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内中帖子词·皇帝阁

采丝缠粽动嘉辰,浴殿风生画扇轮。
拂晓千门放金钥,玉阶还有谢衣人。

作品评述

《端午内中帖子词·皇帝阁》是宋代宰相王珪所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对该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诗词的中文译文:
采丝缠粽动嘉辰,
浴殿风生画扇轮。
拂晓千门放金钥,
玉阶还有谢衣人。

诗意:
这首诗词以端午节为背景,描绘了皇帝在皇帝阁内度过端午节的场景。诗中通过描写细致而生动的景物和景象,展现了皇帝的安逸和享受。

赏析:
这首诗词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皇帝在端午节的活动。第一句“采丝缠粽动嘉辰”,通过描写采丝和包粽子的繁忙场景,展示了庆祝端午节的喜庆氛围。第二句“浴殿风生画扇轮”,通过描写浴殿内风吹扇轮的景象,表现了皇帝在悠闲中度过节日的安逸。第三句“拂晓千门放金钥”,形象地描绘了皇帝在清晨时刻打开千门的场景,暗示着皇帝的威严与权力。最后一句“玉阶还有谢衣人”,表明皇帝的身边侍奉着许多宫廷仆人。

整首诗词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示了皇帝在端午节的奢华和尊贵。诗人运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将读者带入了皇帝阁内,感受皇帝的节日生活。这首诗词不仅揭示了宋代皇室的豪华生活,也表达了诗人对皇帝的景仰和仕途的向往。

总的来说,这首诗词以端午节为背景,通过描绘皇帝阁内的景象,展示了皇帝的奢华和尊贵。同时,诗人在描写中融入了自己的情感,表达了对皇帝的景仰和对官场的向往。

作者介绍

王珪(一○一九~一○八五),字禹玉,华阳(今四川成都)人。仁宗庆历二年(一○四二)进士。通判扬州,召直集贤院。累官知制诰,翰林学士,知开封府,侍读学士。神宗熙宁三年(一○七○),拜参知政事。九我,进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哲宗即位,封岐国公,卒于位。謚文恭。珪仕英宗、神宗、哲宗三朝,以文章致位通显。有集百卷,已佚。清四库馆臣从《永乐大典》辑成《华阳集》六十卷,附录十卷。武英殿聚珍版印时,删编爲四十卷。事见《名臣碑传琬琰集》上集卷八叶清臣撰《王文恭珪神道碑》,《宋史》卷三一二有传。 王珪诗,以武英殿聚珍版《华阳集》(其中诗六卷)爲底本,校以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另辑得集外诗,编爲第七卷。

诗词推荐

两崖喷飞瀑,结屋烟萝里。山人不冠屦,客至同隐几。独鹤海上归,孤云涧中起。净扫白石床,风来堕松子。

鸟声真似深山里,平地人间自不同。春圃紫芹长卓卓,暖泉青草一丛丛。松台前后花皆别,竹崦高低水尽通。细问来时从近远,溪名载入县图中。

就客饮时担酒去,见鱼游处拨萍开。

锦云堆树浪花长,桃李飞来片片香。打鼓鸣桡何处客,怪来惊散两鸳鸯。

随分琴书适性情,乍寒偏爱小窗明。旋煎甖粟留僧话,故种芭蕉待雨声。丹药验方非畏死,文章排闷不求名。是间幽事君知否?莫怪经秋少入城。

凉风动万里,群盗尚纵横。家远传书日,秋来为客情。愁窥高鸟过,老逐众人行。始欲投三峡,何由见两京。

出京无计住京难,深入东风转索然。满眼有花寒食下,一家无信楚江边。此时晴景愁于雨,是处莺声苦却蝉。公道算来终达去,更从今日望明年。

碧云深处著吾庐,远却喧嚣儘自如。呵砚磨冰朝炼句,拥炉烧叶夜观尽。人生穷达乘轩鹤,世事盈虚赋芧狙。勘破已无朝市梦,软红端不上衣裾。

离骚赏风韵,百卉莫之先。菊止香九日,莸曾臭十年。麝房吾割爱,鲍肆尔垂涎。晏相惜花者,红梅被窃然。

清沟东畔翦蓁菅,虽设柴门尽日关。远引寒泉成碧沼,稍通密竹露青山。幽花泣露开仍落,好鸟穿林去复还。更上横冈吾所爱,小儿试觅屋三间。

不要三乘要祖宗,三乘不要与君同。君今欲会通宗会,后夜猿啼在乱峰。

暑雨洒和气,香风吹日华。瞬龙惊汗漫,翥凤綷云霞。悬圃珠为树,天池玉作砂。丹霄能几级,何必待乘槎。黍谷纯阳入,鸾霄瑞彩生。岳灵分正气,仙卫借神兵。污俗迎风变,虚怀遇物倾。千钧将一羽,轻重在平衡。

方丈山中太史公,二年湖海困飘蓬。黄天荡里逢惊浪,百里荒前阻逆风。已到乡闾犹梦魇,每闻车马使心忪。客来但道先生病,自教譍门两秃童。

柴火煎熬担在身,相逢狭路不堪论。淡烟落日青山外,满地难收刀斧痕。

黑花满眼丝满头,早衰因病病因愁。宦途气味已谙尽,五十不休何日休。

海风吹落楞伽山,四海山徒著眼看。一把柳丝收不得,和风搭在玉阑干。

江鸥只驯水,野鹤不受笼。孰云游方士,肯为尘所蒙。风清紫芝谷,月白青莲峰。学道岁未晚,寻师吾远从。

青盖前头点皂旗,黄茅冈下出长围。弄风骄马跑空立,趁兔苍鹰掠地飞。回望白云生翠巘,归来红叶满征衣。圣明若用西凉簿,白羽犹能效一挥。

士穷犹可忍,拾穗亦可歌。岁事还如此,畦间有穗麽。

党议连诛不可闻,直臣高士去纷纷。当时漏夺无人问,出宰东阳笑杀君。由来海畔逐樵渔,奉诏因乘使者车。却掌山中子男印,自看犹是旧潜夫。

名句推荐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词语查询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