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筝堂

雁柱鸾弦十有三,南山安石位岩岩。
逡巡奏罢金滕曲,堂上沾襟叹不凡。

作品评述

《听筝堂》

雁柱鸾弦十有三,
南山安石位岩岩。
逡巡奏罢金滕曲,
堂上沾襟叹不凡。

中文译文:
雁柱鸾弦共有十三弦,
南山的安石堆积得巍峨。
筝曲奏罢,舞台上的琴声还在回响,
在听众中,有人深深地叹息,感叹这音乐的非凡。

诗意和赏析:
《听筝堂》是宋代文人杨修的一首诗,通过描写一场筝曲表演,反映了对音乐艺术的赞美和沉思。

诗中出现的“雁柱鸾弦”暗指筝的构造,表示筝上的琴弦,象征着乐音的发声之道。这里提到共有十三根琴弦,显示了筝的制作工艺和音乐的丰富。

“南山安石”形容舞台的安定和坚固,舞台安置在堆积如山的石块上,象征着音乐文化的根基牢固。

“金滕曲”是指筝上演奏的音乐曲目,曲中韵律优美,琴音流转,令人陶醉。

然而,诗的最后一句“堂上沾襟叹不凡”表达了作者对音乐的敬重与赞叹之情。听众们宛如得到了启示一般,感叹于音乐的非凡之处,深深地被音乐所感染。

整首诗通过对音乐表演的描写,展现了作者对音乐艺术的赞美之情,强调了音乐所传递的精神力量和感染力。它让人感受到音乐的美妙和艺术的魅力,诗句简洁有力,意蕴深远,是一首优美的宋代音乐诗。

诗词推荐

向来种花地,曾与五夫邻。有客我同姓,见君如故人。赤身穷至骨,碧眼妙通神。且问两元老,何时定秉钧。

纯诚昭融,芳美嘉玉。肃将二精,以享以奠。休光四弃,灵祗来燕。其祥伊何,永世锡义。

点穴不须医,针经手自披。既云丹熟后,焉用火攻为。简出创牵步,端居痛上眉。闭门功行满,应有解飞时。

鱼在岸时活不久,人落深渊当下亡。川陆谁知同一性,恰如地狱与天堂。

清世朝贤难会面,岩堂语道霜风扇。借问何时出帝乡,笑云西蜀乌头贱。阿呵阿,谁人荐裴相,当年典豫章,不惜眉毛又相见。

厌听滴檐声,风回喜乍晴。润添新柳重,瘦损落花轻。山翠云初敛,溪浑水渐清。野人无别事,杖策又郊行。

自来自去动洪炉,无象无私无处无。回雁不多消气力,染花应最费工夫。溟濛便恨豪家惜,浓暖深为政笔驱。莫讶相逢只添睡,伊余心不在荣枯。

大海相环宛一洲,浮沤乍起已千秋。三壬笑向人间世,四癸时寻物外游。我辈安能知许事,平生未若乐斯丘。开窗翠竹时丁对,更说诸余总谬悠。

江南十里九青山,江北无山只野田。更遣野田无远树,郭熙尽巧若为传。

百病相寻体未平,幽怀感物强星星。地卑积润野梅瘦,岁晚无霜山柿青。览镜但存心慷慨,杖筇犹觉步竛竮。如何每事难业进,日废华严千字经。

秋兴逐凉吹,飒然驱烦襟。人悲故乡远,叶落空山深。楚俗伤去恨,秦城稀来音。何当返烟渭,自乐于园林。

独笑坐鞍自课诗,江云雨树两依依。客怀生怕西风恶,才入秋来便赋归。

衰鬓已凋渊岳,便腹顿减边韶。陋姝何必丰脸,烂饭须要长腰。

散点空阶下,闲凝细雨中。那能久相伴,嗟尔殢秋风。

莫把桃花误世间,日方明处隐尤难。道人办得心坚固,好向飞云顶上安。

非崖非巅,壁立苍然。野花炯炯媚朝日,樛木缭绕栖寒烟。归乎归乎,幽深此便。居乎居乎,市声昼喧。纷去住于吾心,定取舍于吾言。竹色一轩秋雨后,荷花十里晚风前。锦城不似还家乐,独立津头欲间船。

光随春漏细,影共夕烟流,若近明河没,还疑坠玉钩。

吾家本住洞庭西,烟雨生涯接钓矶。今日吴江亭上望,水光山色却如归。

锦绷玉立纪双清,瑞牒千年重得名。龙竹高标俨元致,熊湘素节凛皇英。质同陇麦两歧秀,奇并庭柯连理荣。却羡次峻尤特立,虚心直道不孤生。

莫念双宗二会经,官员条令至分明。罪流更溢三千里,白佛安能救尔生。

名句推荐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词语查询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