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陶渊明二十首

愦愦绮纨儿,客或大其宅。
长公抱胸奇,所向有削迹。
穷达吁可惊,贤否乃什百。
请君勿此计,计之当浮白。

作品评述

《和陶渊明二十首》是宋代诗人陈造所作的一首诗词。这首诗词通过描绘绮纨儿的形象,表达了一种对世俗权势的冷峻态度,以及对真正的智慧和道德价值的追求。

诗词中的“愦愦绮纨儿”形容了一个娇柔而美丽的女子。她或是富贵人家的客人,或是居住在宏大宅邸中的人。而“长公抱胸奇,所向有削迹”则描绘了一个聪明而有才华的人,他所到之处都会留下卓越的功绩。

作者以“穷达吁可惊,贤否乃什百”表达了对社会上富贵与贤才之间的混淆和不公的感慨。他认为在世俗的眼光下,贤者与庸人难以区分,而社会地位与智慧才能之间的联系也变得扑朔迷离。

最后,诗人呼吁读者不要陷入这种浮华、虚妄的计较之中,而要追求真正的智慧和道德价值。他认为这种追求才能超越世俗的界限,达到纯净和真实的境界。

这首诗词通过对人物形象的描写,传达了作者对于世俗权势的冷峻态度,并呼吁人们追求真正的智慧和道德价值。它通过简洁而富有意境的语言,给读者带来一种超脱尘世的感受,引发人们对于真善美的思考和追求。

作者介绍

陈造(一一三三~一二○三),字唐卿,高邮(今属江苏)人。孝宗淳熙二年(一一七五)进士,调太平州繁昌尉。歷平江府教授,知明州定海县,通判房州并权知州事。房州秩满,爲浙西路安抚司参议,改淮南西路安抚司参议。自以转辗州县幕僚,无补于世,置江湖乃宜,遂自号江湖长翁。宁宗嘉泰三年卒,年七十一。有《江湖长翁文集》四十卷,由子师文刊刻行世,陆游爲之序,已佚。明神宗万历四十六年(一六一八)仁和李之藻获抄本,与秦观集同刊于高邮。事见本集卷首自序及元申屠駉《宋故淮南夫子陈公墓志铭》。 陈造诗,以明李之藻刊本爲底本。校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等。诗集外的作品另编一卷。

诗词推荐

紫塞连年戍,黄砂碛路穷。故人今夜宿,见月石楼中。

昨夜东风入律新,玉关知有受降人。圣恩与解河湟冻,共得中原草木春。

门前不改旧山河,破虏曾经马伏波。今日独经歌舞地,古槐疏冷夕阳多。

金狄门前拜诏新,白龙台下拥朱轮。蕉花雨里千兵路,荔子风中万马尘。

有客叩我门,动色谈公侯。权门热於火,富贵可力求。我性不谐俗,素拙生计谋。苟求未必得,徒为君子羞。拂衣起谢客,夷然卧林丘。

平生憎鲍鱼肆,何处割山麝房。试与君评花品,不如渠有国香。

松偃石床平,何人识姓名。溪冰寒棹响,岩雪夜窗明。机尽心猿伏,神闲意马行。应知此来客,身世两无情。

蛰龙怒欲起春霆,并挟髯虬上杳冥。老色干云鳞甲动,苍皮粘雹爪痕腥。物方神变谁能测,山不高深亦有灵。谁与护持诗墨在,略无风雨损吾亭。

翠葆扶疏傍药阑。乱红飘洒满书单。清明时节又看看。小雨勒成春尾恨,东风偏作夜来寒。琴心老尽不须弹。

叶君只字双南金,予子拳石藏幽深。百名以上辞不淫,我岂识子犹渐襟。黄山之阿墓林林,断碑日烁秋雨霖。彼岂孙子力不任,人莫过问嘷孤禽。子以穷饿死苦吟,束棺逆旅无衣衾。末乃得此世所钦,子视昔者孰与今。区间寿短升与沉,长留天地谁无心。於中诗人最岖嵚,竟亦朽腐如书蟫。

昨日故人留我醉,今朝送客西归。古来相接眼中稀。青衿同舍乐,白首故山违。九万里风安税驾,云鹏悔不卑飞。回头四十七年非。何因松竹底,茅屋老相依。

酒醒。梦才觉,小阁香炭成煤,洞户银蟾移影。人寂静。夜永清寒,翠瓦霜凝。疏帘风动,漏声隐隐,飘来转愁听。怎向心绪,近日厌厌长似病。凤楼咫尺,佳期杳无定。展转无眠,粲枕冰冷。香虬烟断,是谁与把重衾整。

独携瓶锡欲春残,深入终南路屈盘。万象幽玄吟里见,一心圆寂定中观。翠微寺在杉松老,紫阁峰高水石寒。莫凭危栏临北望,满城烟草是长安。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洛水桥边春日斜,碧流轻浅见琼砂。无端陌上狂风疾,惊起鸳鸯出浪花。汴水东流虎眼文,清淮晓色鸭头春。君看渡口淘沙处,渡却人间多少人。鹦鹉洲头浪飐沙,青楼春望日将斜。衔泥燕子争归舍,独自狂夫不忆家。

黄陵庙前枫叶丹,黄陵渡头烟水寒。美人万里不相见,月子弯弯只自看。

百尺楼居耸碧霄,天开图画足逍遥。一帆春雨来湖口,两岸青山落树腰。夜坐翻经香欲冷,诗成倚柱酒微消。东还拟遂登临兴,惭愧无才趁早朝。

迦那提波针投钵,深契无相心解脱。辨因木耳再来人,巧幻不亏於毫末。

杨柳池边独倚阑,清明时节雨生寒。春风不是我憔悴,今岁莺花自懒看。

定交鱼鸟欲忘形,独岸纶巾坐草亭。不恨囊中无赤仄,且欣案上有黄庭。

留连银烛照金荷,肠断华年一掷梭。月姊有情难独夜,天孙无赖早斜河。晶晶霜瓦寒生粟,衮衮风帏细涌波。鸹鶡晓啼鸣鹊散,许多佳景奈愁何。

名句推荐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词语查询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