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词(十二首)

宫锦裁衣锡圣恩,朝来金榜揭天门。
老娥元是南州女,私喜南人擢殿元。

作品评述

《宫词(十二首)》是元代诗人杨维桢的作品。这些诗歌描绘了宫廷生活和女官们的情感体验。以下是对这首诗词的分析、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宫锦裁衣锡圣恩,
朝来金榜揭天门。
老娥元是南州女,
私喜南人擢殿元。

诗意:
这首诗词描绘了宫廷中女官的境遇和情感。诗人通过描写女官们在宫中的生活,表达了她们对皇帝的圣恩感激之情,以及她们渴望在金榜上揭榜中进入皇宫的愿望。其中,诗人特别提到了一个名叫老娥元的南方女子,她暗自喜欢着来自南方的宫廷高官。

赏析:
这首诗词通过描绘宫廷生活,展现了女官们的情感和内心世界。首句中的“宫锦裁衣锡圣恩”表达了女官们对皇帝的恩宠和荣耀感,她们将皇帝的恩赐用来制作华丽的衣裳。接着,“朝来金榜揭天门”描绘了女官们渴望在科举考试中脱颖而出,进入皇宫的愿望。

诗的后半部分提到了一个名叫老娥元的女子,她是来自南方的宫廷女官。诗人用“老娥元是南州女”来强调她的身份和背景。而“私喜南人擢殿元”则表达了她心中的喜悦,因为她暗自欣赏着来自南方的高官,希望他能在宫廷中得到重用。

整首诗通过描绘女官们的日常生活和情感,展现了她们对皇帝的依恋和对宫廷事务的渴望。同时,诗中提到的老娥元的情感细节,使整首诗更具个性和情感张力。这首诗词以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了宫廷女官们复杂的情感和内心世界,给人以思考和想象的空间。

诗词推荐

几许心期百未价,更将疏发对苍茫。江声直上鲸波去,山色回看虎踞长。乱后碧芜荒楚甸,云间孤塔见维扬。承平旧事无人说,闲倚栏干送夕阳。

万丈红泉落,迢迢半紫氛。奔流下杂树,洒落出云天。日照虹霓似,天清风雨闻。灵山多秀色,空水共氤氲。

中夜念凉天,搔首坐待旦。北风鸣屋角,此怀忽凄断。儿曹计伏腊,极力供井爨。忆昔冬来南,骨肉遣星散。念兹岂人为,稍定理丝乱。呻吟裘氏地,皆是儒与缓。往语执金刚,勉力守门闬。倒囊留一钱,且免用鞭算。

香光茗气和氤氲,宴晦清斋撇见闻。鸟睡树高溪倒影,蚁旋苔滑路回纹。北村人语空衔月,东寺钟鸣夜宿云。住此顿忘安隐想,隔林咫尺便纷纭。

直饶钉得遮一缝,点检将来非好手。可怜两个老禅翁,却向俗人说家丑。

一夔方佐舜,二公还相周。三杰从高祖,四皓屈留侯。五龙翔日边,六逸啸溪头。七贤傲竹林,八仙隐糟丘。九老山中卧,十友方外游。百炼竟不变,千载存风流。名节良足贵,万事真悠悠。

霜鳞雪爪一枯松,恍似湖心见白龙。想得吕仙曾点化,拿云攫雾欲腾空。

北风沙漠地,吾子远从军。官路虽非远,诗名要且闻。蝉悲欲落日,雕下拟阴云。此去难相恋,前山掺袂分。

肃肃清院,翛翛碧鲜。已见心远,何关地偏。 ——皎然自公退食,升堂草玄。纷纷已隔,云心澹然。 ——崔逵

霸先亦人杰,出自太丘陈。洗马初南迁,卜宅苕溪津。山川钟奇秀,末运生异人。出当梁祚衰,殷忧致经纶。拯溺济横流,受禅主生民。化家乃为国,霸业谁与伦。我来吊遗址,四望静无邻。狐兔窜古瓦,寒烟暮氛氲。哀泉泻幽壑,鬼火明荆榛。感此兴废理,乘时各有因。忧来藉芳草,叹息

府谷我先契,诸公吾辈流。悬知盍簪际,颇解忆人不。蕙逐光风转,鸎啼出谷幽。因声烦为我,传写寄荆州。

老至如期更不愆,此生自断总由天。丈夫事到盖棺定,男子生随堕地缘。误读银车知昶拙,点成珠唾赖勤贤。孤槎欲泛千寻海,常望龙骧万斛牵。

一曲相思断玉弦,白芙蓉畔水生烟。自从上国人相别,每看中秋月不圆。蜀马嘶风惊鞑鼓,吴儿杀气暗渔船。何当跨鹤来阳羡,同访黄龙古洞天。

学古编简残,怀人江湖永。非无车马客,心远境亦静。挽蔬夜雨畦,煮茗寒泉井。春去不窥园,黄鹂颇三请。立朝无物望,补外傥天幸。想乘沧浪船,濯发曦翠岭。

早是清和便束装,只今庭叶报新凉。山应险尽饶宽大,水欲平来尚激昂。已服官常犹潦草。未纾民力要商量。鲜于司马经行处,文物彬彬意绪长。

分原内只界,世系出苍姬。修贡长沙国,文章似楚辞。堵墙看献赋,旗影照题诗。昼日三千字,春风第一枝。相公如父子,侍讲是宗师。

郑南峰下寺前轩,反景分明见渭川。为报十年容易别,於今愁悴不如先。

白石溪边自结庐,风泉满院称幽居。鸟啼深树劚灵药,花落闲窗看道书。烟岚晚过鹿裘湿,水月夜明山舍虚。支颐冷笑缘名出,终日王门强曳裾。寂寥深木闭烟霞,洞里相知有几家。笑看潭鱼吹水沫,醉嗔溪鹿吃蕉花。穿厨历历泉声细,绕屋悠悠树影斜。夜静著灰封釜灶,自添文武养丹砂。

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又一年。世事茫茫难自料,春愁黯黯独成眠。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闻道欲来相问讯,西楼望月几回圆。

陌上春风破酒颜,马头珠络响珊珊。归来院落已深夜,满地月明花影寒。

名句推荐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词语查询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