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庵师祖赞

深入虎穴,有屈难雪。
天下应庵,只得一橛。

作品评述

诗词:《应庵师祖赞》
朝代:宋代
作者:释崇岳

译文:
深入虎穴,有屈难雪。
天下应庵,只得一橛。

诗意:
这首诗词是宋代释崇岳所作,表达了在困难和逆境中坚持真理和信仰的精神。诗中提到了"虎穴"和"屈难雪",意指面对严峻的环境和艰辛的处境,仍然能够坚守正道,不畏困难、不屈服。"应庵"指的是应庵寺,以此来象征整个世界,而"一橛"则表示只有一根柱子,暗喻着只有一脉相承的真理。通过这样的比喻,诗人表达了他对应庵寺的赞美和对坚守信仰的敬佩之情。

赏析:
这首诗词的意境深邃,语言简练,表达了作者对应庵寺及其所代表的信仰精神的赞美。"深入虎穴,有屈难雪"的形象生动地描绘了面对困境时的坚强和勇敢,而"天下应庵,只得一橛"则用简洁的文字表达了应庵寺作为代表的真理的独特和珍贵。整首诗词通过对反差的运用,展示了作者对于顽强精神的推崇与赞美,同时也呼唤人们在面对挑战时保持信念和坚守初心。

这首诗词虽然字数不多,但通过简练而有力的表述,传递了深刻的思想内涵。它鼓励人们在逆境中保持信念,坚持追求真理和正义的道路。同时,它也提醒我们,在面对困难时要勇于直面,不退缩,不屈服。这种坚定的信念和追求至高境界的精神,是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可以借鉴的宝贵品质。

作者介绍

释崇岳(一一三二~一二○二),号松源,俗姓吴,处州龙泉(今属浙江)人。二十三岁受戒于大明寺。首谒灵石妙禅师,继见大慧杲禅师于径山。孝宗隆兴二年(一一六四),得度于临安西湖白莲精舍,此后遍歷江浙诸老宿之门。后入闽见干元木庵永禅师,逾年,见密庵于衢之西山,从之移蒋山、华藏、径山。密庵迁灵隠,命爲首座。不久出世于平江府阳山澂照寺。后徙江阴军君山报恩之光孝寺、无爲军冶父山实际寺、饶州荐福寺、明州香山智度寺、平江府虎丘山云巖寺。宁宗庆元三年(一一九七),诏住临安府景德灵隠寺,居六年,道盛行,得法者衆。嘉泰二年卒,年七十一。爲南岳下十八世,密庵杰禅师法嗣。有《松源崇岳禅师语录》二卷,收入《续藏经》。事见《语录》及所附陆游撰《塔铭》。 崇岳诗,以辑自《语录》者编爲一卷,以《语录》卷下单编之偈颂贊及他书所录编爲另一卷。

诗词推荐

驼褐蒙风霜,鸡声眇墟里。青灯进豆粥,落月踏冰水。平生不龟药,才可卫十指。持比千户封,谁能优劣此。

忆昨薰风会面时,犹龙老子亶冲夷。忠文晚节三年过,上相生辰十日迟。内景两篇时点检,中庸一卷晓行持。朝来泮水鸮音好,目注西山拟寿时。

肆威矜逐逐,索党恣狺狺。盗跖真知道,馀财欲汙人。

戚戚去故里,悠悠赴交河。公家有程期,亡命婴祸罗。君已富土境,开边一何多。弃绝父母恩,吞声行负戈。出门日已远,不受徒旅欺。骨肉恩岂断,男儿死无时。走马脱辔头,手中挑青丝。捷下万仞冈,俯身试搴旗。磨刀呜咽水,水赤刃伤手。欲轻肠断声,心绪乱已久。丈夫誓许国,愤惋

画桥通小市,深院欲黄昏。爱月先移烛,留香每闭门。李侯有佳句,乐令善清言。老病贪搘枕,何由共一樽?

桃李场中已免参,只将农辅繁头术。

九日重阳节,三秋季月残。菊花催晚气,萸房辟早寒。霜浓鹰击远,雾重雁飞难。谁忆龙山外,萧条边兴阑。

乾坤鼎沸炼神丹。聚虎肺龙肝。合和蟾凤凝嘉瑞,变盈空、甘露**。敛掠烹成金液,喷真味,霭椒兰。峥嵘酌饮醉乘鸾。韵法曲吟弹。舞袖婆娑容仪整,傲清风、明月天宽。一段清凉活计,占长春,得真欢。

十胥吴绫赏水新,一声歌歇杏梁庙。家徒四壁门如水,那得明珠换美人。

怀锥不遇粤途穷,露布飞传蜀道通。吴楚英雄戈指日,江湖侠气剑如虹。能争汉上为先着,此复神州第一功。愧我年年频败北,马前趋拜敢称雄。

松本无声风亦无,适然相值两相呼。非金非石非丝竹,万顷云涛殷五湖。

金佛不度炉,穷源有处无。木佛不度火,浑崙齩不破。泥佛不度水,何处不是你。真佛屋里坐,赵州言是祸。水牯会耕田,黄牛能拽磨。

过雨麴尘缲浅绿,倚风绶带娜殷红。稍知春在酒深处,尤觉日长书课中。典记误令参邓下,封囊也拟学新丰。黄去催执崆峒麦,破敌何须鹤唳风。

落日数声啼鸟,香风满路吹花。道人邀我煮新茶。荡涤胸中潇洒。世事不堪回首,梦魂犹绕天涯。凤停桥畔即吾家,管甚月明今夜。

遍赏扬州百种花。因循忘却鬓苍华。客闲惯刻分题烛,坐久还生醉眼霞。催掺鼓,趁鸣笳。未应回首问归槎。清明寒食风烟地,判到今春不着家。

春风吹断海山云,别夜寥寥绝四邻。月在石桥更无月,不知谁是月边人。

离情愁思,尽分付、眉头眼底。

春融四泽形如介,著我茅亭跨此间。纵使戴星朝玉阙,终输乘月看金澜。

成性存存,用志不分。又何患乎,不到古人。

一曲湖边一钓矶,桃花风定柳绵飞。渔人岂识濠梁趣,只解沙头尽醉归。

名句推荐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词语查询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