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豅寺

女娲补天天不疏,精卫填海海欲枯。
留余乱石龙下蛰,结兹古洞神中刳。
三冬温温等氈帐,六月凛凛同冰壶。
致身岩壑真胜地,寓目尘寰皆畏途。

作品评述

诗词的中文译文:

《岩豅寺》

女娲补天天不疏,
精卫填海海欲枯。
留余乱石龙下蛰,
结兹古洞神中刳。
三冬温温等氈帐,
六月凛凛同冰壶。
致身岩壑真胜地,
寓目尘寰皆畏途。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词描述了岩豅寺,通过描绘女娲补天和精卫填海的寓意,表达了对自然力量的崇敬和景色的壮丽描绘。

首先,诗中提到女娲补天,指的是中国神话中女娲用五彩石修补天空的故事。这句话传达了自然界中的力量强大且不可抗拒,即使是女娲也无法阻止大自然的力量。

接着,诗句中提到精卫填海,指的是中国神话中精卫鸟每天捡取海水填入洞庭湖的故事。这句话表达了大海的广阔和无穷。精卫填海是象征着人类与自然力量的对抗,但即使如此,大自然的力量依然无穷无尽。

然后,诗中提到留下了乱石,蛟龙潜伏在其下面。这表达了自然界的神秘与未知,龙被视为中国文化中的神话生物,与巨大的力量和能量联系在一起。

接下来,诗句描述了冬天的温暖和夏天的寒冷,巧妙地描绘了岩豅寺的环境。诗人通过使用温暖和寒冷的对比,描绘了古洞中的气温和氛围。

最后,诗人将岩豅寺描述为真正的胜地,以及眺望周围尘寰(凡人所在的世界)皆会畏惧的地方。这强调了岩豅寺的美丽和它所代表的自然的力量。

总的来说,这首诗词以深邃的诗意和生动的描写,表达了对自然力量的敬畏,展示了岩豅寺的壮丽景观。诗人通过隐喻和形象的对比,描绘了大自然的无穷力量和美丽,以及人类与自然界的微小和脆弱。

诗词推荐

几年无此会,今日喜相从。 ——潘述后夏仍多病,前书达几封。 ——皎然水华迎暮雨,松吹引疏钟。 ——皎然出谷随初月,寻僧说五峰。 ——潘述

学书乃一乐,人或罕知趣。而我欲成癖,矻矻了朝暮。天资苦凡弱,师法非早悟。目力又已衰,怳若在烟雾。虽然日数纸,就视辄自恶。旁人谬怂惥,定未识佳处。右军固神品,大令亦体具。嫡传张与颜,尚未肯怀素。颇怪近世评,似为米老娱。雄奇在风骨,隐括须法度。安得再少年,令我

细草侵阶乱碧鲜,宫门深锁绿杨天。珠帘欲卷抬秋水,罗幌微开动冷烟。风引漏声过枕上,月移花影到窗前。独挑残烛魂堪断,却恨青蛾误少年。

儒冠林立更鸿生,经倚菑畲道可耕。便合摘髭书桂籍,未须拥鼻避时名。似闻眕梦成三耳,会见惊人取一鸣。讲易露门谁第一,伫君重席振家声。

天赐丰年岂不时,闵公荒度效徂岐。经丘烈日能焦扉,独夜秋风已泛帷。岂愧石兄推竹弟,聊斟杜酒破张梨。过门若有樊迟问,老子於中正遍知。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相国已何在,空山余故林。曏时堪炙手,今日但伤心。陵谷尚未改,门阑不可寻。谁知荆棘地,鹤盖旧成阴。

偏中正,正中偏。正偏不及处,别是一壶天。水澄澄,风细细,云澹澹,月娟娟。金针兮纤纤,玉线兮绵绵。以此续洞脉於既是微,以此大丹霞之正传。作兴太白,特游戏之余焉。今不在后,昔不在前。光明藏中,初无间然,一杯粗茗一炉烟。

老去无余念,时时梦弊庐。细倾新酿酒,尽读旧藏书。云崦鉏畲粟,烟畦挽野蔬。从渠造物巧,赋芧戏群狙。

新晴在在野花香,过雨迢迢沙路长。两度六朝今结局,一生行客老还乡。犹嫌数骑傅书札,剩喜千山入肺肠。到得前头上船处,莫将白发照沧浪。

半载持竿野水东,山翁心不类渔翁。何须巧饵悬钩上,会使奸鳞落鼎中。西伯道高来吕望,文宗才短失卢仝。纵人能取鳞中意,南海波澜一夜空。

年来避世羡渔郎,全载妻儿云水张。隔苇鸣榔分细火,带苔收网晒斜阳。一丝寒雨鲈腮紫,半箔归潮蟹斗黄。欲逐鸱夷江海去,西风无奈稻花香。

四山凝碧一江横,读书唐碑万感生。却想老仙明月夜,度香桥下听溪声。

子密封侯岂所宜,能高德义必无为。当时若缚还彭氏,率土何忧不自归。

民无穴居智,不知彼狐狸。奔流决户入,尚怀囊橐资。仓卒老稚计,共此高树栖。茫茫无舟筏,渺渺失陵陂。号呼性命急,千钧悬一丝。引手幸免鱼,十五为流尸。古今民父母,唯有恺悌诗。吾诗本不作,聊以箴厥堤。

行尽江南数十程,晓星残月入华清。朝元阁上西风急,都入长杨作雨声。

丹梯百丈挂云门,尺五天高青可扪。劈破琅玕成老石,当年曾共见曾孙。

十载同栖庐岳云,寒烧枯叶夜论文。在生未识公卿面,至死不离麋鹿群。从见蓬蒿丛坏屋,长忧雨雪透荒坟。把君诗句高声读,想得天高也合闻。

繁雾乘阴结,寒英匝宇飘。风催洛妃舞,春伴郢人谣。逗浦添珠媚,萦丛掩柳娇。楼空先月白,野阔助天遥。稍傍鱼冰合,还依雉陇销。一樽无与晤,幽思满兰苕。

相别梦悠悠,相逢欢草草。送君跃马临长道。十年憔悴向尘埃,一段精神摧不老。

名句推荐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词语查询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