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花水入瞿塘峡,带雨云归越嶲州。

作品评述

《句》是杨徽之的作品,他是唐代的一位著名诗人。这首诗词描绘了一幅美丽的自然景色,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感慨和思考。

诗词的中文译文如下:
浮花水入瞿塘峡,
带雨云归越嶲州。

诗意:
这首诗词以瞿塘峡和越嶲州为背景,通过描绘水中漂浮的花朵和带着雨云归来的云彩,表达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赞美和感叹。诗中的景色描写充满了浪漫和诗意,同时也透露出一种对时光流转和人事变迁的思考。

赏析:
这首诗词以写景为主,用简洁的语言描绘了瞿塘峡和越嶲州的美景。首句"浮花水入瞿塘峡"将漂浮的花朵与水流融为一体,形象地描绘了水中的景色。水中的花朵象征着瞿塘峡的美丽景色,给人以宁静和舒适的感觉。

接着的一句"带雨云归越嶲州"描绘了云彩随着雨水归来的景象。这句话给人一种神秘而变幻的感觉,云彩和雨水的归来给越嶲州带来了生机和清新的气息。

整首诗词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赞美和对时光流转的思考。它让人感受到自然的力量和变化,同时也引发人们对生命和人事的思考,让人对自然与人类的关系有所思考。这首诗词展示了杨徽之细腻的写景能力,以及他对自然和人生的敏感洞察力。

作者介绍

杨徽之(921~1000)宋代官员、宋初第一代诗人中的佼佼者。字仲猷,建州浦城(今属福建)人。后周显德二年举进士甲科,起家校书郎,集贤校理,累官右拾遗。因文才出众,曾奉诏参与编辑《文苑英华》,负责诗歌部分。真宗时官至翰林待读学士。为人纯厚清介,守规矩,尚名教,尤恶非道以干进者,后患足疾而卒,谥文庄。

杨徽之的生平

  杨徽之,五代后梁龙德元年(921年)生。自幼刻苦勤学。当时,同邑前辈江为、江文蔚是江南诗赋名家,杨徽之事以师礼,久后,便与之齐名并著。 

  20多岁时,杨徽之就学于浔阳庐山学舍。后潜行绕道,赴中原后周王朝应举。翰林学士窦仪和枢密直学士王朴等见其文章,都叹为奇才。后周显德二年(955年),杨徽之登进士甲科,被礼部擢置“殊等”16名内上奏。周世宗柴荣命近臣复核,只有杨徽之等4人中选,授予秘书省校书郎、集贤秘阁校理,后升著作佐郎、右拾遗。深受宰相范质器重,学士窦俨推荐其同修礼乐书。 

  宋太祖赵匡胤禅代登位之初,知杨徽之于前朝曾讥议他,将欲加害,因其弟赵光义(太宗)力保而得免,贬出为唐州方城监税。复因建言得罪,再贬为陕西凤翔府天兴县令。府帅素知其名,予以礼遇。平定后蜀之后,调任嘉州峨嵋县令。杨徽之常与玉津令宋白吟咏唱酬,他们的许多诗词,广被传诵,文教为之振兴。杨徽之两任县职,清廉自守。开宝二年(969年),复职为著作佐郎,掌管盐谷数年。大臣薛居正曾向太祖荐杨徽之可为相,不见用。乃出知全州(今属广西)。 

