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晚随意行涧上值老农问劳去年避乱时事

书在心犹在,时艰变易衰。
白云山半寺,红叶水西祠。
农老言多善,乌驯噪总慈。
谁于千载后,见我苦吟时。

作品评述

《秋晚随意行涧上值老农问劳去年避乱时事》是宋代舒岳祥的一首诗词。下面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秋天的晚上随意漫步在涧上,遇见一位老农询问他的劳作情况,我去年逃避动荡的时事的时候。书虽然在心中,但时局的艰难变化令人忧心。

诗意:
这首诗词描绘了一个秋天的晚上,诗人在漫步涧上的时候遇见了一位老农。诗人提到自己去年逃避了时事的动荡。诗中表达了诗人对时局的忧虑和思考,同时也展现了农民智慧和善良的形象。

赏析:
这首诗词通过描述秋天的景色和与老农的对话,表达了诗人对时局变迁和个人遭遇的思考和感慨。诗人提到“书在心犹在”,表明虽然逃离了动荡的环境,但内心依然关注时事。诗中的白云山寺和红叶水西祠是景物描写的重点,凸显了秋天的美景。诗人通过老农的言谈,展现了农民的智慧和善良,他们虽然生活艰辛,但依然保持乐观和善良的态度。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的思考,他希望千年以后的人们能够看到他在苦思冥想的情景。整首诗既有景物描写,又有人物刻画,意境清新,感情真挚,展现了舒岳祥细腻的诗歌表达能力。

作者介绍

舒岳祥(一二一九~一二九八),字舜侯,以旧字景薛行,宁海(今属浙江)人。因家居阆风里,学者称阆风先生。理宗宝祐四年(一二五六)进士。摄知定海县,爲霅州掌书记,先后入金陵总饷陈蒙、沿海制置使鲍度幕。鲍罢,亦归乡不仕,教授田里,覃思着述。元世祖大德二年卒,年八十。有《荪墅稿》、《辟地稿》、《篆畦稿》等,诗文集总名爲《阆风集》,曾版行,已佚。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爲《阆风集》十二卷,其中诗九卷。事见清光绪《宁海县志》卷二○门人刘庄孙《舒阆风先生行状》,本集卷首胡长孺、王应麟序。 舒岳祥诗,以影印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爲底本,酌校残本《永乐大典》。新辑集外诗编爲第十卷。

诗词推荐

去岁干戈险,今年蝗旱忧。关西归战马,海内卖耕牛。

班左昔成书,幽秘或未呈。孟坚得师古,征南传丘明。维昔西湖花,人孰知其贞。自非处士句,世亦安得名。

门外落将三市隔,此中人是几生修。千寻古木含云翠,一派寒泉绕槛流。

万国春回日,层成晚眺余。江声隔吴楚,原色到邳徐。大阅军容壮,狂歌客礼疎。百年寒荻里,风雨忆吾庐。

忆昨秋风,送书画船,过杨柳洲。把锦囊倾倒,灯花共喜,棹歌归去,诗草仍留。坐榻高悬,家童偶语,此客寻常颇见不。襟怀好,比子猷寻戴,别样风流。别来一日似三秋。且喜花时可胜游。要寻山问水,春申故国,赋诗*酒,季子高丘。醉帽簪花,吟茵藉草,莫笑疏狂老未休。回来也,

使臣何日发长安,乍到边头可奈寒。多谢监宫频慰藉,得恩何似得归难。

江头柳花白如雪,江上行人正催别。欲把长条赠远行,荡扬花飞不堪折。今年花飞犹去年,此时一去何时还。含情再诵江淹赋,如在桃花潭水边。望君重来在旦晚,愿君不道蕲州远。君看柳絮若无情,犹自随风去还转。

或卷或舒多变态,随呼随应发天真。谁知路转峰回处,幽鸟啼芳别是春。

小人区釜升斗,明公钟鼎尊罍。难学府军竞病,且随寒士敲推。

满池春水何人爱,唯我回看指似君。直似挼蓝新汁色,与君南宅染罗裙。

文献遗诸老,风霜鲁殿余。斯人不可赎,吾道意何如。永念年家好,曾联选部居。无由陪缟送,东望泪沾裾。

力求见佛上天梯,忽睹光明志意学。华藏神通惊变现,台山公案好拈提。太冲漫作三都赋,子美全无一字题。今日诸贤赓妙句,强驱驽驾力难齐。

月帔星冠敞翠屏,白腮红颊两眉青。鱼鳞小殿波纹滑,龙尾长旗雨气腥。巫女沉牛歌宛转,彭郎回马拜娉婷。兰舟愿祝东风便,一夜夷犹过洞庭。

十年不到掖垣西,旧路重寻壁已泥。四户贵同公鼎重,九门高共斗杓携。追思往事惊陈迹,欲和长言怯巨题。老见诸贤虽缩忸,不量绵力尚思齐。

月满长空朗,楼侵碧落横。波文流藻井,桂魄拂雕楹。深鉴罗纨薄,寒搜户牖清。冰铺梁燕噤,霜覆瓦松倾。卓午收全影,斜悬转半明。佳人当此夕,多少别离情。

直如朱丝绳。清如玉壶冰。何惭宿昔意。猜恨坐相仍。人情贱恩旧。世议逐衰兴。毫发一为瑕。丘山不可胜。食苗实硕鼠。点白信苍蝇。凫鹄远成美。薪刍前见陵。申黜褒女进。班去赵姬升。周王日沦惑。汉帝益嗟称。心赏犹难恃。貌恭岂易凭。古来共如此。非君独抚膺。

雪花满衣香欲融,王孙白马金蟠胸。山南山北晚霞红,须臾直下明珠宫。一样越罗天水碧,乱插宝花长一尺。王孙大醉信船流,船尾船头自吹笛。

意马心猿不用忙,睡乡深处解行装。华山闻有希夷子,安得斯人与对床。

不上渐江又过春,家山云水想难真。米颠墨法休相较,一段荒寒自损神。

眼明喜见晓光舒。

名句推荐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词语查询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