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梅

扶筇拄月过前溪,问讯江南第一枝。
驿使不来羌管歇,等间开落只春知。
何年流水恨,昨夜小桥春。
纵有相逢地,都无可寄人。

作品评述

诗词:《早梅》
朝代:宋代
作者:张棨

扶筇拄月过前溪,
问讯江南第一枝。
驿使不来羌管歇,
等间开落只春知。

何年流水恨,
昨夜小桥春。
纵有相逢地,
都无可寄人。

中文译文:
手扶竹杖,拄着明亮的月亮,越过前溪,
向南方询问第一支开放的江梅。
驿使未到,青竹笛声却停歇,
只有春天知道等待的时间和开花的时刻。

多少年流水都怀有恨意,
昨夜小桥上洋溢着春天的气息。
即使有相逢的地方,
也无法寄托人间情感。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以早春的梅花为主题,通过描绘作者在江南地区赏梅的情景,表达了一种深沉的思念之情和对人生的疑问。

诗的开头,作者手扶竹杖,拄着明亮的月亮,越过前溪。这里的月亮可以理解为作者内心的明亮之光,也可能是傍晚的余晖。通过这样的描写,诗中透露出一种寻找、追求的意味。

接着,作者向南方询问第一支开放的江梅,希望得到消息。但驿使未到,羌管的笛声却停歇,这里使用了驿使和羌管作为象征,表示信息传递的阻隔和无法及时得到回应。然而,只有春天知道梅花的开放时机,这种等待和期盼的心情通过对春天的隐喻得到了表达。

下面两句表达了作者对逝去时光和往事的怀念之情。流水是时间的象征,作者对过去的流水充满了遗憾和恨意。而昨夜的小桥则体现了春天的气息和浪漫的情怀,使诗中的意境更加丰富。

最后两句表达了人生的无常和无奈。即使有相逢的地方,也无法寄托人间情感。这里的相逢可以理解为人与人之间的相遇,但作者认为即使有相逢的机会,也无法将情感真正地寄托在其中。

整首诗以清新的语言描绘了早春的梅花景象,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和人生无常的思考。通过梅花的形象,诗中蕴含着对等待、追求和无奈的情感,给人以深思和共鸣。

诗词推荐

池鱼千里磨蚁旋,人生出处俱可怜。束书结邻晏溪侧,淮安一寤三十年。积今成古阅飞电,我与昔人同此叹。悲欢离合置勿论,且喜重逢各强健。

江上青莲宫,人间蓬莱岛。烟霞与波浪,隐映楼台好。潮门梵音静,海日天光早。愿与灵鹫人,吟经此终老。

一带青峦失旧青,荻花枫叶夕阳明。闲思天上多官府,自是幽人道未成。

大丈夫,秉慧剑,般若锋兮金刚焰。非但能摧外道心,早曾落却天魔胆。未开口时先分付,拟思量处隔千山。莫言佛法无多子,未透玄关也大难。

芳草东郊外,疏篱野老家。平畴一尺水,小圃百般花。青箬闲耕雨,红裙半采茶。村村寒食近,插柳遍檐牙。

牛羊已归去,残照满山陂。霜雁田中静,风鸢木杪悲。川原今自若,龙虎昔交驰。丘陇耕桑尽,千年不复知。

燕燕轻盈,莺莺娇软,分明又向华胥见。夜长争得薄情知?春初早被相思染。别后书辞,别时针线,离魂暗逐郎行远。淮南皓月冷千山,冥冥归去无人管。

烂熳红霞光照衣,苔封白石路微微。华阳洞里人何在,落尽松花不见归。

笙歌揭虚阁,帷幕匝春池。且与民同乐,都忘天一涯。旧游嗟倏忽,故步喜追随。陌上人如堵,归鞍莫载驰。

少日飞腾翰墨场,暮年相见尚昂藏。沈沙舟畔千帆过,翦翮笼边百鸟翔。访古每思春并辔,说诗仍记夜连床。忽忽去日多於发,不独悲君亦自伤。

雨余乾鹊报新晴。晓风清。听莺声。飞盖南园,游赏赋闲情。麦垅黄云堆万顷,收刈处,有人耕。淙_漱玉涧泉鸣。翠峰横。碧云凝。罨画园林,缣素写难成。卢橘杨梅时正熟,随处赏,饮班荆。

一室萧然懒傍书,角巾孤啸问何如。夕阳能使山远近,秋色巧随人惨舒。苔渍碧花行不到,香残篆字睡应余。自怜得计归云晚,前日人间谩畏涂。

满壁云涛倚太空,双崖一线路微通。几年胜概埋荆棘,好事山翁始发蒙。

大初分气入三才,诗与吾生一处来。胸次融教成乐国,笔头点出是春台。摘君句眼诗三复,撩我吟肠月久回。机械相投意相得,交盟不结自陈雷。

青青陵上柏,磊磊涧中石。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斗酒相娱乐,聊厚不为薄。驱车策驽马,游戏宛与洛。洛中何郁郁,冠带自相索。长衢罗夹巷,王侯多第宅。两宫遥相望,双阙百余尺。极宴娱心意,戚戚何所迫?

识道知时乃圣贤,合人统物一之天。两间惟有心长在,万变咸归理自然。王屋大行从艮止,北溟南海谨坤先。行藏悉是乾龙体,要得无惭只有渊。

犯重比生清净行,平等性中无捐益。水裹不用觅鱼踪,天边何处观鸟迹。

玉津春水如蓝。宫柳毵毵。桥上东风侧帽檐。记佳节、约是重三。飞楼十二珠帘。恨不贮、当年彩蟾。对构雨廉纤。愁随芳草,绿遍江南。

俊鹞不打篱边兔,猛虎终不食伏肉,毛头星现北斗前,把断天关并地轴。

此生今日似前生,重著麻衣特地行。经乱后囊新卷轴,出山来见旧公卿。雨笼蛩壁吟灯影,风触蝉枝噪浪声。闻道中兴重人物,不妨西去马蹄轻。

名句推荐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词语查询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