随秋叶风,与君心赏向来同。十年相忆头先白,万里重分途更穷。莼菜虽堪夸洛下,酒樽终是忆江东。自从学道全无梦,直待亲逢紫陌中。

抒情

归途未信欲斜阳,只怪行人影转长。松寿已高犹绿发,枫年方少更红裳。秋光便是天金谷,画本偷归我锦囊。只怨冲寒叹行役,青鞋布袜却芬香。

抒情

罗縠单衣。可裂而绝。三尺屏风。可超而越。鹿虑之剑。可负而拔。

抒情

乌柏微丹菊渐开,天高风送雁声哀。诗情也似并刀快,翦得秋光入卷来。

抒情

事业生扶汉,英灵死芘吴,明知盖世烈,正速阖门诛。日月夷黄道,乾坤衍赤符。空令百世下,叹息用心无。

抒情

留吴几两月,每见若亲知。却恨临行日,相寻不见师。黄花篱下酒,白发坐中诗。别后频思忆,书成欲寄谁。

抒情

雁字书空极劲遒,江流东去不流愁。梦归破屋南山下,身落寒沙古渡头。雪意已坚狂问酒,风威未厉懒添裘。土人识得沧浪客,特地相期剧醉留。

抒情

家居愈老厌拘缠,旅舍僧房意自便。乞菜作羹殊有味,借床小憩即成眠。

抒情

外族长安盛,尊名永乐崇。初陵凄草露,旧殿閴椒风。鞏树迷凶仗,周原掩寿宫。圣君悲望处,泪雨泣重瞳。

抒情

相送自崖返,忍看骑马回。故情真独厚,叠鼓未须催。此去无三舍,相留尽一杯。风林如惜别,摵摵暮声哀。

抒情

间世生贤宰,同心奉至尊。功高开北第,机静灌中园。入并蝉冠影,归分骑士喧。窗闻汉宫漏,家识杜陵源。献替常焚藁,优闲独对萱。花香逐荀令,草色对王孙。有地先开阁,何人不扫门。江湖难自退,明主托元元。

抒情

凤衔新诏降恩华,又见旌旗出浑家。故吏来辞辛属国,精兵愿逐李轻车。毡裘君长迎风驭,锦带酋豪踏雪衙。其奈明年好春日,无人唤看牡丹花。

抒情

风烟两人借,此岭复南岗。阴石无霜滑,寒梅未雪香。逢山贪看画,得句不成章。月下门须掩,多应说短长。

抒情

名句推荐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词语查询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