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玉以诗见邀同刁丈游金山

君年甲子未相逢,难向君前说老翁。
更有方瞳八十一,奋衣矍铄走山中。

作品评述

《子玉以诗见邀同刁丈游金山》是苏轼所写的一首宋代诗词。这首诗词表达了苏轼向子玉邀请刁丈一起游玩金山的心情,并对刁丈的高龄和精神状态表示赞叹。

诗词中文译文:
子玉以诗邀请刁丈同游金山,
我们长久未能相见,
难以在你面前谈论年迈的感受。
但我听说你已经八十一岁了,
却依然精神焕发,行动敏捷地走在山中。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词展示了苏轼对刁丈的敬佩和钦佩之情。诗人苏轼向子玉发出邀请,希望与刁丈一同游览金山。然而,由于一些原因,他们很长时间没有见面,无法在面前亲自谈论年迈的体悟和经历。尽管如此,苏轼听说刁丈已经八十一岁,但他仍然精神矍铄,活力四溢地在山中行走。

这首诗词表达了对刁丈高龄的敬重和对他精神状态的钦佩。刁丈的高龄并没有使他沉沦于衰老,相反,他的精神焕发和行动敏捷让苏轼感到惊叹。这种对生命力和热情的赞美,反映了苏轼对刁丈不屈不挠的精神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的赞赏。

这首诗词通过对刁丈的描写,间接表达了对长者的敬仰和对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的崇尚。它提醒人们应该珍视年长者的智慧和经验,并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中的挑战,不论年龄如何都要保持奋发向前的精神。诗词中的金山象征着美好的目标和追求,是人们追寻幸福和成功的象征。

总之,这首诗词通过对刁丈的赞美,展现了苏轼对高龄者的敬重和对积极生活态度的崇尚,同时也传达了追求理想和幸福的积极向上的精神。

作者介绍

苏轼(一○三七~一一○一),字子瞻,一字和仲,自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仁宗嘉祐二年(一○五七)进士。六年,试制科,授签书凤翔府节度判官厅事。英宗治平二年(一○六五),除判登闻鼓院,寻试馆职,除直史馆。三年,父洵卒,护丧归蜀。神宗熙宁二年(一○六九),服除,除判官告院兼判尚书祠部,权开封府推官。四年,通判杭州。歷知密州、徐州。元丰二年(一○七九),移知湖州,乌臺诗案狱起,贬黄州团练副使。四年,移汝州团练副使。八年春,得请常州居住,十月知登州。寻召除起居舍人。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迁中书舍人,改翰林学士。四年,知杭州。六年,除翰林学士承旨,寻知颍州。歷知扬州、定州。绍圣元年(一○九四),贬惠州。四年,再贬儋州。徽宗即位,赦还,提举玉局观。建中靖国元年,卒于常州,年六十六(按:轼生于仁宗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时已入公元一○三七年)。孝宗时謚文忠。有《东坡集》四十卷、《后集》二十卷、《和陶诗》四卷等。《宋史》卷三三八有传。 苏轼诗,卷一至卷四六,以清道光刊王文诰《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爲底本,卷四七、四八,以清干隆刊冯应榴《苏文忠诗合注》爲底本。校以宋刊半叶十行本《东坡集》《东坡后集》(残,简称集甲)、宋刊半叶十二行本《东坡集》《东坡后集》(残,简称集乙,集甲、集乙合称集本)、宋眉山刊《苏文忠公文集》(残,简称集丙)、宋黄州刊《东坡先生后集》(残,简称集丁),宋刊《东坡先生和陶渊明诗》(简称集戊)、宋刊《集注东坡先生诗前集》(残,简称集注)、宋嘉泰刊施元之、顾禧《注东坡先生诗》(残,简称施甲)、宋景定补刊施、顾《注东坡先生诗》(残,简称施乙,施甲、施乙合称施本)、宋黄善夫家塾刊《王状元集百家注分类东坡先生诗》(简称类甲)、宋泉州刊《王状元集百家注分类东坡先生诗》(残,简称类乙)、元务本书堂刊《增刊校正王状元集注分类东坡先生诗》(简称类丙,类甲、类乙、类丙,合称类本)、明成化刊《东坡七集》(简称七集)、明万历刊《重编东坡先生外集》(简称外集)、清查慎行《补注东坡编年诗》(简称查注)、清冯应榴《苏文忠诗合注》(简称合注)。参校资料一爲金石碑帖和着录金石诗文的专着的有关部分;一爲清人、近人的苏诗校勘批语,其中有何焯所校清康熙刊《施注苏诗》(简称何校),卢文弨、纪昀所校清干隆刊查注(分别简称卢校、纪校),章钰所校缪荃孙覆明成化《东坡七集》(简称章校)。卷四八所收诗篇除《重编东坡先生外集》外,还分别採自《春渚纪闻》、《侯鲭录》等书,亦据所采各书及有关资料进行校勘。新辑集外诗,编爲第四九卷。起仁宗嘉祐四年己亥十月,公按:谓苏轼还朝,侍宫师按:谓苏洵自眉山发嘉陵,下夔、巫,十二月至荆州作。

