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子由为郡僚所捃恐当去官

少学不为身,宿志固有在。
虽然敢自必,用舍置度外。
天初若相我,发迹造弘大。
岂敢负所付,捐躯欲投会。
宁知事大谬,举步得狼狈。
我已无可言,堕甑难追悔。
子虽仅自免,鸡肋安足赖。
低回畏罪罟,黾俛敢言退。
若人疑或使,为子得微罪。
时哉归去来,共抱东坡耒。

作品评述

《闻子由为郡僚所捃恐当去官》是苏轼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

少学不为身,
宿志固有在。
虽然敢自必,
用舍置度外。
天初若相我,
发迹造弘大。
岂敢负所付,
捐躯欲投会。
宁知事大谬,
举步得狼狈。
我已无可言,
堕甑难追悔。
子虽仅自免,
鸡肋安足赖。
低回畏罪罟,
黾俛敢言退。
若人疑或使,
为子得微罪。
时哉归去来,
共抱东坡耒。

诗意:
这首诗词表达了苏轼对自己官职的思考和情感。苏轼在诗中表示,他年少时没有好好求学,但自己的志向一直存在。尽管他勇于自我坚持,但对官位并不看重,愿意舍弃名利追求更高的境界。他认为,天地初创时就注定他将有伟大的作为。他不敢辜负上天赋予的使命,甘愿舍弃生命去投身于伟业。他宁愿承受被人误解或遭受困境的风险,也不愿意退缩。即使他无话可说,已经堕落到无法挽回的地步,他仍然倚仗于鸡肋一样的官职安慰自己。他卑微地回避罪责的陷阱,低头谦卑地退让。如果有人怀疑他或者派他去做一些微不足道的事情,他愿意承担微小的罪责。最后,他感慨时光的流转,表示将与东坡一起归去来兮,抱着耒耜(古代农具)。

赏析:
这首诗词展现了苏轼独立、坚毅的性格和对官职的淡漠态度。他对自己的学业和志向充满了自信,愿意放弃名利追求更高的理想。他以豪情壮志的语言表达了对事业的追求和对个人命运的豁达。他不畏艰难困苦,也不惧怕被人误解,坚持自己的信念。他对官职的态度淡然而又坚定,将其视为鸡肋一般的东西,显示出他对名利权势的超脱和对精神追求的执着。整首诗词气势恢弘,言辞犀利,表达了苏轼追求人生真理和追求个人价值的豪情壮志。

作者介绍

苏轼(一○三七~一一○一),字子瞻,一字和仲,自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仁宗嘉祐二年(一○五七)进士。六年,试制科,授签书凤翔府节度判官厅事。英宗治平二年(一○六五),除判登闻鼓院,寻试馆职,除直史馆。三年,父洵卒,护丧归蜀。神宗熙宁二年(一○六九),服除,除判官告院兼判尚书祠部,权开封府推官。四年,通判杭州。歷知密州、徐州。元丰二年(一○七九),移知湖州,乌臺诗案狱起,贬黄州团练副使。四年,移汝州团练副使。八年春,得请常州居住,十月知登州。寻召除起居舍人。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迁中书舍人,改翰林学士。四年,知杭州。六年,除翰林学士承旨,寻知颍州。歷知扬州、定州。绍圣元年(一○九四),贬惠州。四年,再贬儋州。徽宗即位,赦还,提举玉局观。建中靖国元年,卒于常州,年六十六(按:轼生于仁宗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时已入公元一○三七年)。孝宗时謚文忠。有《东坡集》四十卷、《后集》二十卷、《和陶诗》四卷等。《宋史》卷三三八有传。 苏轼诗,卷一至卷四六,以清道光刊王文诰《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爲底本,卷四七、四八,以清干隆刊冯应榴《苏文忠诗合注》爲底本。校以宋刊半叶十行本《东坡集》《东坡后集》(残,简称集甲)、宋刊半叶十二行本《东坡集》《东坡后集》(残,简称集乙,集甲、集乙合称集本)、宋眉山刊《苏文忠公文集》(残,简称集丙)、宋黄州刊《东坡先生后集》(残,简称集丁),宋刊《东坡先生和陶渊明诗》(简称集戊)、宋刊《集注东坡先生诗前集》(残,简称集注)、宋嘉泰刊施元之、顾禧《注东坡先生诗》(残,简称施甲)、宋景定补刊施、顾《注东坡先生诗》(残,简称施乙,施甲、施乙合称施本)、宋黄善夫家塾刊《王状元集百家注分类东坡先生诗》(简称类甲)、宋泉州刊《王状元集百家注分类东坡先生诗》(残,简称类乙)、元务本书堂刊《增刊校正王状元集注分类东坡先生诗》(简称类丙,类甲、类乙、类丙,合称类本)、明成化刊《东坡七集》(简称七集)、明万历刊《重编东坡先生外集》(简称外集)、清查慎行《补注东坡编年诗》(简称查注)、清冯应榴《苏文忠诗合注》(简称合注)。参校资料一爲金石碑帖和着录金石诗文的专着的有关部分;一爲清人、近人的苏诗校勘批语,其中有何焯所校清康熙刊《施注苏诗》(简称何校),卢文弨、纪昀所校清干隆刊查注(分别简称卢校、纪校),章钰所校缪荃孙覆明成化《东坡七集》(简称章校)。卷四八所收诗篇除《重编东坡先生外集》外,还分别採自《春渚纪闻》、《侯鲭录》等书,亦据所采各书及有关资料进行校勘。新辑集外诗,编爲第四九卷。起仁宗嘉祐四年己亥十月,公按:谓苏轼还朝,侍宫师按:谓苏洵自眉山发嘉陵,下夔、巫,十二月至荆州作。