  太平兴国元年(976年),宋太宗赵光义继位,召杨徽之为左拾遗,回朝又升右补阙。太宗好诗,久慕杨徽之诗名,见面索要其平生所作,因献数百篇及谢诗以进,其末章有:“十年流落今何幸,叨遇君王问姓名”等句。太宗特选其十联警句,亲书于御屏风上。杨徽之又献《雍熙词》10篇,太宗为和韵酬答,每有御制诗,也都赐赠给杨徽之。杨徽之有病,即遣太医往视。旋迁御史、库部员外郎、判刑部南曹、同知差遣院等职,赐予金章紫绶。又奉诏与李昉等汇编前代文章,成《文苑英华》1000卷,是为宋代四大类书之一。杨徽之还受命编诗180卷(一作200卷)。后历迁刑、兵二部郎中,并同知京朝官的考课。端拱元年(988年),拜为左谏议大夫,旋出知许州(今河南许昌)二载,入朝判史馆事。太宗召见,特加史馆修撰,兼判昭文馆、集贤院。任职期间,杨徽之建议于太学增加通经术、有专长者为博士,分教皇家及权贵子弟。太宗有意委其以大任,因受反对者诬谤,贬出为山南东道行军司马,又改调为镇安军行军司马。不久,太子赵恒受命为开封府尹,特召杨徽之为左谏议大夫、开封府判官(一说为推官)。嗣后,兼任太子左庶子,进给事中。 

  宋真宗赵恒即位后,即拜杨徽之为工部侍郎、枢密直学士。咸平元年(998年),转为礼部侍郎,仍兼学士。旋称病,求解除近职,改授兵部侍郎兼秘书监。真宗欲多起用耆德老成的学者为自己讲学,乃特设置翰林侍读侍讲学士之职,命杨徽之为侍讲学士,仍兼秘书监,同时受命的还有夏侯矫等4人。杨徽之利用侍讲机会,多向皇帝纵论天下利弊。不久,称脚病告老。真宗特取名药赐予疗治。值郊礼大典,杨徽之虽不能扈从,但仍受加封赏赐。

  次年,真宗北巡,杨徽之入宫辞送,真宗对其温慰恳挚;北巡途中,还手诏存问。咸平三年(1000年)正月,真宗还都,特派人慰谕,当日,杨徽之疾笃去世。诏赠兵部尚书,赐钱50万,绢500匹,官给营葬。杨徽之无子,因录用其女婿、外孙、侄孙等官职。后来,夫人王氏卒,朝廷同样优厚赐葬。景佑二年(1035年),追崇先帝旧臣,升赠杨徽之为太子少师,赐谥“文庄”。 

  《宋史》称:“徽之纯厚清介,守规矩,尚名教。尤嫉非道以干进者。善谈论,多识典故,唐室以来,士族人物悉能详记。酷好吟咏,每对客论诗,终日忘倦。” 

  杨徽之有诗文集20卷传世。宋僧文宝曾高度赞美其诗,称:“当以天地皓露涤笔于金瓯雪碗中,方与此诗神骨相投。”清代纪晓岚甚至说,在当时诗坛的“一望黄茅自苇之中”,杨徽之的诗“如疏花独笑”(《瀛奎律髓汇评》卷四十二)。

杨徽之的藏书故事

  北宋藏书家、图书馆官员。字仲猷,一作杨徽。建州浦城(今福建蒲城)人。幼刻苦为学,好吟咏,每对客论诗,不知疲倦。周显德二年(955)举进士甲科。授秘书省校书郎,至集贤校理,累官左拾遗。入宋后,历官太祖、太宗、真宗三朝,以性淳厚清介,崇尚名教。当时会诏李昉等人采集前代文献,类为《文苑英华》。因他精于风、雅等诗歌的研究,分命编诗为180卷。历迁刑部、兵部郎中。不久拜工部侍郎兼秘书监,后以足疾告归。真宗时,官至翰林侍读学士。善谈多识,自唐室以来士族人物,悉能详记。家藏书甚富,晚年因无子,所藏之书悉赠与外孙宋绶。卒谥文庄。著有文集20卷。

