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月

绝相纵横妙用,离形左右皆无。
普天匝地尽如如。
罔象还同暮故。
宇泰天光内发,室虚真宰常居。
没功夫处用功夫。
稳驾神舟归去。

作品评述

《西江月·绝相纵横妙用》是元代姬翼的一首诗词。以下是对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绝相纵横妙用,
离形左右皆无。
普天匝地尽如如,
罔象还同暮故。
宇泰天光内发,
室虚真宰常居。
没功夫处用功夫,
稳驾神舟归去。

诗意:
这首诗词描绘了一种超越凡俗、超然自在的境界。诗人通过表达离开形式束缚的自由状态,展示了一种超越世俗的境界。他认为整个天地间都充满了这种自由的气息,而世间的繁琐和束缚只是暂时的。同时,他也表达了对宇宙和自然的敬畏之情,认为宇宙的力量和精神的力量是相互融合的,而真实与虚幻也是相辅相成的。

赏析:
这首诗词以形象生动的语言描绘了一种超脱尘俗、自由自在的境界。诗人运用了一系列意象和修辞手法来表达他的思想和感受。

首先,诗中的"绝相纵横妙用"一句,形象地表达了离开形式束缚的自由状态,意味着超越了世间的局限。"离形左右皆无"一句进一步强调了这种自由状态的完整性和全面性。

接着,诗人描绘了整个宇宙都充满了自由的气息,"普天匝地尽如如"一句表达了这种自由的普及和广泛性,认为宇宙的每个角落都具有这种特质。"罔象还同暮故"一句意味着这种自由状态与世俗的束缚相比,是更为真实和永恒的。

然后,诗人把目光投向了宇宙和自然,"宇泰天光内发"表达了对宇宙能量和光辉的敬畏之情。"室虚真宰常居"一句则表达了真实存在的精神力量永远存在于宇宙之中。

最后两句"没功夫处用功夫,稳驾神舟归去"则是诗人对人生态度的总结。他认为人生中每一个时刻都需要用功夫去对待,只有稳定掌握自己的神舟,才能回归到那个超脱尘俗的境界。

总体来说,这首诗词通过意象的描绘和修辞手法的运用,展示了一种超越世俗、自由自在的境界,并表达了对宇宙和真实力量的敬畏之情,给人以思考和启迪。

诗词推荐

绍天承业,继世立功。帷帷屡屡,车书始同。武扫氛雾,文垂日虹。遗泽所及,孰知其终。

西江月

云梦青兵蟠楚薮,萍实江边大如斗。故垒摧颓百战余,旧事流传千载后。青崖半裂玄猿吼,空坡突过黄狐走。山深落日少人行,寂寞鸣蜩在高柳。湖江入梦倏三年,慰我漂零一杯酒。群盗虽降汉赤眉,故侯惯作秦黔首。

西江月

丑虏逋诛尚不庭,敢驱羊犬瞰边城。滂沱无此十月雨,攘却过如百万兵。狗帐纵毡淋易透,马蹄虽涩滑难行。只愿皇天相佑助,皇天佑助岂人情。

西江月

凭君点数西南景,枕上观山有几州。

西江月

西州城郭虽然小,江汉规模壮矣哉。大别山头观禹迹,楚波亭上望吴台。萧萧修竹凤不至,漠漠平沙雁又来。五马相邀共登览,欲酬秋兴费诗材。

西江月

路转苍湾静者家,抱墙壁修竹舞檐斜。佛灯镜照无尽像,书馆池栽成行花。粗有田园真可乐,不维车服更何加,晚来清致因閒取,非故邀君一煮茶。

西江月

瓜果初陈月殿高,双星今夜会云曹。笑来好事惟乾鹊,甘为他人髡顶毛。

西江月

耳裹种田,满口含烟。锺馗解舞十八拍,张老乘槎上九天。

西江月

银床露湿井华寒,自挈铜瓶汲水还。宿雨未乾池馆静,凉蝉犹在栋梁间。

西江月

玉纤暗数佳期近,已到也、忽生幽恨。恨无端、添叶与青梧,倒减却、黄杨一寸。天公定亦怜娇俊,念儿女,经年愁损。早收回、溽暑换清商,翻借作,兰秋重闰。

西江月

跋扈骄矜纠纷,兵威不定将焚。槿归宥密消兵灰,力壗枸枪息祲氛。鸿刘将军休尽策,捧觞记罢论动。四方廊无馀事,咸仰伊周辅圣君。

西江月

柳条到地莺声滑。鸳鸯睡稳清沟阔。九曲转朱阑。花深人对闲。日长刀尺罢。试屐樱桃下。B54F髻玉钗风。云轻线脚红。

西江月

东郊地软桥路平,留得皇佑诗家名。粟帛之赐岂数有,花柳向人家复情。

西江月

伯劳飞迟燕飞疾,垂杨绽金花笑日。绿窗娇女字莺莺,金雀娅鬟年十七。黄姑上天阿母在,寂寞霜姿素莲质。门掩重关萧寺中,芳草花时不曾出。

西江月

著书天岂易乎云,不自鞭心不策勋。望道初犹未之见,言天终可得而闻。囿于有极非皇极,概以无文是至文。万一未能全免俗,宁为八卦易三坟。

西江月

一笑东风去十年,重来稚子已差肩。脱衣呼客家声旧,把酒论心士气全。病骥远思牵直道,老鹰秋梦入青天。自言出处身无累,一把穷通寄自然。

西江月

服焕盛德,班分华緻。九嫔妇职,六寐内治。参差荇菜,求勤寤寐。函然来思,相礼赞祭。

西江月

橘里争棋叟,壶中卖药公。苏柑肥似瓠,盛不得樗翁。

西江月

心印何人敢授传,无师弟子佛众生。几多妄想成怪觉,执境迷心拜衲僧。

西江月

相公问道古来有,指水指天只药山。总是只园听法者,如今分布在人间。

西江月

名句推荐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词语查询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