诗词推荐

词林巨擘久心降,万斛龙文只手扛。革履似因求见数,朱衣暂隔引前双。明当归辟翘材馆,想未能忘濯锦江。剩向云间笼白鹤,他年携伴读书窗。

平生意外事,身后有谁知。魄静云稀出,神游月共移。春茶翠旗展,霜荔锦檐垂。更欲添幽兴,惟消桂几枝。

雨后晓寒轻,花外早莺啼歇。愁听隔溪残漏,正一声凄咽。不堪西望去程赊,离肠万回结。不似海棠阴下,按《凉州》时节。

潮生浦口云,潮落津头树。潮本无心落又生,人自来还去。今古短长亭,送往迎来处。老尽东西南北人,亭下潮如故。

河梁一别子卿归,删后无诗始有诗。若把李陵从反汉,马迁膏鼎亦何辞。

故山重到思依依,不见霜眉雪顶师。三十年间真一梦,夜檠犹记读书时。

[姑洗为羽]虹旌蜺旄,莺旗羽盖。星枢扶轮,月御叶术。灵至阴阴,灵般裔裔。来格来乡,福流万世。

令节寰宇泰,神都佳气浓。赓歌禹功盛,击壤尧年丰。九奏碧霄里,千官皇泽中。南山澄凝黛,曲水清涵空。金玉美王度,欢康谣国风。睿文垂日月,永与天无穷。

都城三百里,雄险此回环。地势遥尊岳,河流侧让关。秦皇曾虎视,汉祖昔龙颜。何处枭凶辈,干戈自不闲。

高堂素壁,漫生绡十幅,图张消暑。不奈火云烧六合,逃也略无逃处。小派秋声,巨_凉点,吸焱欠来何许。故人词翰,此时飞落蓬户。何幸一笑掀髯,停杯浩唱,三叹遗音古。雪碗冰瓯无表里,更贮三危鲜露。咀咽生香,清寒入梦,展转忘宵曙。对床误喜,与君同听风雨。

闲倾残酒后,暖拥小炉时。舞看新翻曲,歌听自作词。鱼香肥泼火,饭细滑流匙。除却慵馋外,其馀尽不知。

夕阳滩上立裴回,红蓼风前雪翅开。应为不知栖宿处,几回飞去又飞来。

天涯兵火后,风景畏临门。骨肉到时节,团圆因梦魂。池塘营水眼,岭峤结花根。耳纵听歌吹,中心不可论。

士寒饿,古犹今。向来亦有子桑琴,倚楹啸歌非寓淫。伯牙山高水深深,万世二垄一知音。阎君七弦抱幽独,晁子为之梁父吟。天寒络纬悲向壁,秋高风露声入林。冷丝枯木拂蛛纲,十指巧能写人心。□□击鼓如鸣鼍,□□□成螺。岁丰寒士亦把酒,满眼飣餖梨枣多。晁家公子屡经过,笑谈

君不见雀鼠谷抵介休壁,马甲不解王不食。又不见泰山马色别为群,东封望之如锦云。英雄角力多相值,嬖倖承恩思自媚。不辞汗血千里劳,驱死尘沙那得避。何如落日清水湾,骅骝独步春草半。圉人袒肩没两踝,控谷欲上未上间。静观物理坐叹息,玉花惨淡何人笔。少陵野老最善评,弟子

客路逢寒食,光阴亦可惊。如何介子节,再过阖庐城。列岫遥逾碧,群芳晚更明。饭余风力壮,掀舞小舟轻。

仙师足厌踏京洛,亦复懒控茅峰鹤。遗形聊示德充符,闭目定从陈铁脚。

浙江流水绕东吴,佳丽犹传故国都。红锦漫山春雨后,黄云压树晓霜余。娇莺逐暖归牙帐,征雁冲寒送羽书。惆怅南园钓舟子,蒺藜满地不胜锄。

人世炎威苦未休,此间萧爽已如秋。时贤几辈同忧乐,小住随缘任去留。白日寒生阴壑雨,青林云断隔山楼。勒移那计嘲尘俗,且作偷闲十日游。

屡有一杯约,况今三月来。属君繙药裹,而我欠诗材。楚塞稀红蕊,僧坊剩绿苔。几时能出郭,分韵与徘徊。

名句推荐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词语查询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