诗词推荐

我病卧渭北,君老谪巴东。相悲一长叹,薄命与君同。既叹还自哂,哂叹两未终。后心诮前意,所见何迷蒙。人生大块间,如鸿毛在风。或飘青云上,或落泥涂中。衮服相天下,倘来非我通。布衣委草莽,偶去非吾穷。外物不可必,中怀须自空。无令怏怏气,留滞在心胸。

平生心事向玄关,一入仙乡似旧山。白鹤唳空晴眇眇,丹沙流涧暮潺潺。尝嗟多病嫌中药,拟问真经乞小还。满洞烟霞互陵乱,何峰台榭是萧闲。

决决堰根水,层层湖上田。寒鱼犹著底,白鹭已发前。履惜春泥滑,衣从涩蔓牵。偶来成野望,归兴自留连。

北溟有巨鱼。身长数千里。仰喷三山雪。横吞百川水。凭陵随海运。燀赫因风起。吾观摩天飞。九万方未已。

清风细雨湿梅花,骤马先过碧玉家。正值楚王宫里至,门前初下七香车。

莽莽昔登临,秋风一散襟。地留孤屿小,天入五湖深。柑橘无千里,鱼虾有万金。痦虽轻范蠡,终欲此幽寻。

寒食潮节,家家拜扫时。木人空叹息,石女泪双垂。惟有林下道人,绝学无为。百不会,百不知。拈起少林无孔笛,逆风吹了顺风吹。

涧水无声绕竹流,竹西花草弄春柔。茅檐相对坐终日,一鸟不鸣山更幽。

背淮辕楚过三吴,铁轴膏轮每疾驱。千里未能归北客,一觞来此别西湖。门门灯火动今夜,步步溪山迎故吾。明日归潮君看取,浪花堆里啸樯乌。

我来方自噤,投宿寓鸣山。立仗占所戒,对山空厚颜。

舟车历尽险,风物乃还君。俎肉应多味,虞韶不复闻。林鸣异音鸟,山冒欲晴云。若吊张丞相,空祠旧近坟。

安石榴房初小坼,南天竺子亦微丹。新寒漠漠偏欺老,睡起无风怯倚栏。

群胡烧入雁门关,舆疾丁璋战独艰。可惜五千貔虎士,黄沙不见一人还。

圣朝宽诏下龙墀,尽放累臣脱患羁。痛失长沙贾谊舍,空存潮海退这祠。孤忠元自轻生死,白骨宁知问去归。万里江山丹旐返,悲风一掬波动沾衣。

弄月馀花,团风轻絮,露湿池堂春草。莺莺恋友,燕燕将雏,惆怅睡残清晓。还似初相见时,携手旗亭,酒香梅小。向登临长是,伤春滋味,泪弹多少。因甚却、轻许风流,终非长久,又说分飞烦恼。罗衣瘦损,绣被香消,那更乱红如扫。门外无穷路岐,天若有情,和天须老。念高唐归梦,

云水性调,丛林气高。肚皮束篾,版齿生毛。十方身虚空样放,二升米拄杖头挑。

阿翁学道已多年,翻使湘灵先著鞭。为种绛桃三万树,迟予蚤晚洞门前。

重阳过后,西风渐紧,庭树叶纷纷。朱阑向晓,芙蓉妖艳,特地斗芳新。霜前月下,斜红淡蕊,明媚欲回春。莫将琼萼等闲分。留赠意中人。

高皇神武,善驾驭豪英。攘北狄,驱群盗,命天膺。救苍生。奈梦绕沙漠,隔温清,屈和好,召大将,归兵柄,列枢庭。公指汴京。威已振河洛,不顾身烹。失一时机会,嗟左衽吾民。痛岳家军。孰扶倾。久沉冤愤,七十载,还复遇,帝王真。表遗烈,锡王号,日照临。激士心。始认安刘计

曾泛黄花竹叶轻,更御篱下数繁英。主人已后荒三径,狂客从前号四明。

名句推荐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词语查询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