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州登栈道

足迹初来剑北州,试登危栈瞰江流。
万山西接地穷处,一水东归天心头。
欲访肴函无健马,相忘楚汉付轻鸥。
丈夫要了中原事,未分持竿老钓舟。

作品评述

《利州登栈道》是一首宋代诗词,作者李曾伯。诗人通过描绘自己初次踏足剑北州的经历,以及试图登上高悬崖上的栈道俯瞰江流的景象,表达了对自然景色的赞美和对中原事务的思考。

诗词中提到了"万山西接地穷处,一水东归天心头",这句表达了山势连绵不断,将地势尽收眼底,而一条水流则蜿蜒东去,似乎直接回归天空。这种景色的壮美与恢弘让人感叹自然的伟大和无尽的奇迹。

接下来的两句"欲访肴函无健马,相忘楚汉付轻鸥",表达了诗人心中的远大志向。他渴望前往中原,但却没有良马相伴。他希望能够遗忘楚汉之争的繁杂,将一切都交给自由自在的轻鸥,表现了诗人追求自由和超脱尘世的心愿。

最后两句"丈夫要了中原事,未分持竿老钓舟",表达了诗人对中原事务的思考。他认为作为一个丈夫,应该承担中原的重任,但他依然是一个老钓鱼的人,未能分配到权杖和责任,仍然过着宁静自在的生活。

整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和诗人内心的思考,展示了对自由、追求和责任的思索。通过对山水的描绘和对个人命运的思考,诗人表达了对世事的理解和对自身的定位,同时也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美的赞叹和对自由人生的向往。

作者介绍

李曾伯,字长孺,号可斋,祖籍覃怀(今河南沁阳),侨居嘉兴(今属浙江)。理宗绍定三年(一二三○),知襄阳县。嘉熙元年(一二三七),爲沿江制置司参议官(《宋史》卷四二《理宗纪》)。三年,迁江东转运判官、淮西总领(《景定建康志》卷二六)。淳祐二年(一二四二),爲两淮制置使兼知扬州。九年,知静江府兼广西经略安抚使、转运使。移京湖制置使兼知江陵府。宝祐二年(一二五四),改夔路策应大使、四川宣抚使。以事奉祠。起爲湖南安抚大使兼知潭州。六年,再知静江府。復以事罢。景定五年(一二六四),起知庆元府兼沿海制置使。曾伯以文臣主军,长于边事,爲贾似道所嫉,于度宗咸淳元年(一二六五)禠职。寻卒。有《可斋杂稿》三十四卷,《续稿》前八卷、后十二卷。事见本集有关诗文,《宋史》卷四二○有传。 李曾伯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爲底本。校以清康熙影宋抄本(简称影宋本,藏南京图书馆)。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诗词推荐

两角女子绿衣裳,端坐太行邀君王,一止之月必消亡。

松菊径勿荒,政欲善锄治。参商菅蒯中,高韵自超异。区别虽少勤,宝此吾臭味。勿言大钧中,与彼同一气。

笋老兰长花渐稀,衰翁相对惜芳菲。残莺著雨慵休啭,落絮无风凝不飞。行掇木芽供野食,坐牵萝蔓挂朝衣。十年分手今同醉,醉未如泥莫道归。

水寒潭见心,木落山露骨。始信天无涯,万里不隔物。脱衣挂扶桑,引手探月窟。不负仁义心,区区五十一。

锦帆翠楫照吴川,系缆犹存石岿然。刻佛未灵山鬼过,西风吹动鲍鱼船。

挽粟上高山,高山若平地。力尽心不怨,同我家私事。去者不遑宁,归者唱歌行。相逢古城下,立语天未明。一身远出塞,十口无税征。

莫道庞公不入州。为谁歌酒也迟留。襟期别乘真难事,领略同游岂易谋。他扰扰,自悠悠。香浮莱莉笑花头。一帘云影催诗雨,唤起佳人无限愁。

石屋势平旷,峭壁几巉岩。妙哉天造地设,谁复谓神剜。畴昔涪翁题品,曾说人寰稀有,岂特冠湘南。趁取脚轻健,相与上高寒。避秦者,君莫问,意其间。祖龙文密,至今草木尚愁颜。赢得功成丹鼎,久矣乘风而去,跨鹤与参鸾。犹有白云在,锁日绕禅关。

琼钟发响彩旛飞,窗外青乌半夜啼。松竹无言争地静,星辰可摘觉天低。黄云屋角腾金辇,素月檐头放玉梯。稽首紫皇初宴罢,步虚声断乞刀圭。

观音寺里泉经品,今日唯存玉乳名。定是年来无陆子,日香收入柳枝瓶。

路入千峰一线通,陆离长剑立天风。五年领客题诗处,正在孤云乱石中。

家住清湘云外窟,肯随玉笋同班。竹林风味正相联。独高霜外节,微露管中斑。吏隐丛祠聊寄傲,胸襟半是湖山。此君端可助跻攀。支颐从鹤立,拱膝看鳌翻。

黄昏桥上据胡床,青霭蒙笼总是香。未说居閒南面乐,且乘北面十分凉。

竹舆冲雨到天台,绿树阴中小阁开。牓作玉霄君会否?要知散吏按行来。

有王茂宏之笔势,予非取其丽。从容而大肆,巧者以愧,尚庶古意。

时同事弗同,穷节厉阴风。我役流沙外,君朝紫禁中。从容非所羡,辛苦竟何功。但示酬恩路,浮生任转蓬。

灵山话月,曹溪指月。递代相传,证龟成鳖。

烧灯节。朝京道上风和雪。风和雪。江山如旧,朝京人绝。百年短短兴亡别。与君犹对当时月。当时月。照人烛泪,照人梅发。

山屋好中秋,中斋炯在眸。中流谁砥柱,野水却孤舟。上意甘盘甚,来迟季子留。愿毋淹独乐,留相九重休。

常读古人书,随宜道更殊。闲忙心各异,恬淡入清虚。

名句推荐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词语查询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