诗词推荐

几年共学久相于,中道如遗忽弃予。韫匵而藏机不密,窃钩虽小法当诛。匹夫有罪因怀璧,象罔无心偶得珠。戒饬家僮严护守,即今鼠子巧穿窬。

城南书舍复相违,身外浮名有是非。若得羽翰遗世网,定应猿鹤老柴扉。泉鸣花径时垂钓,日到松梢自曝衣。王子夜深乘月色,山头吹把玉箫归。

朱户凌晨启,碧梧含早凉。人从桔柣至,书到漆沮傍。抃会因佳句,情深取断章。惬心同笑语,入耳胜笙簧。忆昔三条路,居邻数仞墙。学堂青玉案,彩服紫罗囊。麟角看成就,龙驹见抑扬。彀中飞一箭,云际落双鶬.甸邑叨前列,天台愧后行。鲤庭传事业,鸡树遂翱翔。书殿连鳷鹊,神池

洞庭八百里,玉盘盛水银。长虹忽照影,大哉五色轮。我舟渡其中,晃晃惊我神。朝发黄陵祠,暮至赤沙曲。借问此何处,沧湾三十六。青芦望不尽,明月耿如烛。湾湾无人家,只就芦花宿。

金斗之魁祥,烂兮流光。玉墀之西厢,颀兮荷囊。宝墨之淋浪,蔚兮遗芳。百年之巾缃,宜兮毖藏。

浮生信如寄。薄宦夫何有。来往本无归。别离方此(一作正)受。柳色蔼春余。槐阴清夏首。不觉御沟上。衔悲执杯酒。

贫眉似促,饥眼觉大。口噤禅游,鼻通气快。心不萌个处转机,卦未兆阿谁来买。应世随缘,龊家得彩。

云移鸟灭没,风霁蝶飞翻。

鹞子一飞超涨海,蜂儿终日透晴窗。心空莫著书千卷,客到长留酒半缸。性命早知元有分,文章谁信旧无双。何年结束寻归路,还看蟆颐下饮江。

绝代风流上骏奔,感公封植到孤根。云间假宠腾天路,宝画分辉照荜门。末学有心期卒业,不材无地可酬恩。从今礼数千官隔,知复何时奉一樽。

妙觉慈生主,身云莹碧霞。光轮停夜月,璎珞缀千花。无车脸心普,分形应类差。圆通斯第一,名号遍恒沙。处处传消息,头头感叹嗟。和风飞语燕,斜日噪寒鸦。昂首清尘眼,称名断苦芽。谤观圆满相,砧杵落谁家。

北山迤逦自苍然,万象鲜明禁火前。愁裹有诗人不会,栏边虢虢响流泉。

多年金马客,名遂动归轮。佐郡紫书下,过门朱绶新。扬舲望海岳,入境背风尘。水驿偏乘月,梅园别受春。带经临府吏,鲙鲤待乡人。始见美高士,逍遥在搢绅。

香汤沐浴更斋清,运动形躯四体轻。魔鬼自然生怕怖,神魂必定转安宁。从无入有皆真实,去住何难妙最精。五行聚散归一体,灵源不用苦煎烹。

孤坐忽不乐,出门聊散行。溪喧乱人语,树偃碍农耕。雨径莓苔积,阳陂草木明。道逢九十老,相对话承平。

今古多纷攘,宇宙弥氛埃。故友晨星然,往往沦劫灰。幸得莫逆交,子舆从子来。道义本契合,心迹无疑猜。不徒千斛舟,置此{左土右幻}堂杯。动静必与俱,书林日徘徊。一闻骊驹驾,黯然肠九因。从今子陵台,目睫常嵬嵬。

短墙缺处插疏篱,巷劣容车堂对陂。天下有公殊可贺,坐中著我不妨奇。

分明见彻,开口犹难,蓦过重关,转身无路。只这拙处,作么生去。不得有语,不得无语,发机须是千钧弩。

胡姬年十五,艳色娇阳春。花间开绣户,席上设红茵。含羞留醉客,斂袂送行人。多谢金吾子,衷情讵易陈。

酒病岑岑更怯寒,一窗疏雨拥衾眠。西风一入庭前树,便有秋声到枕边。

名句推荐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词语查询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