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唐李适的《汾阴后土祠作》
拼音和注音
xī xún lì jiǔ yí , zhú lú bèi jiāng bīn 。
翻译及意思
词语释义
舳舻:船头和船尾的并称。多泛指前后首尾相接的船。
李适
唐德宗李适(kuò)(742年5月27日―805年2月25日),唐代宗李豫长子,唐朝第九位皇帝(除武则天和唐殇帝以外),在位二十六年(779年6月12日―805年2月25日 )。李适在位前期,以强明自任,坚持信用文武百官,严禁宦官干政,用杨炎为相,废租庸调制,改行“两税法”,颇有一番中兴气象。后任用卢杞等,政局转坏。贞元二十一年(805年),李适于会宁殿驾崩,享寿六十四岁。谥号神武孝文皇帝,庙号德宗,葬于崇陵。李适善属文,尤工于诗。《全唐诗》录有其诗。
原诗
昔予读旧史,遍睹汉世君。武皇实稽古,建兹百代勋。号令垂懋典,旧经备阙文。西巡历九嶷,舳舻被江滨。
勒兵十八万,旌旗何纷纷。朅来茂陵下,英声不复闻。
我行岁方晏,极望山河分。神光终冥漠,鼎气独氛氲。
揽涕步脽上,登高见彼汾。雄图今安在,飞飞有白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