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石昌言学士

西出虎牢关,南瞻园庙戟。
汉殿拜衣冠,魏台严帐帟。
春风石阙冷,晓气田涂白。
早晚下朱陵,先过洛阳陌。

作品评述

《送宋中道朝陵仍於西都省亲》是宋代梅尧臣创作的一首诗词。这首诗描绘了诗人送别宋中道前往西都省亲的情景。

诗词的中文译文如下:
西出虎牢关,南瞻园庙戟。
汉殿拜衣冠,魏台严帐帟。
春风石阙冷,晓气田涂白。
早晚下朱陵,先过洛阳陌。

这首诗词通过描绘宋中道离开虎牢关,向南望见园庙的战旗,以及他在汉殿上拜谒衣冠和在魏台上严肃地布置帐帟的情景,展现了离别的悲壮氛围。诗中还描述了春风吹过石阙时的寒冷和清晨的田野上的白雾,以及宋中道早晚要经过朱陵和洛阳陌的旅程。

这首诗词的诗意表达了离别的情感和对宋中道的祝福。诗人通过描绘离别的场景和细节,表达了对宋中道的敬佩和祝福之情。诗中的景物描写生动而富有意境,使读者能够感受到离别的忧伤和旅途的辛苦。

这首诗词的赏析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1. 离别情感:诗人通过描绘离别的场景和细节,表达了离别的悲壮和忧伤之情。读者可以感受到诗人对宋中道的深深敬佩和祝福之情。
2. 描写细腻:诗中的景物描写生动而细腻,如春风石阙冷、晓气田涂白等,使读者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离别时的氛围和景色。
3. 历史背景:诗中提到的虎牢关、汉殿、魏台、朱陵和洛阳陌等地名,使诗词具有浓厚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增加了诗词的艺术魅力。

总之,这首诗词通过描绘离别的场景和细节,表达了对宋中道的敬佩和祝福之情,同时展现了离别的悲壮氛围。诗中的景物描写生动而细腻,使读者能够感受到离别的忧伤和旅途的辛苦。这首诗词具有浓厚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是一首值得欣赏和品味的作品。

作者介绍

本卷作于皇祐五年(一○五三),是年秋作者丧母,解监永济仓官,扶榇归宣城守制。《宛陵文集》自《和吴沖卿元会》始,原编卷一七;自《依韵和原甫省中松石画壁》始,原编卷一八;自《韩子华遗冰》始,原编卷三九;自《宁陵阻风雨寄都下亲旧》始,原编卷四○。

诗词推荐

万木带秋声,古今念睽别。我有赠行意,临行为君说。重岩休滞云,远水且观月。生生知不知,天风助清彻。

青山扪虱坐,黄鸟侠书眠。

老来惟有看山癖,踏雪来寻洞府春。已爱匡庐无俗骨,更逢姑射露天真。参差玉树千岩里,高下蓝田一水滨。乘兴去留人莫怪,风流元是剡中人。

芦荻花,此花开后路无家。

吾友太乙子,餐霞卧赤城。欲寻华顶去,不惮恶溪名。歇马凭云宿,扬帆截海行。高高翠微里,遥见石梁横。

一径通幽,画屏横翠,行到白云深处。世外蟠桃,井边佳橘,别有种萱瑶圃。檀板轻敲,素琴闲弄,奉献凤膏麟脯。舞翩翩、鹤发飘飘,仍是旧时仙母。君看取、华屋神仙,满堂金玉,此是蟪蛄朝暮。五色蓬莱,九秋*鹗,别有出身之路。酒熟麻姑,云生巫峡,稽首洞天归去。任海波、清浅

此馆初明眼,前山正接眉。热嫌连日甚,凉惜两朝迟。雨竹何其重,风鸥不自持。庭闱犹百里,早已豁愁思。

有佛处不得拄,生铁称鎚被虫蛀。无佛处急走过,撞著嵩山破灶堕。三千里外莫错举,两个石人相耳语。恁麽则不去也,此语已行遍天下,摘杨华,摘杨华,唵嚤噠哩吽{左口右发}吒。

入山衣屨湿。初迷烟雨来,稍识云气集。空蒙掠面过,可玩不可执。不知市廛地,去此凡几级。青松入长望,白鸟伴危立。冷然笑身世,万事何汲汲。

桐江秋信早,忆在故山时。静夜风鸣磬,无人竹扫墀。猿来触净水,鸟下啄寒梨。可即关吾事,归心自有期。

青枫何不种,林在洞庭村。应为三湘远,难移万里根。斗牛初过伏,菡萏欲香门。旧即湖山隐,新庐葺此原。

积雨生秋意,浮阴放晚晴。钟声寒野迥,桥影小溪清。

西蜀东吴万里程,偶然相值两浮萍。黑头君已登三馆,白发吾方醉六经。夜幌论文灯耿耿,春堤把袖草青青。艅艎小别须回棹,不用阳关肠断听。

满径露漙黄般若,戛檐风袅翠真如。

试问屋藏书,何如斛贮珠。奄奄投阁老,凛凛坠楼姝。

丙夜忽窗白,披衣起凭栏。山川如昼见,松桧照人寒。孤鹤欬屋脊,群僧鼾纸单。灯前呼老佛,妙境许同观。

爱子性情奇,初生玉树枝。人曾天上见,名向月中知。我识婴儿意,何须待佩觿。

桑间无褐半饥人,斗粟千金不换银。末路多惭逭沟壑,长年敢笑走埃尘。江声直下黄牛峡,河势遥分白马津。回首向来征战地,壮怀俱在只伤神。

珍重江南沈鍊师,未曾相识久相思。已全真气能从俗,不坠家风善赋诗。玉笥共游知早晚,金貂回雇觉喧卑。多惭书札遥相问,更望刀圭换白髭。

沧江卜室数年间,畚筑栽培仅息肩。生色油然已如此,个中自有不须禅。

名句推荐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词语查询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